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义祥辉

季刊

1001-7070

gljy@gl.gx.cninfo.net

0773-2866972

541001

桂林市解放东路19号四楼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Guilin Normal College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学术性、师范性、地方性。本刊的宗旨是交流学术成果,发展学术事业,尊重学术名家,扶植学术新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瑶族“还盘王愿”节俗中长鼓舞文化人类学研究

    贺群莲
    47-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文化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绽放着光彩,以瑶族“还盘王愿”节俗中的长鼓舞为典型代表,随着我国传承与保护传统文化进程的深入推进,长鼓舞的变迁与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基于此,文章重点探究瑶族长鼓舞的传承方式与其变迁规律,以期充分彰显出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还盘王愿长鼓舞瑶族文化人类学

    传统壮、侗民族织锦技艺的教育功用

    梁韵袁兴
    50-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壮、侗民族织锦技艺具有鲜明的原生态特性,是传递壮、侗民族文化记忆、实现民族身份认同的重要载体,具有特定的教育价值和功用.这主要体现在德育、智育、美育三个维度,对个体而言,熟练地掌握口口相传、代代相承的织锦技艺,是传统意义上女子“成人礼”的重要前提,具有教化家庭和寄托情感的重要作用;对社会而言,织锦技艺的教育传习,是提高壮、侗民族人口素质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培养了一批壮、侗民族社会所需的织锦人才.基于此,最终形成了壮、侗民族特色的族群表征和文化认同.

    壮侗民族织锦技艺德性化育智力教育审美教育

    公共危机治理中非政府组织参与路径构建

    林榕
    55-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受的社会治理共同体.”非政府组织日益壮大,成为现代社会危机治理的重要主体之一.基于我国客观情况的需求,在现代公民社会理论与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理论的支持下,非政府组织在危机预警和防范、整合应急资源、维护公共利益、安抚社会人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过程中,需要从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双向沟通机制、提高人员综合素质、扩宽资金来源渠道等方面来构建非政府组织的参与路径.

    公共危机非政府组织危机治理

    民族地区失地农民文化自觉意识培育研究

    富原刘胜蓉
    59-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化背景下的民族地区失地农民,面临着全新的挑战,既有身份的转换,也有价值观和文化层面的冲击.失地农民既要快速融入城市生活,也需要担当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责任,发挥在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他们必须增强文化辨别能力,形成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实现文化自觉,方能承担起时代重任.

    民族地区失地农民文化自觉

    杜甫诗歌的顿挫之美

    焦健
    62-65页
    查看更多>>摘要:“顿挫”一向被认为是杜诗的主要风格之一,但学术史上对“顿挫”的认知却各不相同.实际上,杜诗的“顿挫”与书法中“顿挫”的概念更加接近,代表突然而有力的转折和变化.具体到诗里,这种“急转”和“突变”可体现在空间、情境、情感意蕴几方面.在空间上,“顿挫”表现为空间在大小间的急转和突变;在情境上,“顿挫”表现为情景和人物境遇的急转突变;在情感意蕴上,“顿挫”表现为各种情感和诗歌意义的急转突变.

    顿挫突变空间情境情感意蕴

    《雷雨》中的男性视角及其意义

    刘玮琦王朝朝
    66-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家庭戏剧,《雷雨》以其密集而紧凑的时空构建,用一天时间、两个舞台背景,再现了周、鲁两家前后三十年的情感纠葛,写出了封建家庭中人性的悲剧.戏剧中有代表性的男性角色周朴园、鲁贵和周冲,分别象征三种不同的社会阶级和人物性格特点,共同构成了《雷雨》中的男性视角且各具特色,还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社会现实.作为《雷雨》中重要的性别视角,男性视角对于推动戏剧整体的情节发展、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主旨的烘托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雷雨》男性周朴园鲁贵周冲

    灵魂的拷问——侗族女作家木兰小说《白光灼灼》的救赎主题

    刘丽琼
    70-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白光灼灼》是侗族女作家木兰的一部中篇小说,通过讲述一起与强奸有关的冤假错案,揭示了案件当事人的灵魂拷问与救赎的心路历程,写出了人性的复杂性、人的灵魂救赎的艰巨性,表达了作者关注人性、剖析人的灵魂的一种悲悯情怀,对丰富我国当代文坛“救赎”主题的创作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白光灼灼》灵魂拷问救赎

    迷失与救赎——小说《耳光响亮》的精神生态解读

    覃晋
    74-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东西的小说创作不仅有对人“秘密地带”敏锐的发现,也有直刺人心的深邃思考,还有对人精神处境的救赎.他的小说《耳光响亮》为我们集中展示了一个失父时代的精神迷乱,在这个时代,寻觅是无果的,爱情是失序的,救赎是无望的.精神的茫然与焦虑既是社会剧变后的必然反映,也是人精神生态失衡后的真实写照.

    《耳光响亮》精神困境迷失救赎

    大地·女性·救赎:安东尼·多尔小说的荒野书写

    徐锦辉
    78-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安东尼·多尔是美国的新生代小说家.他的小说以一种新的文体形式诠释荒野诗学.他更是以存在的大地语言去表达女性的自然身份,从而在小说里体现荒野审美的救赎主题.同时,多尔的小说也开启了未来小说书写的新模式,即以开放、碎片、诗性的话语,在小说里展开自由、平等、多元的叙事.他的荒野书写表现为生命活动本身的不确定性,从而促进复调性、整体性审美精神的张扬.

    安东尼·多尔生态空间荒野书写审美

    桂林市媒体酒店名语言特点的社会语言学研究

    许红晴
    83-8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在外住宿的游客越来越多.作为一种广告语言资源的酒店名,是吸引游客住宿的最直接、最简单的一个因素.文章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桂林的网络酒店名和招牌酒店名这两种媒体酒店名进行分析,探索网络酒店名和招牌酒店名语言特点的异同,并探析网络酒店名和招牌酒店名语言特点所反映的旅游心理、文化心理、社会经济等特点.最后对桂林媒体酒店名命名提出一些建议.

    桂林媒体酒店名语言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