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钢铁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钢铁
钢铁

翁宇庆

月刊

0449-749X

gangtiebianjibu@163.com

010-62182345

100081

北京海淀区学院南路76号

钢铁/Journal Iron & Steel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54年,是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金属学会主办,我国冶金界历史较长的综合性科技期刊,也是反映钢铁工业的科技成就的主要刊物之一,在国内外享有 较高的声誉。其宗旨是面向生产、结合实际,坚持为钢铁工业生产建设服务,报道钢铁工业的科技成就、生产工艺的技术进步、生产工艺的技术进步、品种质量的改善提高、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应用、企业经营管理经验和专业理论应用研究等,以提高钢铁行业科技工作者和干部的科技水平,促进钢铁工业的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带钢热镀锌镀层单位面积质量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秦大伟刘宏民张栋王军生...
    68-72,9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决带钢连续热镀锌镀层单位面积质量偏差大、调节时间长、锌原料浪费等问题,利用生产过程历史数据建立了气刀压力预设定模型和镀层单位面积质量预测模型.根据带钢热镀锌生产实践,分析了镀层单位面积质量的影响因素和控制策略.收集系统稳态样本数据并进行多变量偏相关分析,证明镀层单位面积质量与气刀压力、气刀距离、带钢速度相关.根据样本数据,以镀层单位面积质量、气刀距离、带钢速度为输入变量,采用BP神经网络建立气刀压力预设定模型,预设定精度达到3 000 Pa.收集热镀锌过程时间序列样本数据,采用NARX动态神经网络建立镀层单位面积质量预测模型,预测精度达到6 g/m2,为实现带钢热镀锌镀层单位面积质量闭环控制奠定了基础.

    带钢热镀锌镀层单位面积质量偏相关分析人工神经网络

    纯铁中间层对热轧不锈钢复合板性能的影响

    赵云鹏余超肖宏吴宗河...
    73-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减少不锈钢和碳钢热轧复合时结合界面形成脆性化合物,提高复合板的力学性能,在轧制温度为1 000、1 100及1 200℃,压下量约为70%的条件下,进行了添加不同厚度纯铁中间层的真空热轧复合试验.通过光学显微镜、SEM观察以及拉伸试验等,研究了纯铁中间层对复合板界面微观组织和拉伸性能的影响.结果 表明,当加入不同厚度纯铁中间层时,同温度下不锈钢/碳钢复合板拉伸性能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并且在小于70%压下量下,2 mm厚度的纯铁中间层可以完全阻止碳钢中的碳元素向不锈钢侧扩散,避免了碳铬化合物的形成,使结合界面的组织得到改善,力学性能得到提高.

    不锈钢复合板热轧复合纯铁中间层力学性能

    铬、锰及退火温度对无取向硅钢组织性能影响

    李兆振宋新莉刘静程朝阳...
    80-86,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铬、锰元素及退火温度对高强无取向硅钢性能的影响规律,借助OM、SEM、EBSD与万能拉伸试验机等分析不同制造工艺下3组不同含量铬、锰元素的无取向硅钢热轧、常化及退火处理后组织与性能.结果 表明,试验钢热轧后组织不均匀,心部为沿轧向分布纤维状组织,边部为少量再结晶晶粒,常化处理能显著改善热轧板组织均匀性,消除热轧板中心部位的纤维状组织.经冷轧及退火后得到多边形铁素体晶粒,其中960℃退火,晶粒尺寸偏大,有利织构{100}组分体积分数减少,不利织构{111}组分体积分数增加,成分为0.2Mn-1Cr的1号试验钢960℃退火后铁损最大,磁感强度偏小;成分为0.5Mn-1Cr的2号试验钢930℃退火后,磁性能与强度等综合性能最佳,工频铁损P1.5/50为2.41 W/kg,高频铁损P1.0/400为17.36 W/kg,磁感应强度B5 000为1.638 T,抗拉强度为685 MPa.

    无取向硅钢常化织构再结晶

    两相区退火处理含铝中锰钢的组织和力学性能

    邵成伟王俊涛赵晓丽惠卫军...
    87-9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两相区退火处理对冷轧含铝中锰钢(0.2C-0.6Si-5Mn-1.2Al)(质量分数,%)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利用SEM、XRD及单轴拉伸等试验方法表征了不同工艺状态后的微观组织及测试了拉伸性能.结果 表明,冷轧试验钢在退火过程中组织发生奥氏体逆转变,在退火温度为670℃、退火时间为10 min时可获得较佳的力学性能,即抗拉强度达到1 276 MPa,总伸长率达到51.8%,强塑积高达66.1 GPa·%.随着退火温度升高,残余奥氏体组织逐渐粗化且向马氏体组织转变,机械稳定性逐渐降低.残余奥氏体机械稳定性主要受残余奥氏体中碳质量分数及其晶粒尺寸的影响,而残余奥氏体中锰质量分数对其影响较小.

    冷轧含铝中锰钢两相区退火微观组织残余奥氏体稳定性力学性能

    镁处理对船体钢组织细化作用的高温原位分析

    孙立根雷鸣张鑫刘云松...
    94-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船体钢经镁处理后其焊接热影响区性能显著提升.为进一步弄清镁的作用机制,采用高温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原位观察传统船体钢和镁处理船体钢在升降温过程中显微组织的演变过程,并对不同保温时间下钢组织在连续冷却过程中的相变进行研究.通过对比发现,镁处理船体钢在升温过程中因微细夹杂物粒子的钉扎作用使得奥氏体晶粒尺寸并未发生粗化,并且在冷却过程中奥氏体晶粒内部出现大量夹杂物诱发的针状铁素体,使钢组织得到进一步细化,而夹杂物这种诱发晶内针状铁素体的能力则呈现出随保温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强的规律.与此同时,夹杂物数量及分布情况的统计也为上述结果提供了有力佐证.

    氧化物冶金原位观察针状铁素体钉扎作用镁处理

    38MnSiVS非调质钢奥氏体晶粒长大模型

    曹云飞余伟刘敏蒋蕊...
    103-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细化奥氏体晶粒是控制钢的组织与力学性能的重要方法.为了控制38MnSiVS非调质钢在轧制待温时间内的晶粒尺寸,利用热变形与定量金相方法,研究了38MnSiVS非调质钢变形后在不同待温温度、不同待温时间的再结晶奥氏体晶粒长大规律.结果 表明,38MnSiVS非调质钢再结晶奥氏体晶粒长大过程与时间满足幂指数关系.基于试验数据,通过数值解析和非线性回归分析求得Anelli、Sellars与Sellars修正模型3种晶粒长大模型,其中Sellars修正模型预测误差最小为0.73%,能够更加精确地预测38MnSiVS非调质钢晶粒长大规律.由于形变储能等因素的影响,变形后再结晶奥氏体晶粒长大激活能为161 737.65 J/mol,远小于再加热过程奥氏体晶粒长大激活能.

    38MnSiVS非调质钢再结晶奥氏体晶粒长大激活能非线性回归数学模型

    活性焦法烧结烟气脱硝率影响因素解析

    张威力吴胜利胡中杰
    109-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明确活性焦在烧结烟气净化系统循环使用过程中脱硝性能变化及影响烧结烟气脱硝率的主要工艺参数,提高活性焦法烧结烟气净化效率,通过红外光谱分析和模拟试验研究循环使用中活性焦性能变化及其对脱硝率的影响,并通过生产数据统计分析明确影响活性焦法烧结烟气脱硝率的主要工艺参数及其影响规律.结果 表明,经循环使用,活性焦表面酚基和醌基数量增加,对NO吸附量降低,导致活性焦前期脱硝率下降,而氨气预吸附处理可大幅提高其前期脱硝率;随脱硝段高度位置下降,脱硝率经历100%0、迅速降低、缓慢升高直至平衡等阶段.其次,脱硝率与氨氮比、O2体积分数、NOx质量浓度、解析温度呈正相关,与H2O体积分数、SO2质量浓度、烟气流量、活性炭床温度呈负相关,其中,氨氮比、O2体积分数和NOx质量浓度对脱硝率影响最大,工艺参数优化过程中应着重关注.

    烧结烟气脱硝活性焦统计分析

    喷雾转筒冷却机喷雾冷却性能

    陈作炳程寅谭虹谢强...
    116-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喷雾转筒冷却机是转底炉生产线上的关键设备之一.为了提高冷却机的冷却性能,针对转筒外喷雾冷却系统换热特性,应用CFD数值模拟技术建立传热过程耦合模型,研究了喷嘴数量、间距以及偏移量等布置参数对换热的影响.结果 表明,数量过多、间距过小或数量过少、间距过大均不利于传热,合适的数量和间距对设备冷却性能具有积极作用,喷嘴平行四边形排列在一定程度上优于矩形排列.最后通过具体工程应用试验验证了研究成果的正确性.

    喷雾转筒冷却机耦合传热模型喷嘴布置壁面冷却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