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古生物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古生物学报
古生物学报

戎嘉余

季刊

0001-6616

gswxb@nigpas.ac.cn

025-83282215

210008

南京北京东路39号

古生物学报/Journal Acta Palaeontologic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于1953年5月创刊,是古生物学及其相关的生物地层学综合性学术刊物,由中国古生物学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承办,主编是国际上著名的古植物学家李星学院士,编委会由著名的古生物学家组成,其中院士4名,外籍专家3名。《古生物学报》主要刊载古生物学及其相关学科的原创性研究论文、报道古生物学动态和学术讨论,介绍古生物学研究的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以及对国内、外重要古生物论著的简介和评述等。近年来,以最先和多次刊载有关“澄江动物群”、“凯里动物群”等重要论著而被国内外重要期刊和专著广为引用。多次获得中国科学院、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奖,连续三次被评为江苏省十佳期刊,并被多家权威机构确定为核心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寒武纪大爆发——来自贵州的化石证据

    杨兴莲殷宗军赵方臣王德智...
    125-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寒武纪展示了生物演化和生态创新最为关键的一段历史,在此期间发生了后生动物快速的辐射性演化事件,被称为"寒武纪大爆发".近四十年来,基于寒武纪特异埋藏生物群的大量研究为解密寒武纪大爆发具体过程、主要动物类群起源与生态演化作出了重要贡献.贵州素有古生物王国之称,在寒武系地层中不仅保存了大量解剖学细节精美的化石资源,也在多个地区产出时间连续的生物组合演化序列,在探讨动物起源与演化、全球地层对比及群落古生态学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科研价值.近年来,小壳动物群、牛蹄塘生物群、杷榔生物群、剑河生物群、凯里生物群等多个生物群在贵州的发现提供了早期后生生物的新信息,加密了中国乃至全球早期后生生物特异埋藏化石群的演化链,为全面揭示寒武纪生物群落面貌、早期多门类后生动物的辐射演化和海洋生物群落演替提供了独特的意义,最终为深入解读寒武纪大爆发的过程与发生机制提供重要实证.本文简要总结了贵州地区在该领域的主要学术贡献,结合全球研究进展,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寒武纪大爆发布尔吉斯页岩型生物群生物演化贵州

    贵州交榜留茶坡组化石组合特征及其生物地层学和演化意义

    孙海静罗翠
    139-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埃迪卡拉纪—寒武纪之交见证了地球—生命系统不同圈层的重大变革,是复杂多细胞生物演化的重要转折期.华南是开展相关研究的主要区域之一,但前人工作主要集中在化石材料丰富的浅水台地相区,深水区生物组成面貌尚未得到充分认识.本研究对斜坡相区贵州交榜剖面的留茶坡组进行了详细研究,通过酸蚀和薄片观察发现了丰富的化石材料,包括:海绵骨针、软舌螺、可能的原牙形类(?Protohertzinasp.)和织金钉类(?Zhijinites sp.)、球形疑源类、Megathrix longus,及不同类型的多细胞藻类,亲缘关系未定的Poratusiramus sp.、球形化石和形态多样的丝状、片状化石等.该化石组合属于寒武纪纽芬兰世幸运期,其中的骨骼化石以海绵骨针为主.化石组合中既有与浅水区共有分子,也有深水区特有类群,丰富了斜坡相区的化石记录,具有潜在的地层对比和演化意义.

    骨骼化石有机质壁化石硅质岩深水相区寒武纪贵州

    贵州织金寒武系戈仲伍组钉形类骨片化石研究

    朱万林杨兴莲
    155-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钉形类(nail-shaped)骨片化石是华南寒武纪早期地层中常见的一类具矿化骨骼的小壳化石.本文系统研究了贵州织金戈仲伍剖面寒武系戈仲伍组的钉形类骨片化石,发现织金地区钉形类化石主要以织金钉类和疑似的寒武钉类为主,共4属9种.相较于前人研究,本文新发现了织金钉类:Zhijinites tuniourifomis、Z.lubricus、Z.clavus,和疑似的寒武钉类:?Deiradoclavus sp.、?Cambroclavus sp..排除埋藏学假象后,分析了钉形类不同化石属种保存方式及形态结构,发现Zhijinites的多数种都存在盘体顶面凹陷结构,并且Zhijinites部分种的锥体内壁有收缩现象或具有十字交错纤维结构,这些发现能较好地揭示出Zhijinites各形态种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分析钉形化石时空分布特点发现,目前钉形类骨片化石最早在织金地区有化石记录,之后在扬子地台内部辐射扩散,并几乎同时辐射扩散至邻近陆块.此外,本文讨论的疑似寒武钉类化石时代可下延至寒武纪幸运期,可能是目前该类化石在全球的最早记录,为探索寒武钉类化石的系统演化和地层学意义提供了新信息.

    小壳化石织金钉类寒武钉类戈仲伍组寒武系贵州

    寒武纪幸运期陕西宽川铺生物群疑难化石装饰玲珑球发育生物学

    刘威项楷殷宗军
    171-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磷酸盐化特异埋藏微体化石库,寒武纪宽川铺生物群保存了大量软躯体动物胚胎和成体、藻类和多门类小壳化石,为理解寒武纪大爆发初期的生物圈提供了重要的埋藏窗口.但前人的研究主要聚焦以橄榄蛋(Olivooides)为代表的刺细胞动物和以始祖动吻虫(Eokinorhynchus)等蠕虫为代表的蜕皮动物化石,对化石库中大量疑难类群的探索尚有不足.本文报道了宽川铺生物群中一类新发现的疑难化石装饰玲珑球Linglongsphaera ornatan.gen.n.sp..装饰玲珑球整体呈球状,直径在544-1088μm之间,表面具瘤状突起装饰,内部由平均直径24 μm的细胞组成.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装饰玲珑球发育有8到180余个数量不等的腔室,单个腔室的体积随着腔室数量的增长先增加而后减小,分布的位置也从周缘直至布满整个内部,最终腔室总体积占个体总体积的36%左右后保持稳定.根据现有证据,笔者推测装饰玲珑球可能代表了一类已经灭绝的具有多细胞发育阶段的真核生物,可能与某些多细胞藻类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但具体的系统分类位置仍然不明.该研究为理解宽川铺生物群化石组合面貌和寒武纪大爆发初期生物圈的组成提供了新的线索.

    装饰玲珑球疑源类寒武纪幸运期宽川铺生物群X射线显微断层成像

    陕西西乡寒武纪幸运期宽川铺生物群网格状微体化石埋藏学与生物属性研究

    项楷刘威殷宗军
    183-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磷酸盐化保存是软躯体化石特异埋藏的一个重要途径,而微生物在软躯体磷酸盐化过程中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前人通过埋藏学实验发现,微生物会在动物胚胎等软躯体组织内部快速滋生,充填生物体内部空间,以微生物假形的方式复制了生物体的原始形态.但化石的磷酸盐化过程是否与埋藏学实验模拟的过程一致,目前仍有争议.本次研究在寒武纪早期宽川铺生物群中发现了一类网格状微体化石.此类化石的保存状态可以根据其中丝状微生物滋生的程度分为三种类型,它们展示了生物从死亡到微生物侵入、滋生,最后被磷酸盐化的全过程.这些标本显示,微生物假形在生物软组织磷酸盐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并不是化石磷酸盐化的必由之路,尤其是当生物体具有矿化硬骨骼或者几丁质软骨骼等抗腐性较强的结构时.此类标本多以不完整保存的残片为主,正反两面结构一致,具有典型列状排列的近圆形与哑铃形网孔.由于化石结构简单,生物学性状较少,因此它们的亲缘关系尚不明确,是一类需要继续研究的疑难化石.

    磷酸盐化宽川铺生物群网格状微体化石埋藏学寒武纪幸运期

    寒武纪叶足动物链状心网虫躯干骨板功能形态学研究

    赵嘉琳欧强胡世学
    195-206页
    查看更多>>摘要:链状心网虫(Cardiodictyon catenulum)是寒武纪澄江生物群中较为常见的叶足动物,其躯干骨板的形态一直存在较大争议.本项研究显示该叶足动物的躯干具有一纵列马鞍状骨板,每个体节具有单一的骨板,每个骨板从背部延伸至躯干两侧.因此该叶足动物的骨板与其余具有成对或环状分布的躯干骨板的叶足动物存在显著的区别.骨板中央存在一个圆锥形凸起,骨板边缘显著增厚且呈锯齿状.链状心网虫的躯干骨板边缘增厚和鞍点的凸起提升了整体的刚性;锯齿状边缘也指示了更优的保护及防御功能.本项研究还发现链状心网虫骨板表面具有显微筛状结构,筛孔被充填并保存为众多等距离分布的黄铁矿化瘤突,与微网虫、怪诞虫及爪网虫躯干骨板的显微网状结构类似,可能为纤细乳突的出口.本文认为寒武纪叶足动物的躯干骨板普遍具有显微筛状结构;这些骨板除了保护与防御,可能还有感觉的功能.每个躯干体节对应骨板为寒武纪叶足动物的独有衍征,可能为背骨板的早期形态,也可能由成对骨板愈合而来.

    心网虫骨板叶足动物功能形态学寒武纪

    云南寒武系下部红井哨组三叶虫云南马龙头虫(Malongocephalus yunnanensis)的软躯体构造

    朱玉妍曾晗孙智新刘瑶...
    207-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三叶虫是古生代海洋中最引人注目的节肢动物之一,其外骨骼具有极高的多样性.相较于易于保存的矿化外骨骼,三叶虫的软躯体构造往往难以在化石记录中保存,这增加了三叶虫内部构造解剖和演化的研究难度.寒武纪布尔吉斯页岩型特异埋藏化石群中独特的保存条件使得三叶虫精细的软躯体构造得以保存,为解析三叶虫内部构造提供了材料.本文描述了来自云南昆明呈贡下庄剖面寒武系第二统第三阶红井哨组泥岩中产出的云南马龙头虫(Malongocephalus yunnanensis Zhang and Lin in Zhang et al.,1980)的软躯体构造.标本展示了M.yunnanensis的触角至少有13个肢节,触角后附肢具有板片状的外肢.消化道分化为前肠、中肠和后肠,头部见三对消化腺.这是莱德利基虫目(Redlichiida)小阿贝得虫科(Abadiellidae)中软躯体构造的首次报道,丰富了寒武纪早期三叶虫的解剖学信息.本研究比较分析了莱德利基虫目的触角相对长度差异,对三叶虫的消化系统构造进行了讨论.

    寒武系筇竹寺阶红井哨组三叶虫澄江动物群节肢动物

    贵州寒武系第二统杷榔组有壳变形虫的新发现

    尹磊明孟凡巍欧志吉王凯...
    221-2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有壳变形虫(testate amoebae)的演化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新元古代早期,以该时期北美、挪威、澳洲以及我国华北等多地的浅海相碳酸盐岩、页岩中发现的瓶状微体化石(vase-shaped microfossils)为标志.此前认为,显生宙的有壳变形虫最早出现在早泥盆世.长期以来,早古生代的地层中未发现这类原生生物的明确化石证据.本研究通过对岩石样品进行常规孢粉酸泡分析处理和切磨岩石薄片,获取原位保存的化石标本的技术方法,从贵州东部剑河县交榜剖面出露的寒武系杷榔组(第2统第4阶)中获得数枚有壳变形虫(testate amoebae)化石标本.基于标本的显微形态特征,并结合激光拉曼光谱等研究,对原先记述为疑源类的Plagasphaera balangensis和P.sp.A两形态种进行重新认识和描述.由于它们在结构和形态上与一些现生的鳞壳虫目(Euglyphida)有壳变形虫极为相似,因此将先前定为疑源类的Plagasphaera balangensis和P.sp.A两形态属、种名,分别修订为Palaeoassulina balangensis gen.et sp.nov.和?Palaeoassulina sp.A.该发现不仅将显生宙有壳变形虫的原有化石记录从晚古生代泥盆纪向前延伸至寒武纪早期,还为调查研究有壳变形虫的系统演化提供关键的生物化石证据.

    有壳变形虫杷榔组寒武系贵州

    贵州麻江地区寒武纪杷榔动物群的群落组成和生态空间分析

    马闻语陈圣光罗绣春王德智...
    233-2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寒武纪特异埋藏化石库保存了海洋生物群落最原始的生态结构,为群落生态研究提供了宝贵材料.贵州寒武纪斜坡相区的杷榔动物群(第4期)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但定量生态学研究相对薄弱.本研究对贵州麻江地区杷榔动物群的新产地平定剖面进行化石采集和分类统计,并运用多元数理统计方法开展定量化分析.鉴定出腕足动物、海绵动物、刺胞动物、节肢动物、软舌螺动物、古虫动物、开腔骨动物和曳鳃动物8个化石门类,计31属33种,划分出12种生态类型.其中,腕足动物具有最高的个体丰度(占比61.5%),节肢动物物种分异度最高(占比60%),群落以底栖固着生态类型为主,游泳捕食为辅.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寒武纪海洋群落具有空间异质性,且节肢动物在影响群落组成和生态空间利用上起决定性作用.随水体深度增加,海洋生态群落中的表栖类群出现明显扩张,也体现了环境对群落面貌的塑造作用.

    寒武纪杷榔动物群群落组成生态空间华南

    黔东寒武纪凯里生物群中腕足动物主导的群落生态研究

    刘静何敏池祥日彭庭祖...
    246-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寒武纪大爆发时期,以动物为主导的海洋生态系统已初步构建完成.腕足动物作为这一时期海生底栖群落的重要代表,建立了复杂的多层次生态分层(Tiering)结构.华南寒武纪一些特异埋藏化石群中出现大量单属种腕足动物壳体富集保存的现象,对当时海洋底质的硬化改造以及生态系统的复杂化发挥了重要意义.黔东剑河革东地区苗板坡、金银山和承多三个剖面的凯里生物群(寒武纪乌溜期)中普遍产出腕足动物化石密集层,其中以舌形贝型亚门(Linguliformea)的伯瑞堂古圆货贝(Palaeobolus bretonensis)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此外,密集层中还有较多的古盘虫类三叶虫、少量蠕形动物、软体动物和始海百合等底栖生物共同保存.研究显示,凯里生物群中腕足动物密集层内的化石保存较好,几乎全部平行于层面保存,壳体大小不一,无明显定向性,判断为生物成因的原地埋藏群落.化石层面和岩石光面显示,除了微弱的水平层理,密集层未见其他强水动力的沉积构造和生物扰动痕迹,指示凯里生物群中以腕足动物为主导的生物群落可能在安静的水体环境中被沉积事件原地掩埋,未遭受流体侵蚀或搬运作用.通过建立生态结构理论模型和对比分析,显示凯里生物群中腕足动物主导的古群落在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空间利用率方面都要高于滇东寒武纪第四期的关山生物群.同时,P.bretonensis壳体上固着有始海百合动物,可能反映密集层中复杂的底栖群落关系,表明寒武纪乌溜期大量繁盛的带壳腕足动物为泥质软基底上的底栖生物提供了更多生态空间.

    腕足动物壳体富集Palaeobolusbretonensis古生态凯里生物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