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国外文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国外文学
国外文学

刘峰

季刊

1002-5014

liujun@pkv.edu.cn

010-62764996

100871

北大校内化学北楼116室

国外文学/Journal Foreign Literatur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系中文核心期刊,是由北大主办的一份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评介外国文学的学术性刊物,主要面向国内外文学研究,教学工作者及广大外国文学爱好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人和我们很像"——奥利弗·戈德史密斯《世界公民》中的文化相遇

    闫梦梦
    96-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结合戈德史密斯自身作为文化观察者的经历来探索与《世界公民》起源相关的重要资料,通过充分的文本细读,反思了戈德史密斯关于"世界公民"这一概念的多重解读。同时,文章也探讨了本书的中国主人公在英国的奇妙遭遇以及这些经历所揭示的18世纪英国社会的各种真实境况。

    戈德史密斯世界公民书信文化观察中英相遇

    雪莱《奥兹曼迪亚斯》中的历史与历史阐释

    胡玉明
    107-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雪莱的《奥兹曼迪亚斯》借助一位旅行者的叙述,描写了一座古埃及法老巨像残卧在废墟里的场景,体现了其时呼之欲出的埃及学研究的诸多特征:文物考古与铭文释读。一方面,诗歌通过旅行者对雕像与铭文的释读,力求"科学"呈现一位东方专制暴君的形象,另一方面,诗歌文本所暴露出来的"矛盾与错置"又引导读者质疑与解构旅行者的人物形象释读。西方学界对旅行者建构的人物形象不加质疑地表示认同,忽视了诗歌文本中的解构修辞,从而强化了西方社会对古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的文化偏见。

    珀西·比希·雪莱《奥兹曼迪亚斯》埃及学拉美西斯二世雕像

    艾略特早期作品中美国人形象的政治隐喻

    黄强
    117-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聚焦托·斯·艾略特的三篇早期文学作品《带着贝德克尔旅游指南的伯班克:抽着雪茄的布莱斯坦》、《蜜月》和《力士斯威尼》,探讨其中访问、徘徊和驻留在欧洲大陆的美国人形象。通过结合这三篇文学作品的创作语境以及诗人的传记信息,本文认为诗人在这三篇早期文学作品中对美国人形象的描写可以被视作一类政治隐喻形塑,因其暗示了艾略特对于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威尔逊政府一战后外交政策的关注,同时表露了诗人对于美国一战后外交策略在欧洲战后和平重建过程中所发挥作用的反思。

    托·斯·艾略特早期作品美国人政治隐喻

    自然虔诚和山水寓像——德国浪漫主义诗人艾兴多夫的自然之书

    胡蔚
    126-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德国浪漫主义诗人艾兴多夫吟咏山水、感怀故园的抒情诗脍炙人口,经舒曼等作曲家谱曲后传唱甚广,有"最德意志的自然诗人"之称。特奥多尔·阿多诺指出艾兴多夫诗歌的现代性发生在抒情主体的消解和语言意象的独立上,试图颠覆其在接受史上虔诚的保守主义民族诗人形象。本文将艾兴多夫的自然书写置于"自然之书"的思想史语境中,认为艾兴多夫的自然诗学承袭和发展了巴洛克寓意画的范式,是一种融合了寓像传统、象征风景和自然之语的现代自然寓像诗,体现了信仰、传统和现代经验的张力。

    艾兴多夫自然之书自然寓像自然虔诚自然之语

    乘着即兴之翼:从最高虚构到不可能的现实——论约翰·阿胥伯莱的诗歌艺术

    李佩仑
    136-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诗人中的诗人",约翰·阿胥伯莱以其卓异的实验性创作实现了对现代主义以来非个人化客体诗学的突破,力求以全息和即时性的方式捕捉、描述当代社会现实与心灵现实的新形态。他在智性的自动化、散漫风格的确立以及超现实混合体的塑成三个方面,大量运用即兴手法,呈现了后现代语境下经验与沉思、个人与现实的悖论性关系。阿胥伯莱使即兴从一种手法升格为文体风格艺术,这既是对美国诗歌沉思传统的继承和超越,也是对一种超智性的新诗学、即时性的过程叙事和更为完整、逼真的新超现实的有益探索。

    约翰·阿胥伯莱即兴艺术智性散漫风格新超现实

    "我宁愿不":《抄写员巴特尔比》的"事件性"宣言

    代佳斯
    148-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巴特尔比出现在华尔街无疑是一个事件。作为一个独体,巴特尔比言行诸方面均展现出特异性。这一人物不仅在文学史上常写常新,从心理层面分析,我们同样可以借此窥测19世纪办公室男性之间的同性情愫。作为抄写员和流浪汉的巴特尔比,其双重身份的不合时宜性也隐晦暗示了梅尔维尔对当时美国司法制度和社会慈善制度的批判。具有事件性的巴特尔比在与周围环境的遭遇中,给各种自明性的道德观念和职场准则造成了巨大的震惊与撼动。与此同时,巴特尔比的人物设定在某种程度上也对传统主体论产生冲击与动摇。换言之,巴特尔比超出了当时美国雇佣、司法与金融等多重约定俗成的规则框架,动摇且解构了哲学主体论的言说范围及可能性,成为一个特异独体。

    独体自明性事件动摇

    "泰戈尔戏剧教育思想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

    贺晓璇
    159-16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