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自然资源情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自然资源情报
自然资源情报

吴智慧

月刊

2097-101X

qbmag@infomail.mlr.gov.cn

010-66558706

100812

北京市阜内大街64号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

自然资源情报/Journal Natural Resources Inform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发展趋势下的耕地保护问题与应对策略——基于耕地保护监管机制建设的思考

    张兴
    5-11页
    查看更多>>摘要:耕地是最为宝贵的基础性资源,坚守耕地保护红线,需要顺应发展趋势,着力健全完善严保严管的监管体系和运行机制.本文通过对耕地保护监管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分析,进一步系统阐述了耕地保护监管面临的新发展趋势,深入剖析当前耕地保护监管存在的关键问题,从耕地保护监管意识提升、系统保护、预警机制、协同监管、差别化政策监管等方面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为新发展阶段加强耕地保护监管机制建设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和参考.

    发展趋势耕地红线监管现状问题建议

    后疫情时代环渤海经济区耕地保护挑战及策略

    祖健邢丹妮艾东郝晋珉...
    12-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研究后疫情时代环渤海经济区耕地保护存在的压力和挑战以及有效应对,以保障区域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立足于环渤海经济区耕地保护现状,从粮食生产、储存、输送、分配等环节分析,总结该区域耕地保护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提出全方位的耕地保护和利用举措.研究发现,当前环渤海经济区耕地面积减少、耕地质量空间差异明显、农田破碎化加重、局部耕地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等问题较为突出.后疫情时代,该区域面临着耕地占补平衡压力依旧很大、耕地生态保护形势日益严峻、耕地产能提升需求不断增加、耕地及配套设施用地协同管护要求提高等多重挑战.为应对后疫情时代粮食安全方面的不确定性,本文从耕地保护多目标协调统一、国土空间规划与用途管制、农用地共同体管护等方面出发,提出了促进区域耕地资源集约高效、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建议.

    后疫情时代环渤海经济区耕地保护挑战策略

    残次林地土地综合整治耕地质量等级评价研究——以高圈村等5村土地开发项目为例

    程传胜
    18-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结合残次林地土地综合整治工程施工情况,采用适宜的耕地质量评价体系,将项目区划分为5个评定单元,综合分析有效耕作层土层厚度、耕作层土壤质地、土壤盐碱化、土壤含碳有机化合物(土壤化验报告)、灌溉保证率、灌溉水源等因素,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前后的质量评价.结果表明:项目区耕地自然质量等为6等、省级耕地利用等指数为6等、省级经济等指数为4等,国家级自然质量等、国家级利用等、国家级经济等为12等;量化该项目新增耕地质量状况,对利用项目区新增耕地补充区域内建设占用耕地的指标具有重要意义,可提高新增耕地质量等别评定工作的实效性和评价结果的现实性.

    残次林地土地综合整治耕地质量等级

    陕西省耕地多功能评价与障碍因子诊断

    韩株桃石杰锋
    23-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以陕西省为研究区,从耕地的生产功能、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三个角度构建耕地多功能评价体系,对2010—2019年的耕地多功能水平进行评价,并对2010年、2014年、2019年的耕地多功能障碍因子进行诊断.研究结果表明:2010—2019年,陕西省耕地多功能水平呈"W"形变化;各功能间的差值逐年减小且趋于稳定协同发展;各地市间的生产功能、社会功能、生态功能均有稳步上升且差距缩小;影响陕西省各地耕地多功能的障碍因素主要集中在耕地生产功能相关因子方面,但各地区造成该结果的原因有所不同.研究结果揭示了2010—2019年陕西省耕地多功能的发展规律和障碍因素,对陕西省的耕地保护与利用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耕地多功能障碍因子陕西省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视角下占补平衡项目优化对策

    何振嘉罗林涛杜宜春
    3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耕地占补平衡项目是目前缓解建设用地指标紧缺、保障耕地资源和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随着目前未利用地资源的不断锐减和实施难度的不断加大,给耕地占补平衡项目带来了巨大压力.乡村振兴战略及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提出,为耕地占补平衡的改进和政策的完善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在此背景下,在做好乡村生态修复,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同时,做好占补平衡工作成为当前关注热点.本文以宝鸡市千阳县为例,从分析耕地占补平衡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根源入手,探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背景下如何实现科学的耕地占补平衡,以期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视角下耕地占补平衡方式改进与管理决策提供借鉴和参考.

    耕地占补平衡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乡村振兴优化对策

    地级以上城市用地与人口及经济协调性分析

    祝培甜张丽君李树枝
    37-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地资源作为人们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的空间承载体,其利用状况与人口和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根据城市人口和GDP增长情况,将我国地级以上城市分为六类.结果表明,六类城市中住宅和工矿仓储用地占比高,商服用地增长较快;建设用地供应结构不匹配,显著衰退类(Ⅴ类)城市住宅用地供应占比过高;平稳增长类(Ⅱ类)、缓慢增长类(Ⅲ类)、转型增长类(Ⅵ类)三类城市城镇用地增长与人口变化趋势不协调,潜在衰退类(Ⅳ类)和显著衰退类(Ⅴ类)两类城市城镇用地增长与人口和经济增长不协调.建议根据城市类别,采取差别化的城镇土地利用策略.

    城镇用地市区常住人口GDP增长率协调性分析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土地利用优化研究进展与趋势

    黄颖薛小同
    43-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土地利用优化"或"土地布局优化"为主题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获取1992—2020年间560篇有效样本文献,利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揭示土地利用优化的研究起源、发展过程、研究现状与热点.结果表明:①研究期间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作者和机构合作紧密度有较大提升空间.②研究内容整体性较强,优化、农村居民点、评价等关键词聚合度较好.③研究内容已从宏观共性的理论研究转向区域特性的实证研究,其演进与当前政策热点具有较强耦合性.目前,基于新政策与新形势的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研究成为研究前沿.未来亟须发掘更优模式,完善并规范土地利用优化的政策与技术体系,并进一步将该领域置于综合复杂的大环境下进行实证研究.

    土地利用优化CiteSpace布局优化结构优化农村居民点

    安徽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及其时空演进分析

    江晨鲁成树房静
    49-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近年来安徽省各市土地利用效率及其时空演进规律,以安徽省16个地级市的城市土地为研究对象,基于安徽省2010—2019年面板数据,运用CCR模型和超效率DEA模型对安徽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进行测度,并利用Malmquist指数、非参数核密度估计等方法对其进行多尺度的动静态变化分析和时空演进分析.结果显示:安徽省2010—2019年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均值为0.95,全要素生产率以年均0.7%的速度增长,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水平整体较高,但各市差异明显.从空间分布看,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处于高值区的城市数量在增多,低值区的城市数量在减少;皖南地区效率值高于全省、皖中及皖北地区,皖中地区呈波动式增长态势,皖北地区则恰好相反.从时间演进看,研究期内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极化程度整体在减弱,区域城市间差距在缩小,效率值逐年增加且呈高值集聚.为提高安徽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应在生产领域创新运用先进技术手段,采取科学管理模式,盘活存量土地,优化投入产出关系,加大监管力度,使城市土地利用朝着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DEA模型时空演进分析Malmquist指数

    国有建设用地供应影响因素研究

    张守忠杨利金黄辉玲
    58-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2010—2017年全国国有建设用地供应的驱动因素,本研究基于326个地区的面板数据,利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找出了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从全国看,三产比重和地价的提高有助于减少土地供应,经济增长则促进了土地供应.从区域看,除西部外,经济增长对扩大供应具有普遍意义,居民收入的提高并未扩大中部与东北的土地供应,但扩大了西部的土地供应.提高三产比重能够减少中部、西部的土地供应;城镇化对东部、中部的土地供应影响显著,但作用方向相反;工业发展、地价上涨仅分别在东部、西部起作用,其中后者起抑制作用.最后提出了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土地供应结构、实施区域差别化土地供应政策、严控新城新区审批与建设等建议.

    国有建设用地土地供应影响因素面板数据

    国有农用地现状及市场化配置浅析

    李乐姜广辉杨希邵静...
    67-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农用地因土地征收范围制约而被排除在政府划拨、有偿供地方式以外.在农业产业发展方面,受历史因素、经济模式影响,国有农用地也缺少集体所有向国家所有的转化机制,以及获取周边集体土地用益物权的有效途径.而且农民集体占用的国有农用地也因农民集体性质转变、集体土地入市等一系列改革而面临产权市场行为的合法化问题.只有解决好国有农用地面临的各种产权、交易等问题,才能全面推动国有农用地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国有农用地土地征收农民集体使用权用益物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