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高松

月刊

1000-0593

chngpxygpfx@vip.sina.com

010-62181070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76号钢铁研究总院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Journal Spectroscopy and Spectral AnalysisCSCD北大核心CSTPCDEISCI
查看更多>>本刊系中国光学学会会刊,由钢铁研究总院、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联合承办的学术性刊物。刊登主要内容:激光光谱测量、红外、拉曼、紫外、可见光谱、发射光谱、吸收光谱、X-射线荧光光谱、激光显微光谱、光谱化学分析、国内外光谱化学分析最新进展、开创性研究论文、学科发展前沿和最新进展、综合评述、研究简报、问题讨论、书刊评述。本刊适用于冶金、地质、机械、环境保护、国防、天文、医药、农林、化学化工、进出口商检等各领域的科学研究单位、高等院校、光谱仪器制造厂家、从事光谱学与光谱分析的研究人员、高等院校有关专业教师和研究生、有关专业管理干部。《光谱学与光谱分析》为我国首批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中国科协择优支持基础性、高科技学术期刊,是中国科技论文、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物理文摘、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的统计源刊,被国外的SCI,AA,CA,EI,MEDLINE,AJ等文献结构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荷电可调性碳化聚合物点的合成、性能及其对槲皮素的响应研究

    翁文婷季泉彤王亚庭陈桦杰...
    2523-25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海藻酸钠(SA)为碳源,引入邻苯二胺(oPDA)为助剂,采用一步水热合成法制备新型的氮掺杂碳化聚合物点SA-oPDA CPDs.该CPDs溶液在352 nm波长激发下,于462 nm处有蓝绿色荧光发射信号,stokes shift可达到110 nm,并显示出良好的光稳定性和激发波长不依赖性,荧光量子产率为16.9%.碳化聚合物点保留有海藻酸钠聚合链的特征,通过静电吸附组装技术,与壳聚糖形成复合发光薄膜,具有发光器件可应用潜力.该碳点水溶液对pH值极具敏感性,随着溶液环境由酸性变化到碱性,荧光强度增加的同时伴随着荧光发射峰位置从465 nm蓝移突变至425 nm,相应碳点的表面荷电状态由正电荷变化为负电荷.结构和形貌表征,在高温碳化过程中,该碳点内部形成碳化发光中心,外层表面共存来源于邻苯二胺和海藻酸钠的胺基和羧基.在溶液环境中,碳点的带电状态随溶液pH值的变化而变化,出现类似两性电解质的荷电性质,并在pH 6~7存在等电点.这可能是由于碳点表面羧基的解离和胺基的质子化的共同作用,并导致溶液表现出发光可调性.CPDs在pH 6.80的溶液环境下与铅离子结合后,溶液发射的荧光从蓝色变化为蓝绿色,可实现对一定浓度铅离子的明显可视化响应.研究表明还原性的药物对该碳点荧光信号有明显的猝灭效应.槲皮素对碳点的荧光猝灭程度在7.9×10-6~7.7×10-5 mol·L-1浓度范围内,可呈现方程为I0/I=0.878 8+1.689 7×10-6CQue的线性响应,相关系数 r2=0.974 8,检出限 LOD=1.7× 10-6mol·L1.

    碳化聚合物点荷电可调性槲皮素响应发光薄膜

    结合注意力机制的恒星视向速度计算方法

    石泽华康志伟刘劲
    2531-2537页
    查看更多>>摘要:视向速度法是一种根据目标恒星的视向速度变化来推断系外行星是否存在的有效方法,它对系外行星探测有重要作用.由于恒星活动、观测光谱与模板光谱的差异以及其他因素导致的光谱噪声,采用交叉相关算法计算恒星的视向速度会存在一定误差.提出了一种结合注意力机制的恒星视向速度计算方法,该方法对恒星光谱数据进行处理以去除光谱中的噪声,根据恒星视向速度变化的周期性计算恒星的视向速度.首先,采用高斯过程回归算法建立光谱模型,减少噪声的影响,得到更加准确的光谱数据.子集近似法被应用到光谱建模的过程中以减少计算量.然后,结合注意力机制的思想,为光谱中的吸收线赋予不同的权重,计算不同光谱间的视向速度差.最后,根据各视向速度差之间的关系,计算出恒星的视向速度.本文通过仿真实验分析了信噪比和恒星光谱数量对视向速度计算误差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交叉相关算法,当信噪比较低时,结合注意力机制的恒星视向速度计算方法能有效减小视向速度的计算误差,通过增加恒星光谱数量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视向速度的计算准确度.对HD85512的光谱数据进行了分析.与其他算法相比,本文提出的算法减小了视向速度的计算误差,较大地提高了计算精度.

    恒星光谱视向速度高斯过程回归注意力机制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投稿简则

    2537页

    黄绿色葡萄石的谱学特征及颜色成因

    李灿陈江军王文杰殷科...
    2538-2544页
    查看更多>>摘要:颜色是宝石重要的光学性质之一,也是影响宝石品质及价格的重要参数.黄绿色葡萄石作为一种常见的玉石品种,其结构、致色离子的种类、价态及配位的复杂性,导致前人关于其致色成因存在较大的争议.采用傅里叶红外吸收光谱(FTIR)、紫外-可见光分光光谱(UV-Vis)、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及穆斯堡尔谱(Mossbauer)等现代分析测试手段,对2个典型的黄绿色葡萄石样品(浅黄绿色样品LYG和深黄绿色样品DYG)的主要致色离子种类、价态及配位状态进行了深入研究,为黄绿色葡萄石的致色成因提供科学的解释.UV-Vis分析结果表明,样品LYG和样品DYG均出现明显的~425和~585 nm处的吸收带,分别与Feoct3+的电子跃迁和Fech2+-Feoct3+的电荷转移有关.Mössbauer超精细参数分析结果显示,样品LYG和样品DYG中Fe3+的IS均为0.34 mm·s-1,QS值分别为0.22和0.35 mm·s-1,均符合葡萄石八面体配位中Fe3+的特征.样品LYG(IS=1.08 mm·s-1)和样品DYG(IS=1.07 mm·s-1)的Fe2+具有相近的IS值,均符合八面体配位中Fe2+的特征.然而,样品DYG中Fe2+的QS值(QS=2.78 mm·s-1)明显高于样品LYG(QS=1.12 mm·s-1),说明前者结构中Fe2+处于畸变的八面体中.样品DYG结构中Fe的含量和Fe2+的比例(4.02 wt%;11.88%)均高于样品LYG(3.55 wt%;5.27%),表明黄绿色葡萄石的颜色可能与Fe的含量和Fe2+的比例有关.样品LYG和样品DYG中V的含量分别为633和1 810μg·g-1,指示V可能对黄绿色葡萄石的颜色有贡献,但含量明显低于Fe,所以V对颜色的贡献远低于Fe3+和Fe2+.该研究不仅查明了黄绿色葡萄石的主要致色离子种类(Fe),而且确定了致色离子的价态(Fe3+和Fe2+)和配位状态(八面体配位),为黄绿色葡萄石颜色的定量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基础素材.

    离子种类、价态配位状态致色机理

    热处理宝石级黄色榍石的光谱特征与颜色成因初探

    王沛炼岳素伟李嘉妍
    2545-25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榍石是钙钛岛状硅酸盐矿物,晶莹剔透者可作宝石,其中Ca2+、Ti4+、Si4+可被其他元素所替代.选取黄色榍石进行热处理,结果显示样品在700 ℃及以上的氧化气氛中加热,变为棕红色,还原气氛再次加热可褪回黄色.电子探针成分分析显示,样品成分与标准榍石成分一致,含少量FeO(均值0.601 wt%)、Al2O3(均值0.210 wt%).中红外反射光谱1 600~400 cm-1与标准榍石一致,可见由O—Si—O和Si-O振动引起的吸收;中红外透射光谱4 000~2 000 cm-1处可见O—H振动引起的吸收,并伴有3 450 cm-1为中心的吸收宽带;近红外光谱10 000~4 000 cm-1处可见O—H振动引起的吸收.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显示,榍石样品(未加热)的黄色是Fe2+类质同象替代Ti4+占据八面体位产生Fe2+→Ti4+(IVCT)电荷转移形成的420 nm吸收带,及由O2-→Fe2+和O2-→Fe3+间电荷转移所致450 nm向紫外的强吸收边所致;氧化热处理变棕红是因为部分Fe2+变为Fe3+,产生Fe2+→Fe3+(IVCT)所致的540与450 nm向紫外强吸收边的叠加.

    电子探针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热处理榍石

    关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调整审稿费收费标准的通知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社
    2550页

    结合拉曼光谱主成分分析-线性判别进行蛇纹石玉产地溯源的探索

    叶旭杨炯丘志力岳紫龙...
    2551-2558页
    查看更多>>摘要:蛇纹石是中国最早使用的玉石之一,开展蛇纹石玉的产地溯源探索,对认识中国古代玉文化发展历程,重建古代玉石贸易路线均有重要的意义.但由于蛇纹石玉产地众多,目前尚没有成熟的蛇纹石玉产地溯源的判别技术.以产自陕西汉中、甘肃敦煌、河南栾川、辽宁岫岩、山东泰安、甘肃武山6地的蛇纹石玉为研究对象,在66块样品上共采集到200个高质量拉曼光谱数据,并在对测试结果进行主成分分析(PCA)的基础上建立了线性判别分析(LDA)的产地判别模型.结果显示,不同产地蛇纹石玉的矿物组成有所差异,汉中蛇纹石玉的主要矿物成分有纤蛇纹石和利蛇纹石两种;敦煌蛇纹石玉则为纤蛇纹石和利蛇纹石的均匀混合型;泰安蛇纹石玉的主要矿物成分有利蛇纹石(墨玉)和叶蛇纹石(碧玉和翠斑玉)两种;河南栾川、辽宁岫岩、甘肃武山蛇纹石玉的主要矿物成分均为叶蛇纹石.在严格控制实验条件的前提下,将拉曼光谱数据结合PCA+LDA分析可以对不同产地的蛇纹石玉进行区分,所建立的LDA判别模型的训练集数据和测试集数据的产地判别正确率分别达到了 96.25%和92.50%.这显示出利用无损检测拉曼光谱技术进行蛇纹石玉产地溯源具有潜在价值.将拉曼光谱无损检测数据结合统计学或机器学习方法来构建判别模型可能是解决蛇纹石玉产地溯源瓶颈新的技术路径.

    蛇纹石玉拉曼光谱产地溯源主成分分析(PCA)线性判别分析(LDA)

    敬告读者——《光谱学与光谱分析》已全文上网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编辑部
    2558页

    离散小波去噪后冬小麦叶片含水量高光谱估算

    王延仓朱玉晨齐焱鑫张志通...
    2559-25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光谱噪声去除是遥感区域应用的必要过程,噪声去除效果能直接影响区域地表信息的监测精度.为分析离散小波算法对光谱数据的分解机理,探寻基于离散小波算法光谱噪声信息去除与光谱处理方法,以冬小麦冠层光谱与叶片含水量为数据源,先利用离散小波算法对光谱数据进行去噪处理,采用的小波基为Meyer;然后以Meyer、Sym2、Coif2为小波基对去噪后的光谱数据进行信息分离,并结合相关性分析算法、偏最小二乘算法构建冬小麦叶片含水量估测模型,研究结论如下:(1)在离散小波算法下,合并的光谱曲线随合并尺度数的不断增加,原光谱曲线局部的大、中、小特征依次凸显;随H10-H1分解尺度的依次加入,分解信息对合并曲线的修正幅度也逐步减弱,其中,将H3-H1依次合并后,合并的光谱曲线几乎无变动.(2)提出的去噪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部分光谱对冬小麦叶片含水量的敏感性及敏感波段的分布:其中在1~3尺度内,降低了光谱对冬小麦叶片含水量的敏感性,改变了敏感波段的波段位置的分布情况.在4~10尺度内,能明显提升光谱对冬小麦叶片含水量的敏感性(Coif2);提出的去噪方法可提升局部波段对冬小麦叶片含水量的敏感性(Sym2).(3)提出的去噪方法能明显提升光谱对模型的稳定性,能提升Sym2、Coif2小波基内最优模型的精度与稳定性,其中验证精度提高了 8.6%(Sym2)、34.1%(Coif2),表明该研究提出的去噪处理是有效的.

    冬小麦叶片含水量离散小波噪声信息高光谱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对来稿英文摘要的要求

    256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