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不同角度俯卧位通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本研究为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纳入2021年7月至2023年6月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收治的ARDS患者共96例,随机分为A组(0°俯卧位通气)、B组(30°俯卧位通气)、C组(45°俯卧位通气),每组32例.A组男19例,女13例;年龄(50.25±11.31)岁;体重指数(BMI)(23.42±3.16)kg/m2.B 组男 17 例,女 15 例;年龄(51.93±12.48)岁;BMI(22.72±4.15)kg/m2.C 组男 20例,女12例;年龄(52.39±12.82)岁;BMI(24.76±4.31)kg/m2.观察时间为5 d.A组患者每天持续0°俯卧位通气16 h,每2 h将其托起一次防止压力性损伤.B组:维持0°俯卧位2 h后,使用30°翻身垫将患者身体向左倾斜30°,维持2 h;然后向右倾斜30°,同样维持2 h;最后恢复至0°俯卧位,如此循环,直至完成16 h俯卧位通气.C组:维持0°俯卧位2 h后,使用45°翻身垫将患者身体向左倾斜45°,维持2 h;然后向右倾斜45°,同样维持2 h;最后恢复至0°俯卧位,如此循环,直至完成16 h俯卧位通气.比较3组氧合指标[氧合指数(PaO2/Fi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Murray肺损伤评分(MLIS)、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APACHE Ⅱ)评分、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评分的变化,观察压力性损伤发生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法、配对t检验、x2检验.结果 俯卧位通气5 d后,3组PaO2/FiO2、SaO2、PaO2、PaCO2均较通气前改善,且A组、B组改善幅度均优于C组(均P<0.05);俯卧位通气前和通气5 d后,3组HR、MAP、CV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俯卧位通气5 d后,3组MLIS、APACHEⅡ、MODS评分均较通气前降低,且A组、B组均低于C组[(1.72±0.37)分比(1.54±0.16)分比(1.89±0.26)分、(11.02±2.69)分比(11.01±2.01)分比(12.87±2.06)分、(5.64±0.37)分比(5.34±0.67)分比(6.19±0.43)分](均P<0.05);B组和C组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低于A组[15.63%(5/32)比18.75%(6/32)比40.63%(13/32)](P<0.05).结论 不同角度俯卧位通气均可以改善ARDS患者氧合和减轻病情,其中30°俯卧位通气改善最明显,并且可以降低压力性损伤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