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质与资源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质与资源
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
地质与资源

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

马德有

双月刊

1671-1947

dzyzybjb@163.com

024-62606109

110034

辽宁省沈阳市黄河北大街1号

地质与资源/Journal Geology and Resources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国土资源部主管,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性刊物。本刊创刊于1992年,其前身是《贵金属地质》为适应新的形势发展需要,配合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战略部署,从2001年起更名为《地质与资源》。本刊将继续坚持为读者服务,为作者服务的办刊宗旨,跟踪地质学世界前沿问题,全面反映地质调查工作的最新成果,同时充分报道国内外地质与资源研究领域的现状、水平、发展趋势,面向广大从事地质科研、生产、教学及管理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雄安新区三维地热地质模型方法研究

    李红岩高小荣任小庆孙彩霞...
    222-229,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据区域地质资料、钻井地层数据、测井资料,分别对雄安新区构造进行网格化并建立构造模型,应用层序地层学原理厘定等时界面及地层框架,选取建模参数,建立沉积相三维模型.采用相控条件下的序贯高斯模拟算法,建立孔隙度、渗透率模型.根据实测,得出区域内盖层、储层、基岩的岩石热导率,并建立雾迷山组温度场模型.最后采用物性参数展布对比、概率模型一致性、拟合三方面对地质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此地质模型的孔隙度、渗透率概率分布特征与测井解释曲线数据和初始化数据基本一致,说明该模型与地质认识吻合度超过90%,所建地质模型合理.

    地热模型雾迷山组地热能雄安新区

    基于数据同化理论的InSAR技术黄河上游滑坡监测预报

    刘文涛雷浩川马顺
    230-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河上游地区滑坡地质灾害分布广泛,活动频繁,危害严重.传统的滑坡识别和监测方法均存在局限性.InSAR技术由于其精度高、可获取毫米级形变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滑坡监测中.但InSAR技术对影像相干性的要求较高,导致其数据的离散程度较大,无法获取到连续的形变数据,对实际应用中利用监测的结果进行预报的能力造成了较大的影响.而利用数据同化理论的建模方法,可以对多尺度、多来源、多类型的数据进行协同处理以消除误差.本文通过SBAS-InSAR技术获取地表的毫米级形变,经由卡尔曼滤波算法对观测结果进行了数据同化.单点实验的结果表明,卡尔曼滤波之后的模拟结果较同化之前有了明显的提高,验证了数据同化算法在提高数值模拟的精度上的可行性.通过数据同化理论来产生连续的预报数据,为InSAR技术监测和预报滑坡形变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光学遥感InSAR监测预报数据同化滑坡地质灾害

    基于突变理论的乌江干流思南段岩溶地下水开发利用风险评价

    胡荣王先庆杨正飞黄欣欣...
    237-2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资源的储备和利用程度极大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乌江干流思南段岩溶地下水资源丰富,但地下水埋藏较深,利用率较低.突发的极端干旱天气及长期的"三废"排放量增加,使得区域内可利用的岩溶地下水资源面临严峻挑战.本研究围绕地下水开发利用风险问题,基于突变理论,建立地下水开发利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考虑区域自然背景条件、地下水开发现状和社会经济发展3个方面因素,将研究区划分为8个水资源子评价区,并设置了包括目标层、准则层(7项指标)和指标层(13项指标)三级指标评价体系,运用综合风险值5级评价方法进行地下水开发利用风险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综合风险值为0.8345~0.9271,处于中险—重险范围,地下水开发风险较大,各评价区域风险排序为:Ⅳ<Ⅰ1<Ⅶ<Ⅱ<Ⅵ<Ⅰ2<Ⅴ<Ⅲ.评价结果可为区域地下水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岩溶地下水突变理论指标评价体系地下水开发利用贵州省

    典型流域河流相粉质黏土层物理力学指标相关性分析

    史敬涛颜翔锦田野王末...
    246-253,1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辽宁省辽阳市平原区不同地点、不同深度粉质黏土的土工试验结果,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对粉质黏土 16种物理力学指标的变异性及相互间关系进行数理统计.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深度、不同地点的土质类型主要是粉质黏土,其含水率较高,且多呈湿、可塑状态;2)粉质黏土湿密度、天然重度、土粒比重、饱和度、孔隙率、液限、塑限7种物理指标的变异系数均较小,压缩系数、压缩模量、黏聚力、内摩擦角4种力学指标的变异系数较大;3)粉质黏土湿密度与天然重度、液限与塑性指数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平原区粉质黏土土工试验物理力学指标回归分析辽宁省

    生态文明背景下云南省绿色矿山评价方法

    伍伟
    254-2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国家绿色矿山指标体系基础上,依托层次分析法,选用矿区环境、资源开发方式、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科技创新与智能矿山、企业管理与形象6个一级评价指标共计100项绿色矿山评价指标,构建层次判断矩阵,计算出不同指标在绿色矿山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程度.采用经改良后的二态(-1,1)赋值方法,更加准确地对绿色矿山建设进行综合评分,并在此基础上,采用等级模糊评价方法确定绿色矿山等级,为确定云南省示范性绿色矿山提供数据支撑.

    生态文明绿色矿山层次模型等级评价云南省

    《地质与资源》征稿简则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