首页期刊导航|国际地震动态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国际地震动态
中国地震学会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国际地震动态

中国地震学会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李小军

月刊

0253-4975

rdws@cea-igp.ac.cn

010-68729339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大学南路5号

国际地震动态/Journal Recent Developments in World Seismology
查看更多>>本刊为地震科技信息研究类月刊,以多种形式刊登国内外地震、地震预报、地球物理和地震减灾工作等方面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科研成果和动态信息,以及学术交往活动、科研规划、会议、专业机构等。本刊主要特色是包括中国地震专业学术研究和地方地震工作在内的综述性文章每期均占有一定比例。本刊设有专题述评、动态综述、国内外震情等固定栏目。特别是及时报道全球、全国华北地区和首都圈地震震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福建及台湾海峡中南部三维地壳结构研究

    金震
    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福建及台湾海峡是我国东南沿海中强地震最活跃的地区,探测分析其地壳结构模型和深大断裂特性,有利于孕震环境研究和地震定位工作.台湾海峡的地壳动力学研究相对较少,根据地质学推论得到的演化过程,缺乏深部证据;通过海峡两边陆域应变场推测,精度和分辨率受到限制.本文利用福建陆域及台湾海峡的主动源和被动源观测资料,采用速度和界面联合反演的方法,研究建立福建及台湾海峡地区三维速度结构,探讨滨海断裂带的形态与位置.论文在系统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开展了深入研究工作,取得创新成果如下:(1)提出了气枪激发下地面运动弱信号识别新方法.利用气枪激发气泡波的低频窄带特性,提出了一种提高信噪比方法?谱白化叠加法.从理论上证明了该方法不会改变传播相位特征,通过数值模拟验证了该方法具有强稳定性、高可靠性和不受其他噪声干扰等特点.(2)建立了福建地区主动源与被动源资料数据库.收集整理了福建地区天然地震、人工爆破,气枪源产生的固定台和流动台的震相资料,共得到182 252个P波和7 450个S波到时记录,建立震源与接收震相的数据库.(3)提出了一个新的福建地区一维标准化速度模型.利用656次地震和22炮人工震源的10 725个P波到时和7 450个S波到时,反演得到了福建及台湾海峡中南部地区的一维速度模型.通过两个台站的理论面波格林函数和实际地震记录中提取的面波格林函数的对比,验证本文提出的一维速度模型的合理性.(4)提出了福建地区高分辨率的三维速度模型.利用陆域天然地震和人工震源的观测数据、海域走航式大容量气枪激发的观测记录,通过棋盘网格测试,确定了最优剖分尺寸;利用一维速度模型作为初始模型,采用快速行进方法和子空间反演方法,首次给出了水平0.15°×0.15°的高分辨率三维速度P波模型.(5)基于本文提出的高分辨率三维速度模型,对滨海断裂带两侧的莫霍面起伏形状进行了分析,进一步证明了该断裂是切割莫霍面的深大断裂.

    主动源与被动源速度界面联合反演速度结构滨海断裂

    江漫滩复杂敏感地质条件下地铁施工对周边环境影响研究

    李方明
    69-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京地处长江中下游,国家级新区和长三角特大城市的定位,给南京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强劲动力,南京由滨江、跨江时代进入拥江时代发展,大量的地铁线路不可避免的位于长江漫滩区域.长江漫滩具有二元或多元结构,上部以软塑—流塑的粘性土层为主,下部以透水性强的砂砾层为主.软粘土结构强度低、触变性强、灵敏度高、含水量大、压缩性高、多为软流塑状态;砂砾层渗透系数大、透水性强,地下水丰富,工程特性差.以往的地铁施工监测情况可知,江漫滩区域地铁施工造成的周边环境变形大都远远超出规范限定值,严重危及周边环境的安全,研究总结江漫滩区域地铁施工周边环境变形规律和相关变形控制措施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地铁车站基坑支护设计、区间盾构施工方法和土层条件的相似性,区域性的研究成果对指导本地区的后续地铁设计和施工更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江漫滩复杂敏感地质条件下施工中遇到的周边环境变形过大等一系列难题进行深入研究与总结,以期对本地区以后的地铁建设提供经验依据,可以实现对地铁施工周边环境变形进行预测、提出相应的监控和保护措施.论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基于理论分析、经验公式和有限元数值模拟等方法,对多个江漫滩悬挂式止水帷幕地铁车站深基坑施工实测变形资料进行了归纳总结,探讨了漫滩区基坑开挖和降水流固耦合作用引起的周边地表沉降变形范围、沉降曲线形式、沉降量最大点位置、开挖与降水引起沉降量大小比例和地下连续墙深层水平位移等变形规律.选取其中一个悬挂式帷幕地铁车站深基坑,采用Modflow建立三维地下水渗流模型,探讨了坑外水位降深与地下连续墙插入深度的关系.(2)以江漫滩软土中地下连续墙施工引起邻近浅基础房屋长期沉降实测资料为基础,总结房屋沉降特点和变形规律;采用多个数学模型对房屋长期沉降进行预测,对各数学模型预测精度进行探讨,提出适合于软土中地下连续墙施工引起邻近房屋长期沉降变形特点的数学预测模型;采用有限元软件模拟预测地下连续墙施工引起的房屋长期沉降变形,并与实测值对比分析,探寻适合房屋长期沉降特点和变形规律的本构模型,通过分析房屋不均匀沉降引起的结构内力变化,判断房屋结构安全性.(3)建立江漫滩深厚软土中地铁车站深基坑开挖对邻近浅基础房屋影响的数值分析模型,模拟计算了地下连续墙施工完毕后基坑开挖施工阶段隔离桩不同桩长、桩径、桩位、有无桩顶约束和是否考虑隔离桩施工影响的邻近浅基础房屋的沉降及不均匀沉降变化规律,提出合理的隔离桩优化设计参数,从而对软土中隔离桩的设计提供定量指导意见.采用提出的隔离桩优化设计参数,建立ABAQUS三维精细化数值模型进行模拟计算并与二维模型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隔离桩对浅基础房屋的保护作用及保护效果.与此同时,通过模拟计算隔离桩与锚杆静压桩组合加固措施邻近基坑两排房屋沉降变形情况,对两种措施的保护作用效果进 行判定.对深基坑土方开挖阶段锚杆静压桩加固后的第一排房屋的沉降变形、第一排房屋前后土体深层水平位移、地下连续墙墙身水平位移、周边土体位移、周边土体性质变化、地表沉降实测值和计算值进行对比分析,探寻其变化规律.(4)对7个漫滩区隧道盾构施工的12组实测地表沉降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初步探讨了Peck经验公式在江漫滩区域的适应性,对Peck经验公式的沉降槽宽度系数i和土体损失率η两个控制参数提出地区经验建议值,并对漫滩区隧道盾构施工引起地表沉降范围进行了分区.(5)采用有限元建立隧道盾构施工下穿桩箱基础建筑物数值计算模型,探讨了桩长、桩径、土体损失率等因素变化对邻近单桩和底板的变形和内力影响.

    江漫滩软土地铁基坑隧道盾构沉降浅基础房屋隔离桩桩箱建筑物

    水泥基材料裂缝可视化表征与量化分析

    刘昱清
    70-71页
    查看更多>>摘要:耐久性问题是混凝土的核心问题,其中混凝土结构的开裂是导致其耐久性变差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裂缝的存在会改变有害离子(氯离子、硫酸根离子等)的侵入方式,而由开裂导致混凝土渗透作用的增大可达几个量级.相比于有害离子的输运机理,裂缝的性质对离子传输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不同荷载工况下混凝土内部裂缝形态差异较大,有害离子在混凝土中的输运性能还受荷载类型(受拉、受压、受剪和受弯等)、加载水平和加载速度等的影响.其中,裂缝的宽度、深度、长度、曲折度和连通度等均是影响混凝土开裂后有害离子侵入的决定性因素.要深入研究裂缝对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关键是如何准确地表征裂纹在混凝土中的三维分布情况.因此,从材料细观角度出发,考虑混凝土损伤的非线性特性,来研究混凝土内部微裂纹与裂缝的萌生、扩展直至破坏的全过程,从而构建完整的裂纹边缘轮廓来表征裂缝的空间存在形态,准确描述混凝土的非线性损伤特征,完善混凝土损伤的本构模型,进而建立统一裂缝发展评价体系,对混凝土的开裂行为进行综合评价,并预测其耐久性,这对最终形成混凝土结构全寿命设计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工程意义.混凝土类材料的破坏过程受其内部初始缺陷的影响.同时,由于混凝土材料本身的非均匀性,使其破坏过程变得更为复杂.因此,如何来研究混凝土复杂的破坏过程,到目前为止一直是尚未克服的难题.为实现混凝土裂缝信息的提取及量化分析,研究微裂缝的产生和扩展过程,本文借助于X-ray μCT测试系统研究了不同加载方式(单轴压缩、三点抗折和四点弯曲)下混凝土单元的损伤发展过程,实现了裂缝信息提取及量化分析,并对不同尺寸立方体及不同最大骨料粒径的混凝土单元单轴压缩下的损伤发展进行了研究,并基于Weibull分布提出了改 进后的混凝土单元单轴压缩损伤模型.论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基于X-ray μCT测试系统建立一种用于原位监测和评估损伤发展的实验技术,并证明其在单轴压缩、三点抗折和四点弯曲加载下表征混凝土损伤过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对于单轴压缩测试,通过改进制样模具,获得了单轴压缩加载下混凝土单元损伤发展的形态信息,分析了微观结构与混凝土单元材料性能间的对应关系;对于三点抗折和四点弯曲测试,在抗压加载配件的基础上设计了适用于三点抗折和四点弯曲测试的加载配件,实现了混凝土单元原位三点抗折和四点弯曲试验加载及同步扫描追踪其微观结构变化,研究了混凝土单元的微观力学与材料特性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图像直接量测对不同切面上裂缝的开口位移和高度变化进行了分析.这些结果有助于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理解混凝土单元的损伤进程和改进相应的基于微观力学的损伤模型.(2)通过对拍摄参数的优化,实现了X-ray μCT测试过程的优化处理.通过选取合适清晰度评价函数,建立了适用的图像质量评价方法,分别对X-ray μCT测试过程中的拍摄参数(电压、电流、曝光时间和拍摄张数)对图像质量的影响进行了归一化评价分析,得到了适合于本文试验的综合最优拍摄参数.(3)提出了裂缝形态信息提取及其量化分析的方法.通过边缘检测、边缘增强、灰度替换、基于圆度的孔隙和裂缝的区分,建立了X-ray μCT扫描后混凝土破坏前后切片图中裂缝信息的提取及量化分析方法,实现了裂缝的单独分离、量化分析及裂缝形态在空间的真实表征.(4)基于CT拍摄图像质量优化和裂缝信息提取方法的研究,获得单轴压缩条件下混凝土单元裂缝发展的形态信息,分析了微观结构与混凝土单元材料性能间的对应关系;基于损伤过程的定量分析,对通过裂缝面积和体积所建立的损伤因子进行研究,发现基于面积的损伤因子能更好地反映各向异性材料损伤发展的随机性和非线性.同时研究了不同尺寸和不同最大骨料粒径对混凝土单元性能的影响规律,发现单轴压缩条件下CT原位加载扫描测试中不同尺寸和不同最大骨料粒径的混凝土立方体单元的短期载荷下降幅度约为30%,因持荷扫描引起的强化效应造成的荷载增加幅度约为20%;最大骨料粒径对单轴抗压强度、应力松弛和损伤因子增量等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其中对于损伤发展的影响最为显著.(5)对单轴压缩加载全过程中各阶段应力、应变与相应的损伤因子及切片图像间的联系进行了分析,并就不同CT加载测试工况下的损伤发展规律进行了分析,发现考虑初始损伤下,利用本文所用拟合公式可较好地实现损伤随应变变化关系的拟合,进而为预测不同位置损伤的发展提供依据.此外,通过对细观层面上损伤变化的准确描述,基于Weibull分布提出了改进后的混凝土单元损伤发展模型,在该模型中考虑了基于空隙切片面积变化的损伤因子及应变的变化,可较好地实现损伤发展过程的表征.

    混凝土单元X射线层析成像裂缝损伤发展可视化量化分析

    瓷柱型电气设备易损性及其减震方法研究

    柏文
    72-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内外震害表明,作为电力系统关键组件的瓷柱型电气设备,即使完全满足电气设备的抗震设计要求,在强烈地震发生时破坏现象仍十分突出,表现出抗震性能普遍较差的特征.分析原因,除地震动的不确定性外,瓷柱型电气设备本身的材料和结构特征、设备之间的连接母线设计参数等均对设备破坏具有重要影响.针对上述问题,在系统研究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对瓷柱型电气设备的地震易损性进行了较系统研究,并以此为基础,对可明显提升瓷柱型电气设备抗震能力的减震方法进行了较深入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建立了瓷柱型电气设备的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给出了典型瓷柱型电气设备的易损性分析模型和结果.以典型230 kV和550 kV隔离开关为例,选取了160组不同类型实际三向地震动加速度记录,建立了两种典型隔离开关基于试验检验的有限元模型,考虑隔离开关闭合和断开两种工作状态,进行了典型瓷柱型电气设备抗震能力易损性分析;选用峰值地面加速度和峰值响应加速度两种地震动度量指标,分析给出了设备整体和部件的易损性曲线模型和参数.(2)研究了典型瓷柱型电气设备连接母线内力的影响因素,给出了一种考虑地震作用的软母线最短合理长度的确定方法.建立了试验验证的软母线有限元模型,考虑不同连接形式和松弛比,将互连设备和软母线简化为双质点-母线模型,以3条满足设计谱要求的人造地震动作为标准输入,通过调整松弛度参数,得到不同母线松弛度时设备端子处的最大水平力,根据输入地震动强度等级所允许的设备端子处的最大水平力,给出了软母线最小松弛度的确定方法.选取14组不同场地类型的实际强震加速度记录,以两组实际工程中的典型互连电气设备为例,计算了不同松弛度时互连设备软母线所对应的最大水平力,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3)提出了一种基于调谐质量阻尼器原理的瓷柱型电气设备减震方法,通过振动台试验和数值分析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选取110 kV和220 kV电流互感器等两种典型瓷柱型电气设备,进行了振动台试验,分析其在不同地震动作用下的动力响应.以220 kV电流互感器为例,建立了相应的有限元模型,并与振动台试验对比验证了其准确性.设计了一种适用于该电流互感器的调谐质量阻尼器减震装置,给出了多重调谐质量阻尼器在谐波作用下考虑不同质量比及不同减震单元数量的优化参数.通过有限元方法进行动力时程分析,对比了设备在无控及有控条件下的加速度和相对位移响应,分析了该减震方法的有效性和鲁棒性,给出了地震动作用下的减震装置建议质量比和减震单元数量.分析了频率失调效应对调谐质量阻尼器减震效果的影响,研究了导线不确定性对调谐质量阻尼器减震装置减震有效性的影响.(4)在调谐质量阻尼器减震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基础隔震和调谐质量阻尼器原理的基础隔震-调谐质量阻尼器(Base isolaton-Tuned mass damper,BI-TMD)瓷柱型电气设备混合减震方法.分析了被控设备自振频率、基础隔震周期、 TMD质量比和控制频率等因素对BI- TMD减震效果的影响.选取了4种不同自振频率的瓷柱型电气设备,对比分析了不同周期的隔震系统的减震效果.分析给出了TMD质量比、控制频率参数对BI-TMD的影响规律及减震效果.分析结果表明,BI-TMD有效、稳定,可以在BI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被控设备的加速度和水平相对位移响应,与BI相比,BI-TMD减震平均值对应的方差明显更小.

    瓷柱型电气设备地震易损性ANSYS/LSDYNA母线连接调谐质量阻尼器减震BI-TMD

    重要建筑地震安全性及韧性评价方法研究

    宁晓晴
    73-7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地震工程学的发展和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建筑抗震设防要求正在从保证基本的生命安全,向保证生命和财产双安全转变,向目标更高的保证功能安全转变;由传统的"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向"小震完好、中震不坏、大震可修、超大震不倒"转变,向基于性能以及基于韧性的抗震设计转变.但对于特殊设防类及重点设防类的重要建筑,其地震安全性及韧性水平到底如何,最终提高到什么水平才能满足经济发展对于地震安全性及韧性的诉求,需要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和技术体系.因此,迫切需要建立重要建筑地震安全性水平及韧性水平的评价方法,实现对地震安全性及韧性的科学评价和把握,为从根本上提升我国的整体防震减灾能力提供方法和依据.基于此,本论文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重要建筑地震安全性及韧性评价方法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综述了课题相关研究现状,包括韧性抗震理论及方法的提出和发展、结构系统和非结构系统的韧性抗震研究进展等,为后文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2)研究了重要建筑典型非结构系统的地震易损性.通过文献统计、数值模拟和地震模拟补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了加速度敏感型、位移敏感型以及混合敏感型建筑非结构构件地震易损性,给出了相应的易损性曲线.其中,重点针对加速度敏感型非结构系统中的库藏文物柜,设计了一种以硅胶阻尼器为核心的减震装置,通过数值模拟和试验验证方式,对有无减震装置的文物柜进行了抗震性能及地震易损性研究,验证了减震装置的有效性以及地震易损性结果的可靠性.(3)提出了重要建筑地震安全性评价方法.从地震安全性的定义、等级划分标准、评价指标及评价流程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基于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提出了结构系统及非结构系统损伤指数、地震安全性指数的简化计算方法,分析了地震安全性指数与地震安全性等级的对应关系,建立了重要建筑地震安全性评价方法. (4)提出了重要建筑地震韧性评价方法.从地震韧性的定义、等级划分标准、评价指标及评价流程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基于地震安全性评价方法,研究了损伤指数与功能损失之间的关系,给出了功能损失、恢复时间的简化计算方法,分析了恢复时间与地震韧性等级的对应关系,给出了建筑震后功能恢复曲线,建立了重要建筑地震韧性评价方法.(5)以重要建筑中的医疗建筑、核岛厂房建筑为例,分别对采用传统抗震方案、隔震方案的两种算例进行了地震安全性及韧性分析,验证了所提评价方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分析了隔震技术对提升建筑地震安全性及韧性水平的有效性.对于医疗建筑案例,分别对采用传统抗震结构方案及叠层橡胶支座隔震结构方案的医院住院综合楼建筑进行了Ⅷ 度多遇、设防及罕遇地震水准下的地震安全性及韧性评价.评价结果表明,采用隔震技术可有效提高医疗建筑的地震安全性及韧性水平,提高震后恢复速度,证明了隔震技术在抗震减灾领域的优势及推广隔震技术的必要性.对于核电建筑案例,分别对采用传统抗震结构方案、多铅芯橡胶支座(MLRB)隔震结构方案及摩擦滑动支座(EQS)隔震结构方案的APR1400压水堆核电厂建筑进行了OBE(0.5g)级、SSE(0.835g)级地震水准下的地震安全性及韧性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合理采用隔震技术可以有效提高核电建筑的地震安全性及韧性水平,提高整体抗震减灾能力,但在实际应用前必须谨慎论证评估,考虑隔震技术可能带来的问题和风险.

    重要建筑地震安全性地震韧性非结构系统地震易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