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国际经济法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国际经济法学刊
国际经济法学刊
国际经济法学刊/CSSCI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情势变迁原则视阈下海平面上升对海洋边界条约的法律影响及应对

    汪小静
    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限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谈判和制定是在海平面上升引起诸多国际法挑战之前,它所能提供的法律工具有限,但是海平面上升这一科学证明的事实将不可避免影响其解释和适用.由于海平面上升可能引起近海地物、基线和相关海区法律地位变更,通过协议和裁决确立海洋边界时已经或将来使用的相关点和岛屿的变化将对海洋划界产生法律影响.目前最优解仍是在现行法律框架内处理这一问题.《维也纳条约法公约》为国际社会如何妥善处理海平面上升对海洋边界条约产生的法律影响提供了法律指引.现有判例显示,情势变迁原则不能用于突破现有海洋划界条约和裁判,海洋边界具有稳定性."特别受影响国家"在内的各国也趋于承认海洋边界条约的确定性和可预测性.在这方面的国际习惯形成之前,"实际占领地保有权理论"也可用于维持海洋边界的稳定性.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维也纳条约法公约》海平面上升海洋边界条约情势变迁原则

    国际法上的类比法律方法——费尔南多·博尔丁博士《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类比》述评

    方瑞安
    23-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类比》在2018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是剑桥大学法学博士费尔南多·博尔丁对国际法中类比法律方法加以研究的权威之作.作者在该书中聚焦并讨论了国际法中国家和国际组织相关规则的类比,并从普遍性的视角出发审视了国际法上的类比法律方法,具体包含类比的对象、场景、正当性和运行机制等.从国内法上类比法律方法的正当性出发,对其迁移至国际法的可行性加以考察,是博尔丁博士颇具创新性的思路.至于国际法上类比法律方法的运作机制,博尔丁博士借鉴了斯科特·布鲁尔教授关于类比在法学学科中运用的一般流程,即溯因、确认和适用.但需要指出,由于可类比性的判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类比使用者的个人经验与知识结构,多数情况下是在个案中进行判断,因此需要附加对类比结论的反思性调整,最终即能形成完整的类比运作机制.

    国际法类比法律方法国际造法国际司法

    现代PTA对多边贸易之经济影响及其规范成因——兼评RCEP与CPTPP的竞争政策差异

    宋晓燕邹璞韬
    35-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济学界对于优惠贸易协定(PTA)究竟是世界多边贸易的"垫脚石"还是"绊脚石"的争论由来已久,但我国法学界对此问题一直无法给出系统、正面的回应.究其原因,在于我国法学界长期忽视经济学界的研究成果.梳理经济学界的理论及实证研究,会发现现代优惠贸易协定由于其"边境后"与"非歧视性"的特征事实,给世界多边贸易带来了正向经济效益.从规范层面看,现代优惠贸易协定的上述特征主要由两种规范模式具体运作体现.同时,在竞争政策规则的视角下,CPTPP对世界多边贸易的经济贡献理论上高于RCEP.我国在未来通过国内体制改革对接更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的尝试,不仅将带动我国经济高水平发展,也将为世界多边贸易作出贡献.

    PTA贸易转移竞争政策RCEPCPTPP

    比较法视角下提单立法数字化变革与中国回应

    刘国庆
    49-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区块链及非同质通证技术使网络空间数据具有排他性及唯一性特征,实现了对纸质载体功能等同,为电子提单实现物权凭证功能提供信任基础,真正实现了提单电子化.当前我国提单立法仍基于物理空间思维,属于"技术特定"式立法,难以涵摄区块链电子提单.近期,比较法上英国、美国、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均实现了提单立法数字化变革,肯定了电子提单的法律地位,并对提单法律行为,如占有、转让规则以及提单形式要求,如书面、签名、背书等规则实现了数字化转型.当前正值我国《海商法》修改之际,本文在借鉴比较法经验及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基础上,对未来应从电子提单技术标准严格化、占有解释扩大化以及形式要件表达数字化三个路径推动我国提单立法数字化变革提供建议.

    区块链提单非同质通证提单立法数字化

    欧盟外资安全审查制度变革下中资企业赴欧投资的挑战与法律应对

    肖蓓李馨
    66-79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9年出台的《欧盟外商直接投资审查框架条例》及系列配套文件构建起了欧盟国家的双重外资安全审查制度,《条例》的内容对中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该制度的建立,给中资企业赴欧投资带来了诸如投资难度增加、商业秘密泄露风险提高、司法救济途径阙如等挑战.对此,我国可以从企业和国家两个层面作出应对.在中资企业层面,建立内部全链条式投资监管制度,善于运用欧盟现有投资者救济途径,改变投资策略与他国投资者进行联合投资.在国家层面,积极推动《中欧全面投资协定》的签署,增加投资便利化措施保障投资者权益.

    外资安全审查制度变革赴欧投资

    国际投资仲裁中东道国安全抗辩的应对策略研究——以华为诉瑞典案为例

    姜慧芹何海洲
    80-9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国家安全抗辩因其兼具政治性与法律性的双重属性而被西方国家频繁援引以阻挡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进程.华为在瑞典遭遇的禁令即为明例.在用尽当地救济无果后,华为已于2022年向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提起国际投资仲裁,案件即将进入实质审查阶段.通过分析东道国安全抗辩的两种法律基础、结合本案案件事实,笔者认为瑞典极有可能基于习惯国际法中的国家"危急情况"提出抗辩.据此,华为在仲裁中应采取如下策略:明确否定瑞典存在习惯国际法中的国家"危急情况",在举证阶段积极援用不利推定以否定瑞典的安全抗辩,最后,针对瑞典违反投资保护义务的事实提出索赔请求.作为首场就5G禁令提起的国际投资仲裁案件,此案对于中国投资者应对习惯国际法中的国家"危急情况"具有重要价值,也为前瞻性地应对其他安全抗辩,即国际投资条约中的安全例外条款,提供了参考.

    国家安全安全抗辩不利推定习惯国际法危急情况安全例外条款

    欧盟航空碳排放交易体系:发展逻辑、适用困境与中国因应

    张丽英巩文昊
    96-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航空碳减排是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议题之一.欧盟航空碳排放治理自上世纪起经历了长久的演进历程,在2003/87/EC号指令基础上修订而成的2023/958号指令反映出其最新动向,但仍保有域外适用的制度安排.观其生成进路,是缓解气候危机的现实逻辑、内外政策驱动的政治逻辑、破除双重"不可能三角"的价值逻辑共同作用的结果.察其推行现状,一方面因与国际航空碳抵消和减排计划(CORSIA)互不相容及规则公平性欠缺而存在合理性困境,另一方面因违反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WTO规则及《芝加哥协定》而存在合法性困境,这增添了其融通国际航空碳排放治理的难度.基于这一背景,我国应当对外积极参与国际治理、妥善应对争端,对内健全国内碳市场、提升民航产业水平,以推动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航空碳排放治理体系.

    欧盟航空碳排放交易体系气候治理CORSIA域外适用碳市场

    我国国有企业人权责任履行及监管研究

    魏妩媚
    113-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联合国工商业与人权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并未特别针对国有企业的人权责任进行规定,但其第4条要求国家采取"额外步骤",保护人权不受"国家拥有或控制"的工商企业侵犯.《指导原则》仅明确界定了"国家控制"的企业,我国在贯彻实施第四期国家人权行动计划时,应以我国相关政策文件中"国家出资"的标准来界定"国家拥有"的企业.我国国有企业在履行《指导原则》中尊重人权的责任时,应注意到欧盟及其成员国工商业与人权立法在要求企业终止商业关系方面与《指导原则》截然不同的规定.我国各级国资委采取"额外步骤"对国有企业实施人权监管时,应与时俱进.为贯彻落实第四期国家人权行动计划的要求,我国各级国资委应将人权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主题,制定指导国有企业履行人权责任的政策文件,明确反对强制企业终止商业关系的立场,同时处理好国有企业改革和国家人权监管之间的关系,并指导和督促国有企业将海外履行人权责任的有益经验在国内推广.

    国有企业工商业与人权人权责任企业社会责任

    网络攻击的金融监管困境与消解路径——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为视角

    连浩琼
    129-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金融的发展促使金融业务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滋生了更具传染性的金融网络威胁.技术应用致使网络受攻击面不断扩大,静态监管手段存在技术壁垒,而动态监管措施单一且不力,导致系统性金融风险敞口扩大.网络韧性理论及网络韧性测试应运而生,强调网络攻击的监测预警和多元主体的协调联动,契合了系统性金融风险防控和网络攻击应对的现实需求.基于此,可以通过出台试点规范引入金融网络韧性测试,以指定和自愿相结合的模式确定测试范围,注重各参与主体在测试中的协调联动,以消解网络攻击可能引发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数字金融网络攻击系统性风险网络韧性

    承认与执行外国判决中的确定性问题——以我国法律实践为切入点

    罗雅馨王国华
    143-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确定性问题作为外国法院判决承认与执行中的基本问题之一,对判决是否能在域外顺利得到承认与执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比分析我国法院审理的承认与执行外国判决的二十五起案件可知,我国多数法院在司法实践中缺少对判决确定性问题的明确审查,在裁判结果中未体现双边条约中关于确定性问题的法律依据.其原因主要在于我国缺少对判决确定性问题的明确规定,且在已缔结的双边条约中对于确定性要件的表述也不尽相同,因此人民法院在司法实践中往往未涉及对判决确定性问题的审查.完善承认与执行外国法院判决中确定性问题的制度规范,应从明确确定性要件判断标准、缩小立法与实践差距以及增加指导性案例等方面着手开展.

    外国法院判决判决的承认与执行判决的确定性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