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骨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骨科
骨科

陈安民

季刊

1674-8573

orthopaedics2009@163.com

027-83662649

430030

武汉市解放大道1095号同济医院内

骨科/Journal Orthopaedics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含大剂量复方倍他米松鸡尾酒注射液在一期翻修治疗假体周围感染中的应用及安全性研究

    努尔艾力江·玉山张晓岗吾湖孜·吾拉木李亦丞...
    289-2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一期翻修治疗假体周围感染(PJI)中局部应用含大剂量复方倍他米松鸡尾酒注射液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比较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我院接受一期翻修治疗并在术中使用两种不同配方鸡尾酒注射液的170例PJI病人,其中A组72例,其鸡尾酒配方中含有复方倍他米松,B组98例,配方中不含复方倍他米松.比较两组术后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阿片类药物需求,以及术后恶心和呕吐(PONV)、感染复发、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肺栓塞(PE)和切口愈合不良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术后12、24、48 h,A组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B组(P<0.05),但两组术后72h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关节液白细胞计数在术后24 h明显高于A组(P<0.05),但在48 h后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C反应蛋白(CRP)在术后48 h内明显高于A组(P<0.05),但在术后72 h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PONV发生率和阿片类药物使用率较B组显著较低(P<0.05).值得注意的是,两组之间感染复发率、DVT形成、PE和切口愈合不良等并发症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含有大剂量复方倍他米松的鸡尾酒注射液作为一期翻修术后早期的多模式局部浸润麻醉镇痛方案,可以有效减轻术后疼痛、减少阿片类药物的消耗以及PONV发生率,但对再感染和其他并发症没有影响.

    假体周围感染复方倍他米松一期翻修镇痛鸡尾酒

    膝关节镜下射频治疗前交叉韧带黏液样变性的疗效分析

    廖炳辉丁明上官磊王迎春...
    296-2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膝关节镜下射频治疗前交叉韧带黏液样变性(MD-ACL)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30例MD-ACL病人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人均行膝关节镜手术,术后进行康复训练.随访时评估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和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结果 30例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82.16±15.12)min(60~110 min);术中出血量(5.40±2.49)mL(3~10 mL);未见明显并发症发生.有2例病人行自体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术.术后随访无复发迹象,膝关节活动度正常.术前VAS评分为(6.46±1.04)分,术后3个月时降至(3.00±0.78)分,6个月随访时降至(0.56±0.50)分;术前Lysholm评分为(58.50±7.32)分,术后3个月时增加至(74.83±4.25)分,6个月随访时为(87.66±2.85)分;术前IKDC评分为(54.16±4.25)分,术后3个月时增加到(76.13±5.01)分,6个月随访时增加到(87.43±5.88)分;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膝关节镜下射频修整治疗MD-ACL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膝关节功能,减轻疼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膝关节黏液样变性射频关节镜技术运动医学前交叉韧带磁共振成像

    基于累积求和法分析后路单通道内镜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学习曲线及短期疗效

    张笑然琚顺林李晶孙建华...
    300-3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后路单通道内镜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学习曲线和短期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9年11月至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111例LDH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累积求和(cumulative summation,CUSUM)法分析手术学习曲线并将病人划分为技术学习组和熟练掌握组;比较两组病人的手术时间、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腰部及下肢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术后并发症及手术满意度(改良MacNab评分).结果 根据CUSUM的拐点将111例病人分为技术学习组(46例)和熟练掌握组(65例).两组病人性别、年龄、术前身体质量指数(BMI)、糖尿病及高血压病史、吸烟及饮酒史、手术节段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从技术学习组的(105.52±15.62)min减少到熟练掌握组的(69.19±9.6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及术后各随访节点的腰痛及腿痛VAS评分、ODI指数、手术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在术后各随访时间节点的VAS评分、ODI指数均显著低于术前(P<0.05).技术学习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熟练掌握组(P<0.05),前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9.57%(9/46),其中5例为腰椎间盘突出复发,2例为硬膜损伤,2例为神经根损伤;后者并发症发生率为4.62%(3/65),其中2例为腰椎间盘突出复发,1例为硬膜损伤.结论 本研究应用CUSUM分析后路单通道内镜治疗单节段LDH的学习曲线,从技术学习期到熟练掌握期所需的手术例数为46例.当手术例数达到学习曲线平台期后,手术时间将明显缩短.单通道内镜技术是治疗单节段LDH的有效微创手段.

    腰椎间盘突出症脊柱内镜累积求和法学习曲线疗效

    腰椎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术后并发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因素及列线图模型建立

    连振刚刘鹏飞李祎
    308-3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腰椎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LDDD)术后并发邻近节段退变(ASD)的影响因素,并建立列线图模型.方法 选取本院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319例拟行腰椎融合术的LDDD病人作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以7∶3比例分为建模组(223例)与验证组(96例);建模组又根据术后是否发生ASD分为ASD亚组和非ASD亚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LDDD病人腰椎融合术后发生ASD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模型,采用ROC曲线及校准曲线评估模型预测效能,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建模组223例行腰椎融合术的LDDD病人中,有57例发生ASD(25.56%);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 60 岁[OR=4.146,95%CI(1.163,14.782),P=0.028]、身体质量指数(BMI)≥24 kg/m2[OR=4.581,95%CI(1.409,14.891),P=0.011]、多节段融合[OR=7.825,95%CI(2.036,30.083),P=0.003]、融合程度不良[OR=4.077,95%CI(1.265,13.143),P=0.019]是病人术后发生 ASD 的危险因素,术前骨盆入射角[OR=0.831,95%CI(0.772,0.894),P<0.001]是病人术后发生ASD的保护因素.该模型在建模组中的AUC为0.965[95%CI(0.932,0.997)],校准曲线显示该模型具有良好的一致性(P=0.678);在验证组中的 AUC 为 0.971[95%CI(0.949,0.994)],具有良好的一致性(P=0.697).结论 年龄大、BMI高、融合节段多、融合程度不良是LDDD病人腰椎融合术后发生ASD的危险因素,术前骨盆入射角为保护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区分度与一致性良好,能直观预测LDDD病人腰椎融合术后发生ASD的风险.

    腰椎退行性病变腰椎融合术邻近节段退变影响因素列线图

    基于能谱CT测定CT值、曲线斜率与脊柱转移瘤病人血管新生及预后的关系

    罗露露马青松
    314-3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能谱CT测定CT值、能谱曲线斜率与脊柱转移瘤(SM)病人血管新生标志物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我院85例SM病人作为研究组,另选同期85例恶性肿瘤无骨转移病人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行能谱CT测定,比较两组一般资料、能谱CT值(40~90 keV)及曲线斜率,并比较研究组SM肿瘤组织和瘤旁正常组织血管新生标志物[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金属基质蛋白酶-9(MMP-9)]表达情况,分析能谱CT参数与SM肿瘤组织血管新生标志物的相关性.研究组随访1年,统计预后情况,比较死亡与存活病人临床资料,分析SM病人预后为死亡的影响因素,并分析能谱CT参数预测SM病人死亡的价值.结果 研究组40~90 keV对应的CT值、曲线斜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肿瘤组织VEGF、MMP-9阳性表达率(76.47%、83.53%)高于瘤旁正常组织(44.71%、17.65%)(P<0.05);研究组CT值(40~90 keV)、曲线斜率与SM肿瘤组织VEGF、MMP-9阳性表达呈负相关(P<0.05);研究组完成随访的病人中,死亡病人确诊至转移时间短于存活病人,脏器转移占比、脊柱外骨转移占比高于存活病人,术后局部放疗占比、40 keV对应CT值、50 keV对应CT值、曲线斜率低于存活病人(P<0.05);确诊至转移时间、脏器转移、脊柱外骨转移、术后局部放疗、40 keV对应CT值、曲线斜率均为SM病人预后为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40 keV对应CT值、曲线斜率单独预测预后为死亡的AUC分别为0.805、0.798,联合预测的AUC为0.931,大于二者单独预测的AUC(P<0.05).结论 能谱CT测定CT值(40~90 keV)、曲线斜率与SM肿瘤组织血管新生标志物密切相关,其中40 keV对应CT值、曲线斜率均为SM病人预后为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二者联合可为临床预测预后提供可靠参考依据.

    脊柱转移瘤能谱CTCT值能谱曲线斜率新血管生成预后

    经腋窝入路开放手术与关节镜下微创治疗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的临床疗效比较

    金鹏鹏唐露露柯友群唐金兵...
    320-3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比经腋窝入路开放手术与关节镜下微创治疗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22年4月我院手术治疗的37例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将行腋窝入路自体髂骨移植+Bankart修复重建的18例病人纳入开放组,关节镜下自体髂骨移植+Bankart修复重建的19例病人纳入微创组.观察两组病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总长度、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术前、术后1周、6个月、12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术后12个月的Rowe肩关节功能量表、牛津大学肩关节不稳评分(Oxford Shoulder Insta-bility Score,OSIS)和西安大略肩关节不稳指数(Western Ontario Shoulder Instability Index,WOSI)、肩关节活动度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开放组的手术时间和住院费用优于微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的术中出血量、切口总长度及住院时间优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和6个月,微创组的VAS评分优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微创组肩关节外展活动度优于开放组(P<0.05),两组在前屈上举、体侧外旋、90°外旋、体侧内旋、90°内旋活动度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Rowe总分、OSIS评分、WOSI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腋窝入路开放手术较关节镜下微创治疗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手术时间短,住院费用少,术后肩关节稳定性恢复较好,值得在基层医疗机构中推广应用.

    腋窝入路自体髂骨移植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肩关节功能

    传统与改良Chevron截骨术联合外侧软组织松解治疗轻中度(足母)外翻畸形的疗效比较

    洪泽亚李建华肖耀广
    327-3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传统Chevron截骨术(traditional Chevron osteotomy,TCO)与改良Chevron截骨术(modified Chevron osteotomy,MCO)联合外侧软组织松解治疗轻中度(足母)外翻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行手术治疗的31例轻/中度(足母)外翻病人,其中女27例,男4例,平均年龄为46.5岁(31~62岁).左足17例,右足14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TCO组(16例)与MCO组(15例).记录病人术前及术后6周、1年随访时(足母)外翻角(hallux valgus angle,HVA)、跖骨间角(intermetatarsal angle,IMA)、跖趾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美国足踝外科医师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和术后满意度.结果 两组病人术后HVA、IMA、ROM、AOFAS、VAS均较术前改善(P<0.05).组间比较,MCO组AOFAS评分、VAS评分优于TCO组(P<0.05).术后6周两组间RO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随访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HVA及IMA未发现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TCO和MCO手术均可改善轻中度(足母)外翻畸形症状,矫正关节畸形,消除疼痛,恢复正常行走,临床疗效至少持续一年.

    Chevron截骨术软组织松解(足母)外翻改良Chevron截骨术

    肿瘤生长方式影像学表现对骨肉瘤预后影响的临床研究

    乔相帅郑凯徐明于秀淳...
    332-3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骨肉瘤生长方式与病人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07年1月至2018年8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医院确诊为四肢骨肉瘤的119例病人的病历资料.根据MRI图像所显示的骨肉瘤生长方式将病人分为均匀生长型、渐进生长型和纵向生长型.Fisher精确检验分析骨肉瘤生长方式与病人临床特征之间的相关性;Kaplani-Meier分析病人5年无事件生存率和5年总生存率,通过Log-rank分析其生存差异;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均匀生长型44例(37.0%),渐进生长型35例(29.4%),纵向生长型40例(33.6%).三型骨肉瘤病人比较,纵向生长型初诊转移率最高(x2=14.615,P=0.001);均匀生长型肿瘤体积较小,纵向生长型肿瘤体积较大,渐进生长型肿瘤体积介于两者之间(x2=29.322,P<0.001);均匀生长型化疗效果优于渐进生长型和纵向生长型(x2=6.640,P=0.035);均匀生长型局部复发率低,渐进生长型和纵向生长型局部复发率高(x2=8.005,P=0.023);纵向生长型远处转移率高,渐进生长型次之,均匀生长型远处转移率低(x2=6.708,P=0.037);均匀生长型、渐进生长型和纵向生长型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2.7%、65.7%和50.0%(x2=17.407,P<0.001);均匀生长型、渐进生长型和纵向生长型5年无事件生存率分别为63.6%、51.4%和37.5%(x2=15.477,P<0.001).多因素预后分析表明肿瘤生长方式、肿瘤体积、肿瘤体积比率、Enneking分期对病人生存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系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 骨肉瘤生长方式可以作为判断骨肉瘤预后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均匀生长型预后较好,渐进生长型次之,纵向生长型预后较差.

    骨肉瘤四肢磁共振成像肿瘤大小预后

    儿童急性骨髓炎伴临近化脓性关节炎临床特征分析

    贾海亭刘延安卢明珠于嘉智...
    339-3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和不伴有化脓性关节炎的儿童急性骨髓炎对比分析,探讨儿童急性骨髓炎伴临近化脓性关节炎的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2017年11月至2022年5月山东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诊治的108例急性骨髓炎患儿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有无化脓性关节炎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骨髓炎伴临近化脓性关节炎的48例患儿为观察组,其中男孩28例,女孩20例,年龄为19天~12岁.无化脓性关节炎的60例骨髓炎患儿为对照组,其中男孩38例,女孩22例,年龄为1个月9天~15岁.所有患儿治疗均采用抗生素联合骨皮质开窗引流,观察组患儿同时行关节引流.对两组患儿性别、年龄、起病时最高体温、发病时间、细菌培养阳性率、炎症指标、手术次数、住院天数、并发症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年龄、性别、细菌培养阳性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发病时最高体温分别为(39.21±0.84)℃和(39.01±0.84)℃,白细胞中位数分别为15.95×109/L和15.79×109/L,中性粒细胞中位数分别为12.08×109/L和10.35×109/L,红细胞沉降率分别为(62.26±25.57)mm/h和(60.49±25.38)mm/h,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C-反应蛋白分别为(94.29±62.11)mg/L和(64.02±45.25)mg/L,发病时间中位数分别为5天和6天,住院天数中位数分别为32.5天和26.0天,手术次数中位数分别为3次和2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例出现关节僵硬,2例复发,2例出现髋关节病理性脱位,对照组1例出现关节僵硬,1例出现病理性骨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和不伴有化脓性关节炎的儿童急性骨髓炎相比,骨髓炎伴临近化脓性关节炎的患儿就诊时间较早,C-反应蛋白升高程度更高,治疗需要更多的手术次数,住院时间较长,治疗上采用抗生素联合骨皮质开窗和关节引流,整体预后良好.

    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临床特点治疗预后儿童

    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后疲劳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廖海英刘颖宁宁陈佳丽...
    344-3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调查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病人术后疲劳(POF)的发生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3年1月至2023年8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进行OLIF手术的病人159例,术后第2天使用汉化版简明围术期疲劳评测量表(ICFS-10)进行评估,将ICFS-10评分>24分的病人纳入术后疲劳组,ICFS-10评分≤24分的病人纳入无术后疲劳组.观察两组的匹兹堡睡眠指数(PSQI)、华西心晴指数(HEI)和疼痛数字评分量表(NRS)评分;对两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纳入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中进行分析.结果 159例病人ICFS-10评分为(26.92±2.75)分,有148例(93.08%)出现POF.两组病人的PSQI评分、合并症、NRS疼痛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症[OR=5.160,95%CI(1.286,20.710),P=0.021]和术后疼痛[OR=6.890,95%CI(1.864,25.465),P=0.004]是 OLIF 病人发生POF的危险因素.结论 OLIF病人POF发生率较高,合并症和术后疼痛是OLIF病人术后发生POF的危险因素,围术期应加强病人睡眠管理、合并症管理以及实施积极有效的镇痛模式,降低POF的发生,加速病人术后康复.

    微创手术腰椎手术术后疲劳恢复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