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新媒体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新媒体研究
新媒体研究

祁书彦

半月刊

2096-0360

guigu2013@126.com

010-64462956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86号

新媒体研究/Journal New Media Research
查看更多>>《硅谷》杂志简介及投稿须知《硅谷》杂志简介:《硅谷》杂志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主办的科技刊物。主旨在于关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促进高新技术的研究应用,推动高新技术的传播普及。本刊为半月刊,国内刊号:CN 11-4775/N 国际刊号:ISSN 1671-7597 邮发代号:80-773本刊主要栏目有:高新技术产业新闻、产业园区及管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高科技产品研发、技术研发、技术应用、科技创新论坛等。本刊常年征集电子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新材料技术、高技术服务业、新能源及节能技术、资源与环境技术、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等高新技术领域相关文章。本刊热忱欢迎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吝赐稿。本刊已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网络媒体收录。 本刊可通过邮局订阅,也可直接联系本刊发行部直接订购。■编辑部电话:010-64462956■投稿信箱:guigu2013@126.com■咨询QQ: 2237754324 ■联系人:王编辑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融媒时代环保科技期刊的现状、机遇、挑战与发展策略探究

    路相宜
    52-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媒体融合已进入"深水区",传统媒体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与挑战.环保科技期刊作为科技信息传播和环境保护知识普及的重要载体,其发展方向和未来趋势值得深入探讨.研究分析了融媒时代环保科技期刊的发展现状和传播特点,阐述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研究方法.研究认为,环保科技期刊应从内容建设、传播力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品牌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索转型升级新路径,以便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焕发环保科技期刊新活力.

    融媒时代环保期刊《环境保护》信息传播发展策略趋势研究

    微博超话中小说迷群体的趣缘圈层研究

    杨乐园
    56-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结合微博超话平台内部机制,通过深度访谈,对趣缘圈层内的小说迷层级进行划分.研究发现,微博超话中小说迷趣缘群体内部层级划分取决于管理权分配、等级差异、文本生产力强弱,分为"核心-中层-边缘"三个部分,该圈层流动性与稳定性并存,联结又分散,强互动带来强链接,反之则越陌生.

    趣缘群体网络小说迷微博超话社区圈层结构流动性群体关系

    流媒体环境下政务视听节目的内容生产与品牌建构——以《守护解放西》为例

    陈昕瑜陈安琪
    6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流媒体环境下政务视听节目的新发展格局,以兼具口碑与流量的流媒体政务视听节目《守护解放西》为样本,对其内容生产和品牌建构路径展开研究.研究认为,政务视听节目在流媒体品牌的制作和生产中,需把握传播生态的矛盾与共通、确立内容创作的准线与拓展、完善政务IP的构建与品牌化,从而实现自身的品牌形象构建.

    流媒体政务视听节目内容生产品牌建构《守护解放西》

    文化题材微短剧的精品化策略研究

    韩佳霖
    65-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数字媒介时代,传统文化数字化宣传与短视频视听艺术精品化发展是大势所趋.在这两股必然的合力下,文化题材微短剧这一独特的视听艺术类别应运而生.相较于一般的微短剧,文化题材微短剧将"传统文化"与"微短剧"巧妙融合,探索了微短剧精品化发展的可行之路.总的来说,文化题材微短剧的精品化发展有三方面策略.在视觉呈现上,文化微短剧通过现代视觉传达技术建构"国风"视觉奇观.在叙事策略上,文化题材微短剧的创作者突破了套路化叙事的思维.在传播策略上,文化题材微短剧将观众的个人情感与共同的民族文化记忆相连接,实现共情传播.文化题材微短剧探索出了传统文化数字化生存的可行之道,让古老的文化元素在数字媒介平台焕发新的光彩.

    微短剧传统文化国风视觉奇观文化记忆共情传播

    视觉、情感与认同:视听综艺节目的文化认同建构路径——以《声生不息》为例

    王童
    70-73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案例分析法,基于视觉修辞理论、叙事理论等,以《声生不息》为研究对象,探究视听综艺节目的文化认同建构路径.研究认为:《声生不息》通过海报元素、舞台元素等视觉表现营造怀旧体验,建构中华文化情境;通过音乐叙事,唤醒共通的意义空间;在技术加持下的视听体验中加强观众的情感联系,激起同根同源中华情,强化身份认同与文化认同;从"情境建构""记忆唤起""情感共振""媒介仪式"四个维度,实现观众与中华文化"情感连接-情感羁绊-情感共振-情感记忆"的情感演变,达成中华儿女的身份认同和中华文化的文化认同.

    综艺节目《声生不息》视觉修辞叙事文化认同身份认同

    新媒体环境下纪录片的创作策略与创新实践探索

    齐虎赵艺玲
    74-7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媒体技术的持续进步不仅为纪录片创作引入了新颖的思路与理念,还为其创新开辟了广阔空间.新媒体传播的多元化、碎片化、个性化及交互性特征,正深刻重塑纪录片的生产与传播模式,并对创作策略与创新方向产生深远影响.在此背景下,纪录片创作者可通过调整与创新选题策划、故事叙述、拍摄技巧、视觉呈现、后期制作及音效设计等创作层面的策略,巧妙融合跨媒介叙事、数据可视化、XR(扩展现实)、AI(人工智能)等前沿理念与技术,创作出更具创意与观赏性的作品.这些创新举措旨在为观众带来沉浸式、交互式与多元化的视听与情感体验,进而提升纪录片的艺术价值与社会影响力,促进纪录片行业的创新与发展.

    新媒体环境纪录片创作策略创新实践行业发展

    人化的自然视角下萌宠类短视频生产研究——以"猫后生配音秀"为例

    焦婷陈晓梦
    79-83页
    查看更多>>摘要:萌宠类短视频现已成为当今短视频的宠儿,在这些短视频中,将动物"人化"的手法屡见不鲜,宠物搞笑配音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为研究这种人为建构产物协调的奥秘,采用内容分析法,探析萌宠类短视频在生产过程中是如何构建人化自然的.研究认为,协调的奥秘在于创作者将人的社会性别、文化现象、社会身份等复杂元素赋予动物,从而构建出一个充满趣味与活力的"微社会".在这个"微社会"中,动物不再是单纯的自然生物,而是成为了承载人类情感、思想与文化的载体,与人类社会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互动关系.这一类型的短视频巧妙地将动物的非语言符号与人类的语言符号相结合,通过赋予动物人类的语言、情感、逻辑与意识,使动物呈现出一种类似人类的、充满感情与理性的"类人"生物形象.

    人化动物萌宠类短视频动物叙述内容分析生产研究

    社交媒体中癌症患者的健康叙事特征与社会支持——基于小红书平台的调查研究

    阮丹浓马华君王屹峰
    84-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旨在探索肿瘤患者在社交媒体中的健康叙事特征,围绕患者在寻求社会支持、社会融入中面临的问题,提出健康干预和社会支持建议.以小红书平台中的癌症患者叙事文本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文本分析的方法在健康叙事的框架下开展分析.研究发现,叙事类型受病程和恶性程度影响,社会生活脱节焦虑被放大讨论.研究认为,社交媒体的信息和情感支持部分弥补了传统社会支持系统的短板,患者通过内容分享、种草等互联网新业态重回经济场域成为可能.

    健康叙事癌症患者社会支持社交媒体小红书

    关系赋权视角下非遗直播的价值创新与潜在风险

    王亮高世宇
    89-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索互联网去中心化的特点和优势对非遗文化传播过程中产生的"关系赋权"效应,采用参与式观察的研究方法进行内容分析.研究认为,网络直播使非遗传承人的话语空间与既有资源得到重组、聚合,跳出原有的关系框架,进一步带来权力格局和社会关系的本质变化,同时在内容维度上得以拓展,在链式关系中出现新的延伸.随着非遗直播的发展,其传者主体性消解、内容价值缺失、流量裹挟用户等潜在风险也逐渐凸显.

    关系赋权非遗直播媒介文化权力演进潜在风险

    再思城市形象:在空间、身体、数媒实践中找到"非表征的城市"

    王宇豪
    93-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是跳动的、有活力的,对城市形象的认识和考察却囿于表征范式.形象与表征并非等同关系,形象不应从主客体关系上剥落而后置为另一种客体.非表征理论对实践生成性的看重成为再思城市形象的抓手.物质性实践激活城市,同步城市意象的生成,空间、身体、数媒实践是通往"非表征的城市"的具体途径.空间微观生产及可供性、现象学身体、深度媒介化理论都有助于理解城市意象的非表征维度.由数字界面促成的融合实践在物质与表征的弥合与断裂之间强化城市非表征的活力.非表征是对徘徊于物质性、表征两极之间城市传播的"治疗"与"调和",可与表征共筑通往城市形象的道路.

    城市形象非表征物质性实践空间身体数字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