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古脊椎动物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古脊椎动物学报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古脊椎动物学报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张弥曼

季刊

1000-3118

bjs@ivpp.ac.cn

010-88369180

100044

北京643信箱

古脊椎动物学报/Journal Vertebrata Palasiat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乃至亚洲唯一专门登载古脊椎动物学及相关领域研究论文的学术期刊,是国际同类期刊中历史最悠久的,编委会成员均为国内外古脊椎动物学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本刊登载内容涵盖与古脊椎动物学有关的所有领域,诸好古脊椎动物各门类及人类起源与进化系统分类、形态功能、同位素测年、生物地层与地质年代、古生态、古环境、古生物地理、脊椎动物化石收集及研究的有关方法,也包括对古脊椎动物学文献的再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江苏安徽早三叠世裂齿鱼科一新种:吴氏三叠鱼

    徐光辉袁志伟任艺廖浚伶...
    165-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裂齿鱼科是新鳍鱼类干群的一支,只生活于三叠纪.根据江苏句容和安徽巢湖早三叠世奥伦尼克期晚史密斯亚期海相地层中发现的6块保存较好的化石,命名了裂齿鱼科一新种,吴氏三叠鱼(Teffichthys wui sp.nov.).它代表了三叠鱼属的第三个种,时代上略晚于非洲马达加斯加早史密斯亚期的马达加斯加三叠鱼和贵州印度期晚第纳尔亚期的优雅三叠鱼,是该属迄今已知最年轻的种.新种具有三叠鱼属的共近裔特征(一块喷水骨,38-41列侧线鳞,尾鳍轴上鳍条不超过3条),但同时它以一些自近裔特征与马达加斯加三叠鱼和优雅三叠鱼相区别,如主鳃盖骨和下鳃盖骨水平接触,鳞片光滑并且后缘无锯齿.根据新种与其他裂齿鱼科鱼类的详细比较,修订了三叠鱼属及裂齿鱼科的鉴定特征.在分支系统学研究的基础上,讨论了裂齿鱼科与其他新鳍鱼类干群的系统发育关系.研究结果为了解新鳍鱼类干群的系统发育和分类提供了新的信息.

    江苏安徽早三叠世裂齿鱼目骨骼学系统发育

    博格达吐鲁番兽(二齿兽类)的骨骼学

    石雨泰刘俊
    186-2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吐鲁番兽(Turfanodon)是一类生活在二叠纪晚期的二齿兽类,曾广泛分布在新疆至华北一带.目前该属下建立有两个种——博格达种(T.bogdaensis)与九峰种(T.jiufengensis).两个种都具有相对完整的头骨材料,但只有九峰种报道了下颌及头后骨骼材料.一批产自新疆吐鲁番地区,可以归入到博格达吐鲁番兽的新材料,具有一系列可以明显区别于九峰种的特征,包括头骨的鼻吻部侧面平坦,下颌齿骨侧架成肿突状,以及股骨头为近半球状.吐鲁番兽属的鉴别特征也有更新,包括眼框周缘平坦,两条翼骨前支上的嵴向后汇聚,以及一个可能的自有衍征:肩胛骨上参与塑造乌喙孔的凹缺很大.吐鲁番兽腭部的中嵴两侧发育有副嵴,这一特征区别于除肌龙兽(Myosaurus)、掘铁兽(Kembawacela)和水龙兽(Lystrosaurus)外的其他二齿兽类.

    新疆吐鲁番盆地二叠纪乐平世锅底坑组二齿兽类吐鲁番兽骨骼学头后骨骼

    新疆下三叠统韭菜园组一新小型兽头类

    刘俊Fernando ABDALA
    201-2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主要基于晚二叠世的头部材料,中国近年来报道了多个兽头类物种.记述了新疆韭菜园组的小型包氏兽超科(Baurioidea)新材料,包括一个头骨吻端及咬合的下颌以及两个头后骨架,并命名为迷惑韭菜园颌兽(Jiucaiyuangnathus confusus).虽然标本为幼年个体,新种有以下鉴定特征:上颌骨侧面中部有小圆坑;泪骨与鼻骨接触;前颌骨后端在内鼻孔外侧有容纳下颌齿的窝;犁骨前部侧缘有小型三角形脊向背腹两侧延伸,组成细长的犁骨孔的侧缘;额骨有尖角延伸到鼻骨后侧部;齿骨的联合部收窄并指向前方;5枚前颌骨齿,上下犬齿缺失,前颌骨齿与上颌骨齿间有齿缺,下颌前部无齿缺,10枚上颌骨齿,12枚齿骨齿,后部齿加长,有大的主尖及小的前后副尖;寰椎神经弓与神经棘愈合,枢椎神经棘倒向后方,前乌喙骨孔位于前乌喙骨与肩胛骨间.齿系与小型包氏兽超科成员南非的Ericiolacerta parva及俄罗斯的Silphedosuchus orenburgensis类似.新的头后骨骼材料提供了难得的研究包氏兽超科成员头后骨骼的机会.

    新疆吉木萨尔早三叠世韭菜园组兽头类,包氏兽超科

    高分辨率CT扫描数据揭示晚侏罗世暴龙类五彩冠龙牙齿替换模式

    柯易晖裴睿徐星
    225-2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暴龙科是研究最为深入的兽脚类支系之一,发育极端增厚的齿列,可能具有独特的碎骨捕食策略.与进食行为联系紧密的牙齿替换模式在这一类群中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但前人对早期分异的暴龙超科成员却鲜有相应的研究.利用高分辨率CT数据,三维重建了晚侏罗世暴龙超科——五彩冠龙(Guanlong wucaii)两件标本的齿列,为研究暴龙超科的牙齿替换模式提供了新的信息.五彩冠龙幼年个体的下颌齿列发育二代替换齿,这一特征此前仅在包括暴龙科在内的大型猎食性兽脚类恐龙中有报道.Zahnreihen重建显示,五彩冠龙的两个个体在上颌骨齿和齿骨齿中均表现出Z间距大于2.0的从前向后的波状替换模式.五彩冠龙上颌骨齿的Z间距随着个体发育而变大,与在暴龙科成员中观察到的个体发育变化类似.此外,五彩冠龙在前上颌骨-上颌骨交界处显示出了与特暴龙(Tarbosaurus)相似的牙齿替换波的间断,且这种替换波的间断会随着个体发育加剧.这表明,一些与暴龙科类似的牙齿替换模式在暴龙科起源之前就已经产生.

    晚侏罗世暴龙超科牙齿替换三维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