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甘肃金融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甘肃金融
甘肃金融

李文瑞

月刊

1009-4512

gsjrbjb@163.net;gsjrbjb@163.com

0931-8800860

730000

甘肃省兰州市东岗西路698号

甘肃金融/Journal Gansu Finance
查看更多>>《甘肃金融》是甘肃省金融学会会刊,是面向全国发行的经济类学术理论公开期刊,创刊于1982年,由中国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主管,甘肃省金融学会主办。经过30年的发展,《甘肃金融》已经成为甘肃省经济金融学术交流的区域性权威平台,在经济金融界具有广泛的影响力。《甘肃金融》坚持宣传金融方针政策,研究金融工作实务的办刊理念,积极发挥金融政策宣传主渠道作用,大量登载具有政策性、学术性高水平的理论文章,及时报道金融机构重大活动,为读者群了解最新的政策动态、理论前沿和改革趋向提供了一个有较高权威性的渠道和平台,易纲、夏斌、巴曙松、王松奇等经济学家独家为本刊多次撰文。《甘肃金融》发行量不断扩大,年发行量超过10万册。从“中国知网”反馈的2009年学术期刊发行与传播统计数据看,当年《甘肃金融》的电子版机构用户分布全球18个国家和地区,国内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国家图书馆、中国社科院,对外包括普林斯顿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东京大学等高端用户,个人读者遍布27个国家和地区。2009年《甘肃金融》荣获“中国北方优秀期刊”称号。 甘肃金融编辑部 2011年5月18日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践行善本金融 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

    张禹
    2-5页
    查看更多>>摘要:金融的人民性要求增进民生福祉,突出金融的基础性、保障性功能,其最本质的定位是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助力共同富裕,增进民生福祉.随着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养老金融作为应对老龄化挑战的重要手段,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浙商银行积极响应并提出善本金融理念,致力于通过金融手段助力养老资产的积累和养老产业的发展,建立健全满足各个层次,特别是中老年龄、中低收入人群的财富产品和服务体系,搭建线上线下的金融服务体系,实现基础性、保障性金融服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浙商银行兰州分行通过强化员工培训、优化服务环境、推广线上服务、设置专属客服热线,全方位提升老年客户服务体验.此外,通过开展金融知识讲座,提升老年客户的养老金融意识.未来,浙商银行兰州分行将继续深化金融改革创新,加强与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合作,为推动甘肃金融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老龄化善本金融养老金融浙商银行

    金融与科技:驱动新质生产力的逻辑与路径

    陆岷峰施志晖
    6-13,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充分发挥金融与科技的创新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关键性作用.文章概述了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探讨了金融与科技的关系及其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识别出研究缺口,并提出了当前阶段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并分析了金融与科技的互动及其创新对新质生产力的深远影响,提出构建科技、金融和经济要素的协同生态系统的理想模式.在具体路径上,文章强调应加强科技研发与应用、促进金融创新、构建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机制、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优化创新生态系统建设、强化国际合作与开放创新,从而通过双轮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目标的实现.

    中国式现代化新质生产力金融科技科技创新金融创新

    证券市场助推甘肃经济高质量发展

    于丽华张婵孙慕云
    14-16,8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甘肃资本市场在发展过程中资产化率较低,符合上市企业标准较少,科技创新板块发展较弱等问题现状,提出了要始终坚持党对证券行业的领导和监督,加速金融机制、模式、产品创新,聚焦服务保障实体经济,聚力支持科技创新,兼顾发展与底线,提升化解金融风险能力、支撑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引资流向支柱性产业、科创企业、小微企业、三农,推动甘肃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政策建议.

    证券服务助推甘肃经济发展

    乡村产业振兴的金融支持因素及作用机理研究——基于ISM-DEMATEL-MICMAC方法

    崔文杰董丽梅罗琳陈俊营...
    17-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从四个维度分析乡村产业振兴的金融支持因素,采用ISM-DEMATEL-MICMAC方法定量分析了各影响因素原因度和中心度,然后采用结构解释模型和矩阵相乘法分析了因素的层级结构,得到了乡村产业振兴的金融支持的核心因素、过渡因素和直接影响因素.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优化农村信用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健全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创新农业经营主体专属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大金融知识的普及力度和提升相关信息的宣传效果等对策建议.

    乡村产业振兴ISM-DEMATEL-MICMAC方法金融支持

    西部地区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研究

    严瑞
    25-30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部地区 1作为我国的生态屏障区、资源富集区、水系源头区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区,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地,其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对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区域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借助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来研究2005-2021年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和旅游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状况.研究结果表明:(1)西部地区早期旅游经济基础较差,研究期内各省(区)的旅游经济发展趋势整体较为一致;(2)研究期内,西部地区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均呈现出波动增长的态势,但生态环境增速滞后于旅游经济增速;(3)研究期内,西部地区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不断向好发展,耦合协调类型依次经历了轻度失调、濒临失调和临界协调阶段.在此基础上提出制定绿色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投入和治理、健全生态和旅游互哺机制等相关政策建议.

    生态文明旅游经济生态环境西部地区熵值法耦合协调

    财务柔性与企业研发投入研究——基于高管激励的调节作用

    张艾诺
    3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创新是新时代下企业成长的原动力,企业从研发中取得竞争优势,但也面临着研发带来的高风险,这要求企业对财务资源进行合理整合.文章选取2015-2022年我国科技型上市公司为样本,探讨财务柔性和企业研发投入间的关系以及高管激励在两者之间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研发投入与财务柔性呈正相关关系;高管激励在二者关系中起到正向调节的效果.该结论对科技型企业合理运用财务柔性储备和高管激励手段来提高创新研发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财务柔性企业研发投入高管激励

    甘肃省绿色发展效率与空间分异研究——基于超效率SBM模型

    周俊才
    37-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发展视角,采用超效率SBM模型,从投入变量、期望产出以及非期望产出测算得出甘肃省各市州间绿色发展效率水平.研究发现:甘肃省绿色发展效率总体呈现"东高于西"的特征,大多数城市绿色发展效率仍然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同时,城市间绿色发展效率存在空间自相关性,具有集聚特征.最后从扩大产业优势、鼓励科技创新、加大绿色金融支持力度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甘肃省绿色发展效率超效率SBM模型空间自相关性

    数字普惠金融对甘肃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

    王文利王小卉
    42-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战略目标,数字普惠金融也正以其包容性不断惠及偏远地区和长尾群体.对此,本文在分析既有研究成果和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利用北京大学与蚂蚁金服共同测度的2011-2020年间的数字普惠金融市级指数,应用熵值法构建并计算甘肃省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指数.并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甘肃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直接影响.通过机制检验,探讨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农业土地资源错配以及农业劳动力资源错配影响甘肃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间接作用机制.并通过异质性分析,从不同角度检验影响效果的差异性,以期弥补甘肃省农业高质量发展和数字普惠金融相关研究的不足,为甘肃省通过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数字普惠金融农业高质量发展资源错配

    数字金融对商业银行主动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基于金融监管的视角

    华默然
    50-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我国159家商业银行2013-2021年的平衡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动态面板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金融、金融监管与商业银行主动风险承担的关系.研究结论认为:数字金融会提升商业银行主动风险承担水平;金融监管能够有效抑制数字金融对商业银行主动风险承担的提升作用;数字金融对商业银行主动风险承担的提升作用与金融监管的抑制作用均呈现出异质性,对规模较小的银行、非上市的银行影响更明显.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商业银行应不断增强自身竞争力以及金融监管部门应维护银行业稳健经营,防范发生系统性风险.

    数字金融金融监管主动风险承担系统GMM

    数实融合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

    汪赛
    58-63,7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基于2011-2021年省级数据,测度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实证检验数实融合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融合水平位于低度融合阶段,分地区来看,由东向西体现为从高到低的融合分布格局;数实融合与产业结构升级呈显著正向关系,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数实融合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科技创新和环境规制在其中发挥中介作用.最后,文章从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均衡各区域数据要素配置、推动产业结构创新发展、完善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对数实融合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数字经济实体经济数实融合产业结构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