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甘肃理论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甘肃理论学刊
甘肃理论学刊

魏立平

双月刊

1003-4307

glxk@chinajournal.net.cn

0931-7768684

730070

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健康路6号

甘肃理论学刊/Journal Gansu Theory Research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共甘肃省委党校主办的综合性社会科学理论刊物。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研究基础理论和改革开放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为党的建设、政治体制改革、经济发展及西部开发建言献策,适合各级党政干部及大专院校师生阅读参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聚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结构体系、主体定位与制度建设

    叶好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必由之路.从结构体系、主体定位与制度建设三个维度对全过程人民民主做全景式解读,有助于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形态、运作过程和核心要旨.从结构体系上看,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构成了纵横立体的"全过程"民主架构;从主体定位上看,全过程人民民主通过对"人民"概念的具体性规定,基于社会主义民主的人民特性,实现了"人民在场"对西式民主的实践超越;从制度建设上看,通过科学有效的制度设计,全过程人民民主确保了公权力与人民意志的一致性,最终目标是将民主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全过程人民民主民主政治人民当家作主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机理:主体、主体性及主客体互动

    方莉曹玉颖
    10-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以中华文化为本位的现代文明,文化主体性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和关键所在.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巩固文化主体性具有逻辑结构和具体现实方面的必然与使然,而且,主体及主体性是贯穿这一过程的重要范畴.就其主体而言,需要把握好个体与个体、群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与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关系.就其主体性而言,文化表征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性,人化内核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使这种文化表征与人化内核统一起来的基础,就在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文化主客体的互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的历史实践从文化关系与权力占有、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传统底色与现代文明、文明多样与和合普惠方面超越西方现代化,构建起了独具中国特色和科学品格的现代文明,有益于我们以更主动的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文化主体性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文化文化自信

    渊源、脉络与流派: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理论述评——兼论加快发展中国特色制度政治学

    杜钰李天云
    20-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国家治理与政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政治制度对于规范政治行为、塑造政治格局、调整政治关系、供给政治发展动力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从古代政治学的渊源到现代政治学的推进,制度政治学始终是政治学大厦的核心支柱.作为日趋成熟的理论范式,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在与旧制度主义、行为主义对话的基础上拓宽政治科学视野,为理解和揭示政治现象及其内在规律提供了有效的分析工具与方法.伴随着理论议题的更新,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呈现出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社会学制度主义、历史制度主义持续深化发展、建构制度主义作为新兴流派不断拓展创新的理论图景,四大流派在内部向度上不断深化发展,并在外部向度上迈向整合创新.把制度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是新时代改革开放的一个鲜明特征,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原则.立足中国政治实践,加快发展中国特色制度政治学,有利于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贡献原创性、时代性的制度理论.

    制度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中国特色制度政治学

    历程、特征与动力: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的历史演进

    田然肖芳
    30-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史主动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内在禀赋和精神气质,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建设与改革事业重大成就的精神法宝.回眸中国共产党历史,党的百余年奋斗赶考之路亦是历史主动精神演进之路,其内塑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斗争实践,丰富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艰辛探索,发展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第二次革命",升华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砥砺奋进.历史主动精神的百余年演进,在历史承继与创新发展中实现接续性跃升,在目标导向与意义形塑中实现价值性超越,在立足中国与面向世界中实现统合性建构.人民立场的坚守、历史创造的推进、科学理论的指导与实践之问的求解作为历史主动精神演进的逻辑主线,构成其实现承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历史演进

    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概念的语义迁衍与深刻意蕴

    高峰全林峰
    4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群众路线"是百余年党史语境中指涉党的建设极具标识性的概念.深化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概念的现代诠释,需充分考察群众路线语义的演进脉络,科学分析和归纳群众路线的内涵要素,进而揭示其核心要义.从语义渊源看,"群众"最初是指代平民大众、社会普通群体等的集合性概念.此后,经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批判、改造与发展,并在中国共产党革命语境中按照党的群众路线这一特有形式登场,进而在社会、历史变革中凸显其递进式的词义内核.在当前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境域下,群众路线的意涵更加丰富、价值更为凸显,不仅表现在党的传家宝、工作路线等方面,还体现出中国共产党纯洁性、先进性的本质属性.

    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语义迁衍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人民主体思想的多维阐释

    邹佰峰张会珍
    49-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恩格斯系统阐释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经典文献,是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形成的代表性经典文本.在此理论巨作中,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以往哲学的不足和错误,并在此基础上阐明新的思想观点,充分认可人民大众的自主活动作用,以唯物史观为基石对人民主体思想进行了全面论证,实现了批判与建构、真理与价值、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不仅从根本上厘清了新旧哲学对主体探讨的本质界限,还奠定了全面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真正内涵的理论基础,更构筑起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价值导向.聚焦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原初文本语境,挖掘其中的人民主体思想,不论是对充实马克思主义原著探究和文本诠释,还是对深刻感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伟力和科学张力来看,都具有独特现实价值.

    《德意志意识形态》人民主体群众史观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的新质生产力探析

    吴文新朱轶先
    56-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是一种崭新的生产力质态,表现出和传统生产力完全不同的特点,即创造性、生态性和融合性,三者统一于新质生产力的人本性当中.新质生产力生成于人民群众的劳动实践,代表人的现实实践能力,并以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根本目的.它通过改变人的劳动方式、休闲方式实现对人存在方式的改变,并在与人的交互作用中使人的各项能力得到提升.新质生产力的出现和使用使人的本质进一步发展,人的价值进一步实现,人的主体性进一步彰显.由此可见,社会主义公有制下的新质生产力成为了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物质手段.以人学视角考察新质生产力,有助于揭示其对人民群众产生的巨大影响,并为新质生产力的利用提供"人本"意义导向.

    马克思主义人学新质生产力人的存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论黑格尔的伪善概念

    于有为
    65-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伪善问题一直困扰着整个现代社会,而对于伪善的思考也从未停止.然而,对于伪善这个概念本身的定义却十分模糊,对伪善这个词语的用法也存在许多混淆.黑格尔则对伪善进行了区分,他从精神哲学的角度出发,在《法哲学原理》与《精神现象学》分别讨论了不同的伪善.他的研究为分析与解决伪善问题提供了极为坚实的基础,并深刻影响了后世对于伪善问题的思考.因此,对于黑格尔伪善概念的认识与阐明,对我们研究伪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精神现象学》伪善良心义务

    作为本质直观基础的含混统一性——论胡塞尔本质直观方法中的边界问题

    李文豪余慧元
    75-8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质直观方法是胡塞尔建构现象学大厦的基础性方法,正是在本质直观中我们才把握到了区别于经验一般性的纯粹本质一般性.但是该方法的有效性面临着广泛的讨论和批评,其中边界问题是批评者们对本质直观所提出的最多以及最为严重的质疑.在考察了边界问题的来源及意义后,笔者指出边界来源于"经验类型"的一般性,这种一般性的作用具体表现为一种"经验类型"的预期作用.为了超越经验类型的边界获得真正的本质、避免认识论的循环,胡塞尔在晚期的《经验与判断》一书中提出了一个奇特的"含混统一性"概念作为本质直观的真正基础,借助这一概念,本质直观方法才能最终克服边界的束缚从而把握到纯粹本质.

    胡塞尔本质直观含混统一性被动综合

    通向刑法谦抑的当代叙事:基于程序维度的功能建构

    赖隹文
    85-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变迁促使犯罪样态的结构性改变,后工业社会的风险特征提升了安全需求,刑法观也从消极被动向积极能动转变,与之相应的则是由回应型刑法向预防型刑法的调整.刑法谦抑固然需要继续恪守,但也需要因应时代场景进行语境化调适.现实的治安形势催生了更浓烈处罚倾向的刑事政策需求,而且刑事政策已经渗入犯罪认定的教义学认定过程,以法益保护为导向的功能主义解释成了势不可挡的潮流.基于刑法谦抑所面临的时代挑战,亟需在巩固传统刑事实体法路径的同时,也应重视基于程序维度实现刑法谦抑的路径建构.首先,需要明确一种妥适的刑法价值立场,具体需要处理好三组命题:刑法观的现代转向与古典坚守、保障机能与促进机能的兼顾、保守与激进之间的平衡;其次,对于已获入罪解释结论的行为,还应当从刑事程序层面发挥犯罪的过滤作用,主要从四个方面发挥效能:证据标准的从严把握、酌定不起诉的充分运用、附条件不起诉范围的适度扩大、争议案件社会听证的制度化运行.鉴于刑法解释出罪功能存在极限,故应当重视程序路径对于保障刑事正义的功用.只有前端的刑法解释方法与后端程序法通道的衔接配合,才能最大限度保障刑法谦抑.

    刑事政策刑法观风险社会证据标准不起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