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公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公路
公路

谭昌富

月刊

0451-0712

paper@chn-highway.com

010-52190555 82190535

100010

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前炒面胡同33号D座

公路/Journal Highwa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于1956年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创刊,是中国公路行业出版最早的中央级技术类科学技术期刊。《公路》杂志的主管单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主办单位是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原交通部公路规划设计院),出版单位是《公路》杂志社。  《公路》杂志的办刊方针是:严格遵守国家出版及相关行业法规;宣传公路行业的科技方针、政策、法规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范、规程;交流和推广国内、外公路建设与管理的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报道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为提高公路行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推动我国公路交通现代化建设服务。  《公路》杂志内容以实用技术为主,兼顾政策、理论和科学实验。《公路》杂志主要服务对象是:从事公路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科研、养护、监理、管理等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大中专院校师生,市政、铁路、林业、水利、机场、地质、煤矿、石油等部门的科技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AI的路面病害自动识别系统研发与应用

    丁攀翟晓成苟晓锋刘俊杰...
    336-3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日常养护路面病害识别方面,大多采用肉眼观测实际路面的方式,随着科技的发展,为降低劳动强度,发展为利用路面影像人工判读进行病害识别.无论怎样,人工用肉眼识别病害都存在漏检现象,准确率低,工作效率低.为解决此问题,以AI代替肉眼进行路面病害识别,并进行路面病害的可视化管理.基于AI的路面病害自动识别系统研发与应用,显著提升了路面病害识别效率,为路面病害自动化识别技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提高了养护管理科技水平.

    日常养护巡查人工智能路面病害自动识别病害可视化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疲劳裂纹图像巡检测量系统研究

    周焕新程斌黄斌曾令博...
    343-3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疲劳裂纹检测效率及精度,研究提出了一套集磁吸附攀爬机器人与裂纹图像处理平台为一体的新型巡检测量系统.攀爬机器人所搭载的磁吸附装置使其能安全吸附在顶板、U肋侧板以及横隔板表面,并按预先设定路线或手动操作路线开展裂纹图像巡检工作,裂纹采集平台通过Wi-Fi远程控制工业相机与激光测距自标定装置,采集并实时回传图片及标定数据以计算相机的内参和外参.后处理阶段,裂纹处理平台基于神经网络训练和单应性矩阵计算,完成裂纹图像识别以及裂纹几何特征提取,并借助图像拼接技术生成钢桥面板疲劳裂纹分布全景图.在正交异性钢桥面板足尺模型上应用该系统进行裂纹图像采集与测量,结果表明:各区域常见疲劳裂纹均可实现无障碍测量,标尺长度的测量误差均在0.2%以内,平均误差仅为0.14%,裂纹分辨能力达到亚毫米级.研发的疲劳裂纹图像巡检测量系统具备很高的测量精度,且与传统方法相比具有检测过程自动高效、检测区域全覆盖等显著优势,可在实际桥梁工程中推广应用.

    桥梁检测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疲劳裂纹巡检系统图像测量攀爬机器人

    基于改进YOLOv8算法的路面病害数字化研究

    王一博周春霞王韵斌李帷韬...
    350-3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基于机器视觉检测路面病害的速度与精度不高、算法优化效果不显著的问题,在YOLOv8算法中引入CBAM模块,并开展消融试验分别引入SE模块和ECA模块,使用开源的RDD 2020数据集训练模型,经图像预处理得到二进制图像.与YOLOv8算法相比,CBAM-YOLOv8算法的精确率、召回率、mAP@0.5、mAP@0.5∶0.95均有所提高,而SE-YOLOv8算法和ECA-YOLOv8算法的检测精度较YOLOv8有所降低.进一步通过RDD 2022数据集验证了 CBAM-YOLOv8算法在路面病害检测中的优越性.CBAM-YOLOv8算法的应用可以进一步提高路面病害检测的速度和精度,具有显著的优化效果.

    道路工程路面病害图像处理算法优化CBAM-YOLOv8

    钢纤维石墨混凝土电热化冰试验研究

    袁玉卿周柄岑张震
    357-3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验证钢纤维石墨混凝土提升混凝土的传热能力,根据最优配合比下的导热材料掺量(钢纤维体积掺量1%,石墨掺量占水泥质量20%)与0.42水灰比制作钢纤维石墨混凝土小板试件,并制作素混凝土小板试件作为试验对照组.选用碳纤维发热线作为发热源,将其预埋入试件内,进行室内升温、化冰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输入功率为10.9 W/m、24.4 W/m和43.7 W/m时,分别加热300 min、150 min和90 min后,钢纤维石墨混凝土板表温度能达到约3.3 ℃、4.5 ℃和3.8℃,全程平均升温速率为0.046 ℃/min、0.100 ℃/min和0.159 ℃/min,相较于素混凝土板提高了 12.20%、13.64%和 13.57%.环境温度为-5.3 ℃、-10.5 ℃ 和-16.7 ℃ 时,分别加热 75 min、105 min 和150 min后,钢纤维石墨混凝土板表温度能达到约7.8 ℃、5.8 ℃和7.6 ℃,全程平均升温速率为0.153 ℃/min、0.155 ℃/min 和 0.162 ℃/min,相较于素混凝土板提高了 14.38%、9.92%和 13.29%.风速为 0 m/s、1.8 m/s、2.7 m/s、3.4 m/s时,加热90 min后钢纤维石墨混凝土板表温度能达到约3.2℃、2.8℃、3℃、2.6℃,全程平均升温速率分别为 0.094 ℃/min、0.090 ℃/min、0.092 ℃/min、0.088 ℃/min,相较于素混凝土板提高了 13.25%、16.88%、15.00%、20.55%.-5℃环境下,输入功率为24.4 W/m和43.7 W/m时,融化1 cm的冰层,钢纤维石墨混凝土小板分别用时180 min和150 min,比素混凝土小板均提前30 min完成化冰,用时分别缩短了 14.29%和16.67%.综合升温速率与化冰时间评价指标,钢纤维石墨混凝土具有良好的传热能力,可以起到提升混凝土传热能力的作用.

    道路工程钢纤维石墨碳纤维发热线电热化冰

    高强三维网用于边坡生态防护的服役性能研究

    陈三喜杨和平张锐杨涛...
    365-372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评估高强三维网作为边坡柔性生态防护结构面层材料的实际效用,并针对其长期服役性能进行深入研究.通过模拟降雨冲刷试验和人工加速老化试验研究了无防护、高强三维网防护和骨架防护3组防护方式对边坡抗冲刷性能的影响以及不同型号高强三维网的抗老化性能.结果表明:(1)高强三维网对坡面的防护性能更为优异,可使冲刷泥水含砂量由39%降至18%;(2)高强三维网老化后质量衰减率仅为传统三维网的50%左右,使用寿命是传统三维网的8.4倍;(3)添加炭黑抗老化剂可延长材料使用寿命,但会使初始韧性和强度降低,此时材料的拉伸强度仍足以满足使用要求.该抗老化剂主要在后半程(老化300 h后)发挥作用,后半程的强度衰减率仅为前半程的1/3.研究成果可为高强三维网生态防护技术的优化和推广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路基工程高强三维网抗老化性能抗冲刷性能边坡生态防护

    基于改进突变理论的沥青路面预防养护措施优选

    段卫党姚远赵胜前游庆龙...
    373-3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优化沥青路面预防养护措施决策方法,从技术、经济、工程、环保4个维度提出了包含10个二级指标的沥青路面预防养护措施优选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三标度层次分析法对各评价指标进行了重要性排序,引入数值转换法对突变理论进行了改进,建立了基于改进突变理论的沥青路面预防养护措施优选模型.以江西某高速公路待养护路段为研究对象,进行该方法的工程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优选结果与等效年度费用法结论一致,且能够显著降低决策过程中的主观性影响,简化计算.研究成果可用于沥青路面预防养护措施优选,为预防养护措施决策提供指导.

    道路工程沥青路面改进突变理论预防养护措施优选

    基于超前支护加固的大断面深埋软弱围岩隧道快速施工方法研究

    储亮董沐野杨侨伟刘冒佚...
    379-38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软弱围岩大跨度公路隧道安全快速施工方法,以重庆陶家隧道为依托,建立三维数值计算模型,通过数值模拟与现场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不同超前支护作用下分别采用三台阶法与弧形导坑法施工时隧道变形与受力变化情况,并选取了试验段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超前支护后,隧道围岩稳定性得到了明显地提高,使用超前锚杆支护可以满足工程Ⅳ级围岩预加固需求;在充分地围岩预加固处治下进行隧道施工工法合理变更既可以保证施工的安全,还简化了工序,提高了施工效率;现场试验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安全性.

    公路隧道大跨度软弱围岩超前支护快速施工

    黄土地区暗挖车站扣拱优化与现场监测研究

    李强李建伟刘洁刘政...
    387-39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黄土地区PBA车站扣拱施工顺序诱发的地表沉降及围岩应力变化规律,采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 3D建立暗挖地铁车站三维计算模型,完成扣拱施工诱发围岩应力变化及地表沉降预测及现场试验监测分析.数值模拟表明:4种施工顺序引起的地表沉降最大沉降均位于车站中心线,沉降曲线呈"V"型,"先中后边"错距开挖拱顶累计位移、围岩应力及诱发的地表沉降最小;扣拱"先中后边"错距施工,深层土体位移较小,土体结构变化及相互作用力变化较小,有效地减弱了底板隆起对导洞施工的影响,便于控制地表沉降,有利于施工安全;基于扣拱"先中后边"错距施工顺序,制定暗挖车站扣拱施工期间的扣拱受力与地表沉降现场监测方案.工程实践表明,实测曲线与FLAC 3D模拟结果基本吻合,FLAC 3D预测计算合理可行.

    暗挖车站城市地下空间工艺优化数值计算现场试验扣拱

    高速公路隧道施工压入式通风系统参数优化与数值计算

    罗刚宋子源游鸿达杨云生...
    393-40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理清压入式通风系统参数对隧道施工通风效果的影响规律,利用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建立压入式通风计算模型,研究全断面施工和台阶法施工时,风管布设角度、风管出口距离及上台阶高度、台阶长度等4个因素对流场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全断面施工时,风管布设角度为30°时掌子面通风效率最高;台阶法施工时,风管布设角度在50°时掌子面通风效率最高;上台阶高度在4 m左右时,在台阶与射流之间的空间涡流范围最小;台阶长度为10 m左右时通风效率最高;全断面施工并采用压入式的通风方式时,风管中心与隧道中线的夹角应在30°左右为宜;台阶法施工并采用压入式的通风方式时,风管中心与隧道中线的夹角应在50°左右为宜;上台阶的高度在4 m左右时风管下方和台阶前方的涡流最小;台阶长度为10 m左右时通风效率最高,射流可以得到充分发展.

    公路隧道压入式通风数值模拟参数优化

    黄河上游断裂带小净距偏压浅埋软岩隧道变形控制分析

    白荷军路鑫
    401-407页
    查看更多>>摘要:依托陇漳高速公路乌梁隧道工程,针对偏压隧道的进洞施工,提出了牛腿钢腰带施工工法,通过现场监测和分析,并结合有限元方法对支护变形和应力进行了计算.通过研究发现:(1)隧道开挖后隧道的自稳时间达40 d左右;(2)由于偏压所致,偏压隧道的变形和应力呈现不对称现象,隧道深埋侧的沉降变形较大,隧道支护在深埋侧墙脚和拱肩分别有最大压应力和最大拉应力,应在偏压隧道的设计和施工中予以重视;(3)牛腿钢腰带施工工法在小净距浅埋软岩隧道中可以很好地控制围岩变形并减小支护应力.

    小净距隧道偏压浅埋牛腿钢腰带工法变形分析监控量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