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果树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果树学报
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
果树学报

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

王志强

双月刊

1009-9980

chinagsxb@163.com

0371-63387308 65330928

450009

河南省郑州市航海东路南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

果树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Fruit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经国家科技部、新闻出版署批准,《果树科学》从2001年起更名为《果树学报》。有季刊改季双月刊,由16开本改为大16开本,封面、内文均用优质铜版纸印刷。《果树学报》着重选取密切结合我国果树(包括西瓜、甜瓜)科研、教学、生产实际,反映学科学术水平和发展动向的优秀稿件,及时报道重大科研成果、阶段性成果和科研进展情况。栏目设置有专家论坛、研究报告、专论与综述、研究简报及科技简讯;内容包括生物技术、品种与种质资源、生理与栽培、土壤与肥料、植物保护、贮藏加工等;读者对象为本学科的科研人员、大专院校师生、各级管理干部及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果树(西甜瓜)栽培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转录组和代谢组联合分析桑葚发育过程中可溶性糖和有机酸代谢的变化

    张若彤李蒙齐一鸣王晓萍...
    690-7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桑葚发育过程中可溶性糖和有机酸代谢及转录表达水平,揭示桑葚品质形成的分子机制.[方法]以青果期(W1)、转色期(W2)、成熟期(W3)白色桑葚为试验材料,分别测定3个阶段可溶性糖和有机酸含量及转录组变化,并基于转录组与代谢组联合分析揭示调控可溶性糖和有机酸代谢的分子机制.[结果]共检测到64种代谢物,其中有机酸52种、可溶性糖12种.分析发现,蔗糖、葡萄糖和D-果糖为桑葚中主要可溶性糖类物质,苹果酸、柠檬酸和琥珀酸为桑葚中主要有机酸类物质.转录组测序共获得58.65 Gb Clean Data,差异基因分析发现W3 vs W1组获得的差异基因数量最多为9098个.而KEGG富集分析表明,W2 vs W1和W3 vs W2组中差异基因富集到与糖酸代谢相关的通路,主要为淀粉和蔗糖代谢及三羧酸循环通路,在W2 vs W1组中有52个上调的差异基因富集到淀粉和蔗糖代谢,27个上调的差异基因富集到柠檬酸循环,在W3 vs W2组中有27个上调的差异基因富集到淀粉和蔗糖代谢.代谢组和转录组关联分析表明,NINV、HK、CS、ACO、MDH和ICDH是桑葚糖酸积累的关键调控基因.荧光定量分析(qRT-PCR)表明,关键调控基因在不同发育时期表达上调,与转录组中表达趋势一致.[结论]基因NINV、HK、CS、ACO、MDH和ICDH在桑葚成熟中可溶性糖和有机酸的合成与代谢中具有重要调控作用,初步揭示了桑葚口感变化的生物学基础.

    桑葚代谢组转录组可溶性糖有机酸

    2个桑树品种果实不同发育时期营养物质的变化

    孙志超郭新淼李蒙张若彤...
    703-7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有针对性地对桑葚品质进行遗传改良,了解果实发育过程中营养物质组成的动态变化.[方法]对桑葚鲜质量进行测量,使用渗透计测定果实硬度,采用便携式糖度计测定桑葚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采用NaOH滴定法测定可滴定酸含量,采用NaNO2-Al(NO3)3比色法测定总黄酮含量,采用福林-酚比色法测定总酚含量,采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可溶性糖和有机酸含量,使用荧光定量PCR分析糖代谢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结果]通过对安葚和桂花的形态及营养物质分析发现,与安葚相比,桂花的单果质量较大,果实硬度较小.2个品种桑葚的总酚和总黄酮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安葚的总酚和总黄酮含量不断积累,桂花的积累量则较少.此外,葡萄糖和果糖在2个品种桑葚中具有相似的积累趋势,但二者蔗糖的积累存在显著差异.安葚和桂花桑葚中的有机酸主要为苹果酸,其次是琥珀酸和酒石酸.随着果实发育,2个品种桑葚糖酸比逐渐增大,糖酸比在7.99~81.06之间,且在各个不同发育时期,安葚糖酸比大于桂花.蔗糖代谢相关基因表达分析表明,中性转化酶1(INV1)基因在10~30 DAP桂花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安葚,桂花中蔗糖磷酸酶(SPP)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安葚,蔗糖合酶2(SUS2)基因在安葚40~50 DAP间表达量较高且显著高于桂花.[结论]在河北承德的生长条件下,桂花果实的蔗糖、苹果酸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于安葚,安葚果实的总黄酮、总酚和可滴定酸含量高于桂花.此外,INV1、SPP与SUS2基因在桑葚糖代谢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研究结果为不同颜色桑葚成熟过程中营养成分动态变化的研究提供了信息,为桑葚果实品质形成研究奠定了基础.

    桑葚安葚桂花总黄酮总酚可溶性糖有机酸

    河北省野生红树莓果实品质差异分析及评价

    张禹黄洁帆乔沈启王亚童...
    712-7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野生红树莓(Rubus idaeus L.)的果实品质差异,为红树莓高效栽培和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河北省冀东区(秦皇岛市)、冀北区(承德市)、冀西北区(张家口市)以及冀西太行山区(保定市)4个野生红树莓种质资源主要分布区域的13个县域野生红树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果实外在表型性状和内在营养成分等指标的测定,对比分析不同区域野生红树莓的果实特性差异,运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野生红树莓的果实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冀北区野生红树莓的果实大小显著大于冀东区、冀西太行山区和冀西北区,纵径与横径分别在9.64~14.41 mm、9.48~16.30 mm之间,且该区的单果质量和单株产量更高,最高单株产量为306.70 g,各区域果形无显著差异;冀西太行山区的红树莓可溶性蛋白含量(w,后同)高于其他地区,在1.78~1.84 mg·g-1之间;冀西北区的红树莓具有较高的维生素C含量(22.83~29.79 mg·100 g-1)和较高的氨基酸含量(12.47~12.96 mg·g-1);冀东区的红树莓花青素含量较为突出,在587.82~599.19 mg·kg-1之间;经主成分分析,将18个指标经简化为4个相对独立的综合指标,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8.530%,综合得分排名前三位的地区为宽城、兴隆和围场;通过聚类分析,将13个样地的野生红树莓果实分为3类.[结论]结合河北省分区综合评价果实品质,得出冀北区的野生红树莓产量大、风味佳,适合鲜食生产,而冀西北区、冀西太行山区和冀东区的野生红树莓果实有机物含量突出,适合不同需求的加工生产.

    野生红树莓果实品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评价

    不同授粉品种花粉对湘猕枣果实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黄晗羽莫沙陈梦洁唐育辉...
    725-7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授粉品种对软枣猕猴桃湘猕枣坐果和果实品质的影响,筛选出湘猕枣的最佳授粉品种.[方法]选用软枣猕猴桃雄株DWSR1、NER1、R2px2的花粉、美味猕猴桃花粉和长叶猕猴桃雄株AASAH1花粉为湘猕枣授粉,研究授粉处理对湘猕枣不同时期子房内源激素含量、坐果率及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AASAH1授粉处理落果严重,坐果率最低(9.68%~33.33%);其他授粉处理的坐果率均在40%以上,其中NER1和DWSR1授粉处理坐果率在70%以上.2023年,NER1和DWSR1授粉处理的果实单果质量、果形指数、干物质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授粉处理,且在贮藏期硬度下降速度和呼吸速率更慢.授粉后75 h,AASAH1授粉处理的子房中GA3含量、IAA含量、IAA/ABA、GA3/ABA和(GA3+IAA)/ABA均处于较低水平,而ABA含量较高.[结论]湘猕枣种内授粉亲和性好于种间授粉,NER1和DWSR1可配置为湘猕枣适宜授粉雄株.

    猕猴桃授粉果实品质内源激素

    福建番石榴环斑病菌的分离鉴定、生物学特性及抑制剂筛选

    陈洪彬安莹莹陈蕾伊陈艺晖...
    738-7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明确番石榴果实采后环斑病发生的致病病原菌及其对番石榴果实采后品质的影响,筛选能抑制该病原菌的有效抑制剂.[方法]病原菌分离于发生环斑病的番石榴果皮病健交界处,并对该致病菌进行形态学鉴定、分子鉴定与系统发育树分析.另外,初步研究番石榴环斑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环斑病菌侵染对果实采后品质的影响和评价不同抑制剂(ε-聚赖氨酸、水杨酸和褪黑素)对环斑病菌的体外抑菌效果.[结果]根据环斑病菌的菌丝与分生孢子的形态特征及基于rDNA-ITS、TUB和TEF-1α测序结果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将福建番石榴环斑病菌鉴定为棒状新拟盘多毛孢(Neopestalotiopsis clavispora).葡萄糖和D-果糖、蛋白胨、7、25℃分别作为番石榴N.clavispora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氮源、pH、温度.此外,与未接种N.clavispora番石榴果实相比,接种N.clavispora果实具有较高的病斑直径和细胞膜透性,较低的果实硬度和色调角h值.体外试验表明,适当浓度的ε-聚赖氨酸、水杨酸和褪黑素处理对番石榴N.clavispora的菌丝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作为抑制N.clavispora侵染所致番石榴果实采后环斑病的抗菌剂.[结论]引起福建番石榴果实环斑病的病原菌为棒状新拟盘多毛孢(N.clavispora),且4.000 mg·mL-1ε-聚赖氨酸对病原菌具有很好的抑制效果,可为后续番石榴环斑病的防治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番石榴果实环斑病棒状新拟盘多毛孢生物学特性抑菌分析

    梨果实石细胞木质素合成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王红宝王永博王晋李勇...
    750-7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石细胞是由木质素沉积形成的厚壁组织细胞,是制约梨果实品质提升的重要因素.梨果肉石细胞的形成与木质素的生物合成、转移和沉积密切相关.因此,探究梨果实发育过程中木质素合成调控机制对调节石细胞形成及果实品质改良具有重要意义.总结近年来与梨果实木质素合成调控机制有关的研究,对转录因子、激素、糖、钙、活性氧、光质及花粉直感等调控因子在梨果实木质素合成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旨在为梨果实木质素的调控网络深入研究及品质改良提供参考.

    石细胞木质素调控机制

    广西沃柑果实横径生长动态及模型构建

    黄其椿汪妮娜黄燕晓张海平...
    764-7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广西沃柑果实横径的生长动态并构建数学模型,为提升其品质和产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沃柑为材料,于稳果后,连续两年每月1日、15日通过"定园、定点、定果、定期"的方法测量并记录广西桂南、桂中、桂北15个果园的沃柑横径数据,直至采收期,研究沃柑横径的变化动态,考察年终横径与各生长节点,月度横径增加值与主要气象信息的相关性并建立数学模型.[结果]各个果园最终的横径差别较大,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多个果园的横径有待提升;对比气象数据,选定2021-2022年度的沃柑横径数据为正常年份数据,翌年1月15日果实横径平均值为69.85 mm,最高的果园达75.33 mm,最小的61.55 mm;以80、75、70、65、60、55 mm为等级,构建桂南、桂北和桂中沃柑果实横径生长动态对照表、横径月度增加值对照表;分别建立年终沃柑横径数值与各生长节点,横径月度增加值与主要月度气象信息的数学模型,年终横径与7月15日呈显著正相关,与8月15日以后呈极显著正相关,至11月1日达到极显著的0.934 0;月度增加值与降雨、温度相关系数分别为显著的0.791 8和极显著的0.879 1.[结论]广西沃柑提质增产仍存在较大空间,可结合当期横径生长对照表、定期差值对照表,科学合理安排水肥药的灌溉来进一步加速果实膨大,从而提升效益.

    柑橘广西沃柑果实横径生长动态数学模型

    中晚熟蟠桃新品种中蟠104的选育

    潘磊牛良孙世航段文宜...
    777-7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蟠104是通过多代人工杂交聚合选育的中晚熟黄肉蟠桃新品种,其母本为晚熟黄肉桃优系'06-3-137',父本为早熟黄肉蟠桃优株'07北5-60'.花为蔷薇型,粉红色花瓣,花瓣数5片,花粉多,自花结实,丰产稳产.在郑州地区果实8月上旬成熟,果实生育期137 d左右.单果质量241 g,果实扁平,果顶闭合性好;果皮茸毛短,底色黄色,果面全红;套袋后果面全黄;果肉黄色,硬溶质,黏核;肉质细腻,可溶性固形物含量(w)15.2%,风味甜香.

    蟠桃新品种中蟠104黄肉硬溶质中晚熟

    刺葡萄新品种湘刺3号的选育

    黎炎夏罗飞雄许延帅李双江...
    781-785页
    查看更多>>摘要:湘刺3号是从怀化市中方县桐木镇通过实生选种得到的一个极晚熟刺葡萄新品种.果穗多呈圆柱形,少部分有副穗,松紧适中,成熟时果皮呈蓝黑色,果粉薄,果皮厚,平均穗质量163 g,平均单粒质量3.4 g,果形指数1.1(纵径/横径),每颗果实中含种子2~3粒,多为3粒,种子颜色黑褐色.可溶性固形物含量(w,后同)15.2%,可滴定酸含量0.28%.果实发育期130 d左右,3月下旬至4月初萌芽,4月底至5月上旬开花,9月下旬果实成熟.该品种抗旱性强,极抗多湿土壤;抗黑痘病、白粉病、炭疽病、灰霉病能力强,但不抗霜霉病;抗虫性强,但不抗根瘤蚜.适宜在湖南、贵州、四川、江西、福建、湖北、云南、广东、广西、重庆等省份的葡萄产区春、秋两季种植.

    刺葡萄新品种湘刺3号抗性

    晚熟槜李新品种醉贵妃的选育

    谢小波李斌江挺李昊...
    786-790页
    查看更多>>摘要:醉贵妃是从收集的槜李种质资源中选育出的晚熟槜李新品种.该品种在嘉兴地区一般7月上中旬成熟,有些年份在6月下旬成熟.醉贵妃结果性状好,产量稳定,成年树产量控制在9.0 t⸱hm-2左右即可;成熟时口感极佳,汁水丰富,符合槜李易化浆、可吸食特征;可溶性固形物含量(w,后同)16.0%左右,高达20%;果形大,平均单果质量69.5 g,呈扁圆形、较对称;成熟果实外皮深紫红色并密布灰白色果点,果肉黄色,黏核;少有细菌性穿孔病和流胶病;自交结果性较好,可单一品种种植;树姿稍显直立,需要拉枝并结合其他修剪措施塑造开心树形;进入结果期后以有机肥为主,需严格控制氮肥使用.该品种经多地试种,适宜在浙、赣、黔、川、渝、沪、苏等长江以南区域多省份种植.

    中国李槜李新品种醉贵妃晚熟桐乡槜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