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甘肃农业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甘肃农业科技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甘肃省农学会
甘肃农业科技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甘肃省农学会

王恒炜

月刊

1001-1463

gsbianjibu@163.com;gsbianjibu@126.com

0931-7614994

730070

兰州市安宁区农科院新村1号

甘肃农业科技/Journal Gansu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甘肃省农科院和甘肃省农学会共同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农业科技期刊,本刊立足甘肃,面向全国,以促进科技进步、服务科教兴农为宗旨,坚持理论与实际结合,学术与技术并重,普及与提高兼顾的办刊方针,坚持突出西北地方特色和报道的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知识性及可读性,适合农业科技工作者,农业院校师生,农村科技骨干和农民技术员阅读参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我国小麦产业科技创新发展现状与展望

    刘录祥
    491-494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小麦产业整体已经处于世界先进行列,但仍存在一定的短板,亟需通过科技创新提升和加强.在介绍我国小麦产业基本面和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研发新进展的基础上,对我国小麦产业科技研发进行了展望:一是不断完善全产业链创新能力,强化小麦产业科技装备;二是加速实用管用科技措施落地见效,通过推技术提单产带动新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三是加强应急能力建设,强化小麦产业韧性.

    小麦产业科技创新科技研发发展现状展望

    甘肃省小麦条锈病研究进展及机遇与挑战

    曹世勤贾秋珍张勃黄瑾...
    495-502页
    查看更多>>摘要:小麦生产关乎国家粮食安全,条锈病是小麦生产上最重要的病害之一.甘肃陇南越夏区是小麦条锈病常发易变区和新小种策源地.通过系统回顾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立足陇南越夏区开展小麦条锈病研究 60 年来的进展,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旨在更好保持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小麦条锈病研究在国内影响和地位,为持续引领甘肃省小麦条锈病研究提供借鉴和帮助.

    小麦条锈病研究进展机遇挑战甘肃省

    陇鉴系列抗旱优质冬小麦品种选育实践及成效

    李兴茂倪胜利
    503-50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持续推进寒旱区冬小麦品种选育与应用,以陇鉴系列冬小麦品种为例,回顾和讨论了陇东地区冬小麦育种目标、基因背景来源、主要方法措施、品种改良进展和推广应用情况.提出今后的冬小麦育种工作应以抗旱优质为主,兼顾抗条锈病、白粉病等的育种目标,采用辅助选择和多生态鉴定方法相结合的后代选择方法,保持抗寒抗旱和抗条锈病的优势,同时要加强矮秆丰产品种、抗白粉病品种的筛选,加快寒旱区优质小麦推广应用.

    陇鉴系列冬小麦抗旱优质选育实践成效

    生物技术在小麦抗锈育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李玲虎梦霞张文涛王万军...
    510-5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条锈病是小麦生产上最主要的病害之一,培育抗锈新品种是提高产量和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有效促进了小麦重要性状相关基因的挖掘与利用.通过阐述了细胞工程、染色体工程、分子标记、基因编辑、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等技术在小麦抗锈相关性状改良和应用中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小麦抗锈育种中尚需解决的问题,旨在为生物技术在甘肃小麦抗锈育种中的应用及其发展提供支持.

    生物技术小麦抗锈育种基因编辑

    不同覆盖措施对旱区春小麦产量及碳效率的影响

    王小燕逄蕾路建龙胡南南...
    515-5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实现旱区春小麦种植生产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依托大田试验,研究不同覆盖措施秸秆带状覆盖、地膜覆盖、秸秆碎秆覆盖和对照露地平作对旱区春小麦产量及碳效率的影响,并对经济效益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与露地平作相比,地膜覆盖显著提高了生育期春小麦干物质积累量,增幅为 37.58%;秸秆带状覆盖提高了小麦开花期和收获期干物质积累量,增幅分别为 32.65%和 9.83%.秸秆碎秆覆盖、地膜覆盖千粒重较露地平作分别提高了15.55%、21.91%.地膜覆盖碳投入总量增幅最大,较露地平作增加 1 223.07 kg C/hm2.秸秆碎秆覆盖较露地平作籽粒碳和植株碳产出量分别提高了 38.41%和 23.34%.秸秆带状覆盖提高了碳生产效率、碳经济效率、碳生态效率,增幅分别为 0.58%、0.45%、0.24%.秸秆碎秆覆盖经济效益为 3 882.69 元,较露地平作增加 22.7%.综合表明,各覆盖措施均能提高春小麦产量和经济效益,其中秸秆带状覆盖显著提高了碳生产效率、碳经济效率和碳生态效率.

    秸秆带状覆盖地膜覆盖秸秆碎秆覆盖产量碳效率

    陇东旱地冬小麦品种抗旱性鉴定

    杨虓刘自成夏先春
    522-5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陇东特殊干旱气候条件下抗旱育种的进展与现状,选取近 20a陇东旱地选育的 14 个冬小麦新品种(系)为材料,以籽粒产量抗旱指数等为全生育期抗旱性鉴定指标,在旱棚进行全生育期干旱胁迫试验.结果表明,陇育 4 号和宁麦 5 号抗旱指数在 1.100~1.299 范围内,抗旱级别为 2 级;陇育 7 号和陇鉴 387 抗旱指数在 0.700~0.899 范围内,抗旱级别为 4 级;其余 10 个材料抗旱指数在 0.900~1.099 范围内,抗旱级别为 3 级.抗旱性级别在 2~3 级的材料占 85.7%.产量性状主因子分析发现,抗旱级别为 2 级的陇育 4 号和宁麦 5 号,在干旱胁迫下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无明显变化;抗旱级别为 4 级的陇育 7 号和陇鉴 387,在干旱胁迫下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均减幅较大;抗旱级别为 3级的其余 10 个材料在干旱条件下,其产量性状三要素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中只有一项发生变化,没有两项叠加变化.

    陇东旱地冬小麦抗旱性抗旱指数产量因子

    化学调控剂对旱地冬小麦主要性状及产量的调控效应

    尤艳蓉李世成纪粉霞
    527-5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索化学调控剂在冬小麦生育进程中的作用,利用吨田宝或磷酸二氢钾分别在冬前 3~4 叶期、起身期和灌浆初期处理小麦,观察其对生育期、生育动态、主要性状和产量等效应.结果表明,在冬前 3~4 叶期喷施化学调控剂可以促进冬小麦生长发育、构建冬前壮苗;冬前 3~4 叶期和起身期同时喷施更利于增加有效分蘖、降低株高防止倒伏.起身期和灌浆初期同时喷施化学调控剂可有效增加穗长、小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从而显著提高产量,且喷施吨田宝效果总体好于喷施磷酸二氢钾.冬前 3~4 叶期、起身期和灌浆初期同时喷施吨田宝750 mL/hm2 兑水225 kg处理冬小麦折合产量最高,为 5 573.33 kg/hm2,较喷清水对照增产 10.00%.综上,冬前3~4 叶期、起身期和灌浆初期喷施吨田宝 750 mL/hm2 更利于冬小麦优质高产,适宜在生产中推广.

    化学调控剂冬小麦主要性状产量

    149份春小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李旭华牟丽明令鹏
    531-5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筛选出高产优质的春小麦新种质资源,丰富黄土高原旱作雨养区春小麦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以 149 份春小麦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通过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研究其遗传多样性,分析性状间相关性,并运用聚类分析法筛选出高产优质的春小麦种质资源.结果表明,149份春小麦种质资源的 10 个品质性状(籽粒灰分含量、水分含量、蛋白质含量、淀粉含量、降落数值、硬度、容重、湿面筋含量、弱化度、沉降值)的多样性指数介于 1.77~2.03,平均值为 1.924;5 个农艺性状(小穗数、穗长、株高、单株穗数、单株产量)的多样性指数介于1.84~2.04,平均值为 1.958.供试春小麦种质各性状具有丰富的多样性,且变异类型丰富,其中单株穗数与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单株产量与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淀粉含量、湿面筋含量、降落数值呈负相关.通过聚类分析,筛选出了定西 53 号、10102-1、Mace、EmuRock等 4 个性状优良且变异类型丰富的春小麦种质资源.

    春小麦种质资源品质性状遗传多样性指数聚类分析

    优质中强筋春小麦新品种陇春44号选育报告

    杨长刚柳娜张雪婷王世红...
    538-5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优质、节水、广适品种是河西走廊灌区及相似生态区春小麦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陇春 44 号是以99W77-6-1-2/龙96-4839//m248 为三交组合,采用系谱法选育出的春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在 2020-2021 年甘肃省西片水地春小麦区域试验中折合产量为8263.8 kg/hm2,比对照品种宁春4号增产10.2%;生产试验产量达8753.9 kg/hm2,比对照品种宁春 4 号增产 9.0%.节水指数达 1.203~1.276,节水级别为 2 级.成株期田间表现慢锈性,中抗白粉病.品质达中强筋小麦标准.适宜在甘肃省水地春小麦类型区种植,也可在西北类似生态区种植.

    春小麦新品种陇春44号节水中强筋选育

    旱地丰产冬小麦新品种陇育12号选育报告

    刘自成杨虓孟建军施万喜...
    543-5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甘陕宁毗邻地区寒旱气候频发,又是冬小麦适种区,亟须培育出高产、多抗、广适小麦新品种.冬小麦新品种陇育12号以陇育 5 号为母本、太 13907 为父本进行杂交,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2017-2019 年参加甘肃省陇东片冬小麦区域试验,2 a 14 点(次)平均折合产量 5 170.50 kg/hm2,比对照品种陇育 4 号增产 12.20%.2019-2020 年度参加甘肃省陇东片冬小麦生产试验,平均折合产量 4 300.35 kg/hm2,比对照品种陇育 4 号增产6.30%.该品种冬性,生育期 274 d,株高 97.5 cm.穗型近纺锤形,长直芒、白壳,红粒、角质.穗数 528.00 万穗/hm2,穗粒数35粒,千粒重35.15 g.苗期对条锈混合菌表现免疫(0),成株期对供试小种及混合菌均表现中感,但严重度和普遍率比较低,具有慢条锈特性.籽粒含粗蛋白质(干基)148.9 g/kg、湿面筋(14%湿基)347 g/kg,吸水率 587 mL/kg,容重 823 g/L,面团稳定时间 2.0 min.适宜在甘肃省陇东庆阳、平凉及宁夏固原等地山塬旱地及同类生态区种植.

    冬小麦新品种陇育12号抗旱抗寒慢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