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国际展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国际展望
国际展望杂志社
国际展望

国际展望杂志社

半月刊

1006-1568

上海巨鹿路845弄1号

国际展望/Journal World Outlook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融知识性、新闻性、理论性、真实性和可读性于一体,为读者提供重大国际事件的综合分析和背景材料,提供世界改革的最新动态和可资借鉴的经验。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全球中产阶级的变化及其对外影响

    俞新天
    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进入 21 世纪以来,全球中产阶级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其影响广泛而深刻.发达国家的中产阶级数量持续萎缩,经济和社会状况不断恶化.由此引发的对外影响是:保护主义取代自由开放,排外主义取代包容融合,政治右倾趋势加剧,进而使地缘政治更趋复杂.相反,发展中国家的中产阶级数量持续增长,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发挥了更大作用,他们信心倍增.但是,快速现代化造成发展中国家中产阶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使这一群体具有脆弱性.这推动了全球化、市场化及文化价值观的多元化.根据目前相对短暂的历史实践,全球中产阶级的对外影响将呈现三大趋势,一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中产阶级出现新的交集和相互认知的变化,既有趋同的前景,也面临冲突和矛盾.二是民族主义将成为中产阶级的主流意识形态,也将深刻影响各国的战略与政策制定,其正负效应并存.三是全球中产阶级在世界发展愿景上的看法出现分化,不仅各国国内存在不同观点,而且各国中产阶级之间的差异显著,短期内难以统一,需通过长期对话、交流与合作来寻求共识,以避免冲突与战争风险.

    中产阶级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地缘政治

    特朗普及其第二任期涉外团队的对华倾向与政策影响

    刁大明奚千涵
    23-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唐纳德·特朗普赢得 2024 年美国大选并再次当选总统,其回归给中美关系带来的可能影响备受关注.特朗普个人及其充斥着对华鹰派的涉外团队在总体上将延续对华战略竞争,但在经贸、科技、军事安全、台湾问题、所谓人权与价值观、应对气候变化和毒品问题等诸多议题上的对华倾向又展现出微妙差异.特朗普个人更强调将中国定位为"竞争者",偏好关注经贸议题,强调通过关税等手段来解决问题,以"让美国再次伟大"为目标,基本属于"交易派"或"选择性鹰派".其涉外团队则强调将中国视为"敌人",全方位、多议题围堵、遏制中国,追求实现对中国的"速胜",基本属于鼓吹"新冷战"的"超级鹰派".这些差异可能与他们的个人背景、从政经历等因素密切相关,并将在特朗普打造的"助手团队"决策生态中发挥作用,未来可能出现其他涉华工具性议题辅助作为主线的经贸议题的明确情形,也可能出现这些工具性议题"喧宾夺主"导致中美在经贸议题上失去互动空间的复杂消极情形.

    美国对华政策特朗普第二任期涉外团队经贸议题中美关系

    美国社会文化危机及其国内、国际政治效应

    潘亚玲
    46-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国在即将迎来建国 250 周年之际正陷入重大的社会文化危机之中.美国的社会文化危机尽管往往被简化为"身份危机",但事实上是多重危机相结合的产物,集中体现为:人口结构转型导致的白人族裔化发展、平权运动转型以及白人和少数族裔的内部分裂,经济结构转型催生的严重不平等和阶级分化与重组,技术革命爆发加剧的代际物质性和非物质性冲突.美国的社会文化危机经过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的双重传导,与其在进入 21世纪后接连遭遇的安全、经济和制度危机互为因果且相互强化.美国社会文化危机的国内政治效应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通过经济、种族和身份性聚居推动选举地理重构,通过联邦、州及政党的多层次极化加剧"对抗政治",通过建制化/反建制化、国家叙事和"美国例外论"的重构动摇国家认同.美国社会文化危机的国际政治效应通过四个渠道传导,即以"反外交"为核心的外交传导,以逆全球化为核心的市场传导,以移民美国为核心的人文传导,以及以虚拟社区为核心的观念传导.特朗普在其第二任期为应对美国社会文化危机而采取的自上而下的措施,极有可能加剧美国的"对抗政治"而非"让美国再次伟大".

    美国社会文化政治极化霸权衰落

    从冷战经验到大国竞争:美国的核战略与核威慑

    葛汉文
    65-86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核武器出现以来,其始终在国际政治演进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有核国家,美国长期以来将威胁运用核武器作为重要的对外政策工具.冷战时期,美国核战略从"先发制人"核打击转变为核威慑.冷战结束后,在缺乏明确敌手的情况下,美国依旧将确保核优势作为政策核心,核威慑在其国家安全战略中的重要地位没有改变.进入 21 世纪第二个十年后,美国受到"霸权焦虑"的驱使,在大国竞争背景下大幅提升核武器的战略地位,推出"一体化威慑",尤其是"核-常一体"概念,有意模糊核力量与常规力量之间的界限,进而降低核武器的运用门槛,试图将此作为"吓退"潜在或现实"挑战者"、赢得所谓"大国竞争"的重要条件.美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不会放弃核优势,反而会将其转化为实施国家战略的基本路线,这已经并将继续对全球战略稳定和地区安全构成严重冲击.历史经验显示,应对美国核威慑的关键在于通过构建"确保摧毁"能力来改变其政策意图,如此才能有效降低核冲突风险,最终实现有核国家间的"确保合作".

    美国战略核战略核威慑大国竞争

    新能源能否创造新政治:氢能的地缘政治影响

    张锐
    87-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氢能正逐步成为全球能源体系中的基础能源,其地缘政治影响日益显著.能源影响地缘政治的机制包括国际关系行为体的能源实力、能源贸易和能源输送三个方面,分别衍生出政治权力、依赖性关系和通道政治等地缘政治影响.在氢能领域,这种地缘政治影响主要表现为,推动大国通过技术竞争建构权力;氢能贸易有利于促进区域一体化,但也导致阵营政治的发展,并使进口国占据优势的关系失衡;氢能运输将开辟新通道,但也将延续各国对能源通道权的激烈竞争.相较于化石能源,氢能地缘政治具有新的特点:国家间的技术竞争逐渐取代资源争夺,能源合作的阵营政治化进一步加强,进口国相较于出口国获得更多结构性优势.随着技术突破和产业普及,围绕氢能的地缘政治博弈将愈加激烈.中国需要从产业经济和地缘政治的角度提前对外布局,牢筑新能源政治的实力基础与合作网络.

    氢能地缘政治能源转型依赖性关系

    粮食安全共同体:全球粮食安全治理的新探索

    张帅
    110-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相互依存的全球粮食市场,各国的粮食安全境遇与世界粮食安全形势密切相关.因此,粮食安全的全球治理需要国际行为体协同参与,突破粮食民族主义的桎梏,共创粮食安全合作机制,而构建粮食安全共同体是破解粮食安全治理赤字的有效路径之一.粮食安全共同体的核心内涵表现在气候安全和粮食安全的共融性、南北粮食安全的共存性、人的安全与粮食安全的共生性三个层面,凸显了粮食安全共同体在天之维、地之维和人之维的特征.从体系、单元以及二者互动的角度看,粮食安全共同体分别表现为推动全球粮食体系转型的创新机制、实现国家间粮食正义的实践诉求和统筹全球粮食安全与国家粮食安全的治理思维,三者成为构建粮食安全共同体的驱动因素.在全球粮食体系中,中国已从受援者转变为援助者,具备理论、体量和角色等三种优势,宜遵循从国家到地区再到全球的发展逻辑,推动构建粮食安全共同体,为全球粮食安全治理贡献中国方案.

    粮食安全共同体粮食安全治理粮食体系转型农业可持续发展

    非洲跨区域合作与中国的角色:探寻新的多边合作范式

    周玉渊
    131-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洲跨国跨区域基础设施合作是非洲发展和地区一体化的优先议程.受到大国竞争、地区安全挑战增加、能源转型和供应链安全问题凸显等因素的驱动,不仅非洲国家加快推进跨区域合作,而且域外国家也更加重视对非洲跨区域合作的参与.美欧对非合作正经历从传统的发展援助转向战略性经贸投资的范式转变,使围绕非洲关键发展走廊的竞争成为地缘政治经济竞争的重要形态.中国是非洲跨区域合作和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及突出贡献者.随着中非合作从双边向多边和区域扩大、从项目合作到战略对接、从工程建设到全链条参与的演变过程,中国参与非洲跨区域合作对构建新的中非多边合作范式提出了更高要求.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提出支持非洲跨区域发展、打造陆海联动、协同发展的中非互联互通网络正是对这一现实要求的回应.为深化中非关系和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中非应挖掘中国参与非洲跨区域合作的潜力,加强多边协调合作,持续提升中非合作的层次、结构和水平.

    非洲跨区域合作中非合作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多边合作

    集体记忆、战略自主与东南亚国家的对冲延续——基于菲律宾、越南和印度尼西亚的比较分析

    陈菲杨季宁
    152-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冲是东南亚国家在高度复杂且不确定的战略环境中平衡风险与机遇的战略手段.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崛起和中美竞争的加剧,东南亚国家的战略环境逐渐由包容性转向约束性,其对冲空间正在缩小.然而,与结构现实主义的理论预设相悖,东南亚各国在应对体系压力时的战略选择具有显著的差异性.从新古典现实主义视角来看,研究东南亚国家的对冲延续因果机制需将战略环境和国内政治特性相结合.通过比较分析菲律宾、越南和印尼这三个国家的国内政治特性和对冲战略的变化轨迹,可以验证:在国内政治层面,集体记忆和战略自主两个变量决定了东南亚国家对外来威胁的预期和对冲能力.这些国家对于中、美的威胁预期是否对称是它们采取对冲战略的直接动因,而对冲能力的强弱则支持或阻碍了对冲在实践层面的延续.研究提供的解释框架有助于中国更准确地研判东南亚国家的战略动向,推动双方良性互动.

    东南亚对冲战略新古典现实主义集体记忆战略自主

    Abstracts

    176-182页

    《国际展望》2025年重点选题方向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