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国际新闻界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国际新闻界
国际新闻界

陈力丹

月刊

1002-5685

010-82509362

100872

北京中关村大街59号

国际新闻界/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继承《国际新闻界简报》。新闻传播专业刊物。主要研究国际新闻事业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趋势,介绍国际新闻人物,报道热点问题,并对重大新闻事件作背景分析。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人机合作育儿:高强度母职与智能化教养的划界工作与关系调节

    任韵灵
    6-25页
    查看更多>>摘要:AI技术加持的早教与陪伴机器人逐步嵌入中国家庭的亲职劳动,本研究将这一媒介现象概括为"人机合作育儿".受"贤妻良母"传统文化意识的影响,育儿劳动成为一种"高强度母职".现有研究多聚焦智能育儿机器人之于高强度母职的赋权与冲突,而对于女性与智能化育儿代理人的契洽与抵抗、互动与区隔等复杂关系还缺乏深入细致的讨论.本研究以"划界工作"这一社会学概念为基本分析框架,基于对正使用智能育儿机器人的20位中国中产阶层女性的深度访谈与参与式观察,发现女性以人机合作育儿的意义、场景与风格作为划界工作的三种取向,调节、确认与重构高强度母职与智能化教养的互动关系."人机合作育儿"充分展现了性别与技术的交叉如何在动态中强化又削弱女性的母职经验,彰显了技术干预下代间连结与社会性别互动的复杂性.

    人机合作育儿智能机器人高强度母职划界工作关系调节

    患难之交还是天伦之乐?不同来源社会支持在城市空巢老人微信社群参与和孤独感间的中介效应

    刘婵君李爽林泳淇刘焕...
    26-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空巢老人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老龄化浪潮中最严峻挑战之一.互联网时代,破解城市空巢老人身体"空巢"与心理"空心"的双重困境,除呼吁家庭、朋友与社会的共同关爱,更离不开社交媒体辅助支持.研究聚焦城市空巢老人这一特殊群体的特定在线社交活动,勾勒出城市空巢老人微信社群参与经由不同来源社会支持进而影响孤独感的路径,并进一步探讨不同来源社会支持作用差异的深层动因.研究发现,朋友支持在城市空巢老人的微信社群参与度和孤独感之间具有显著中介效应,家庭支持和其他支持则呈现出疲软态势.这是微信社群属性、物理空间区隔、舆论导向、个体选择等多重因素交织下的逻辑耦合,但是,单一来源社会支持难掩空巢老人情感支持薄弱、社会保障缺位的现实隐忧,未来应搭建线上线下有效联动的社会支持体系,推动社会支持从单一失衡到多元均衡跨越.

    空巢老人社群参与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孤独感

    中介化的距离:农民工与主流群体的亲近性与差异性建构

    刘国强周彩云
    50-7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陈直事件的媒体文本为分析对象,考察传媒如何中介农民工与主流群体之间的距离,揭示其中的叙事、话语策略及其影响.研究发现,最初发布的非虚构写作以及后续大多数评论文本在农民工与主流群体之间创造了一种建立在"追求意义"之普遍人性基础上的亲近性设定,它将阶层差异收编为平等主义视阈下的身份差异,掩盖了不平等的物质面向.在亲近性设定之外,少数文本通过重新书写个体差异与阶层差异展现了不同的距离构造方式,勾画了媒体定位公众及其道德坐标的另类图谱.借鉴西尔弗斯通"适当的距离",本文认为上述三类文本实践,即去差异化书写、对个体差异与阶层差异的重新书写,充分体现了远方他人的中介化作为一项政治、道德事业的复杂性.媒体文本道德力量和政治效能的发挥必须建立在对"附近的我们"与"远方的他人"之亲近性与差异性的不断协商与开放讨论中.

    农民工中介化距离阶层差异媒介伦理

    世界的"铭文":对基特勒"Aufschrei-besystem"的概念解析及其媒介理论再阐释

    唐海江徐皞亮
    71-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值此基特勒所著Aufschreibesysteme 1800/1900即将出版40周年之际,本文返回该著,对其核心术语,也是贯穿基特勒媒介理论的基础性概念——"Aufschreibesystem"进行解析.论文分析了英美学界将"Aufschreibesystem"译介为"话语网络"的原因,从词源学上考证其真正含义为——"铭文系统".本文梳理了该概念与香农—韦弗的信息论、福柯的"外部性"、拉康的精神分析学以及德里达的文字学等渊源和关系,着重揭示出"铭文系统"包含的"铭刻""转换""表面"等具体意涵,并通过比较福柯、拉康和德里达的相关思想,勾勒出其"铭文"的世界图景.这不仅打开了基特勒媒介理论中长期被忽视和遮蔽的诸多面向,揭示其构建媒介理论的方法论基础,也为解析历史和当下留下了独特而重要的思想遗产.

    铭文系统基特勒媒介理论媒介物质性

    ChatGPT语境下版权正当性的再反思

    朱鸿军李辛扬
    92-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版权正当性多次受到重大技术变革的考验,对其反思是一个传统又常新的话题.作为人工智能技术由"量变"到"质变"的标志,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大模型不仅挑战了现行版权法,更是对版权正当性再次提出了质疑,支撑版权正当性的传统基础理论面临新环境适应性的挑战:劳动财产理论的赋权依据和标准"失灵",人格理论的先决条件难以为继,激励理论的激励愿景无法达成.ChatGPT语境下单一理论不能完成版权正当性的证成任务,应转而寻找一种多元观念指引下的理论集合:劳动财产理论、分配正义理论和社会规划理论分别在权利范围划定、经济利益分配和社会文化建设层面证成了版权的多元价值,为新技术语境下的版权正当性建构了一个相对连贯、逐级递进的理论基础.

    ChatGPT版权正当性

    媒介化灾难治理中的持续参与者——基于郑州暴雨"救援文档"的研究

    戴佳季诚浩
    111-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频繁发生的极端天气灾害给灾难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基于2021年郑州暴雨救援中广为传播的《待救援人员信息》在线协作文档,探索了自组织社群通过媒介化的方式实现灾难救援中的协同治理的过程.研究结果表明,自组织社群中的持续参与者是促成救援成功的核心要素.首先,持续参与者通过扮演网络中介和缩短成员间的互动距离,成功提高了待救援人员转化为成功救援人员的概率;其次,正是由于持续参与者针对救援文档中出现的问题促成的供需匹配、资源部署、加速信息流动、联结多元行动者等解决方案,包括国家、市场和公众在内的多方利益相关者之间持续互动的利益调和与联合行动过程才得以实现.最后,本文讨论了灾害中的媒介化治理的特征,回应了在深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之下,基于数字媒介技术的治理革新如何实现治理效能优化的问题.

    媒介化治理灾难救援持续参与者自组织网络田野观察

    计算传播学的社交机器人田野实验:概念、方法与应用

    吴晔黎樟浩闵勇
    135-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社交机器人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本文从计算传播学的视角出发,探讨社交机器人田野实验的概念界定、方法建构、实验设计及其实际应用,认为社交机器人田野实验结合了大数据分析与仿真方法的优势,已发展为一种高度可控的实验法.社交机器人田野实验为观察、分析与理解数字媒体环境中的传播现象提供了新思路,将助力于新闻传播学理论的验证、探索与拓展.在实证研究部分,本文通过社交机器人田野实验对过滤气泡的成因进行了初步探索.研究发现,即使控制了社交机器人账号的阅读行为偏好,其在随机阅读实验后仍可能陷入过滤气泡.

    社交机器人田野实验数字踪迹算法审计过滤气泡

    光线环境对广告说服效果的影响:基于环境心理学视角的实验研究

    宣长春
    155-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环境心理学视角下,本研究着眼于"人—广告—光线环境"三者所建构的广告传播的具体的物理情境,通过三个实验聚焦光线环境对广告效果产生影响的具体作用机制.结果发现,产品类型在光线环境和消费者的产品态度之间起到了调节作用,即对实用品而言,明亮的光线环境中消费者对产品的态度更为积极;而对享乐品而言,昏暗的光线环境中消费者对产品的态度更为积极.这一调节作用通过消费者的自我呈现意识这一中介变量得以实现,对实用品而言,自我呈现意识发挥中介作用,即明亮的光线环境中,消费者的自我呈现意识被激发,对实用品持有更积极的态度,但对享乐品而言,自我呈现意识未发挥中介作用.研究结果对广告理论视角的拓展和广告实践具有一定启发.

    光线环境明亮/昏暗环境产品类型自我呈现广告说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