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国外文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国外文学
国外文学

刘峰

季刊

1002-5014

liujun@pkv.edu.cn

010-62764996

100871

北大校内化学北楼116室

国外文学/Journal Foreign Literatur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系中文核心期刊,是由北大主办的一份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评介外国文学的学术性刊物,主要面向国内外文学研究,教学工作者及广大外国文学爱好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审美物化的阶级根源

    周小仪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经济全球化因中国和东欧的加入而迅猛发展,西方学界重估了卢卡奇的物化理论。物化理论对全球资本、科技殖民、数据监控、阶级冲突等问题的解释仍然有效。本文从物化的量化与神化双重表现和全球化阶级冲突的角度探讨这个概念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物化量化神话阶级全球化

    尺度批评·非人类能动性·网状纠连——气候变化小说研究方法述论

    王虹日
    1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气候变化小说迅速兴起,成为国际文学批评界的一大前沿话题。本文聚焦尺度效应、非人类能动性研究、人与自然的网状纠连三大核心维度,考察气候变化小说研究,对其中的生态批评范式、叙事学视角以及气候变化批评等主流研究方法做出评述。在此基础上,将就气候变化小说研究的未来方向与发展态势提出若干建议。

    气候变化小说尺度批评物质生态批评生态叙事学气候变化批评

    司各特的文类辩证法——苏格兰帝国罗曼司的生成与逆写

    张欢
    23-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司各特的威弗莱苏格兰题材系列小说为分析对象,挖掘其中从殖民主义到反殖民主义的文类辩证法,探讨其作为帝国罗曼司体裁由生成到衰落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苏格兰帝国罗曼司经历了三个阶段:民族故事的史前史阶段、宗主国神话的鼎盛时期以及反思帝国小说的逆写阶段。在逆写帝国的初次尝试中,司各特首发反思殖民主义文化内涵之先声。然而,他的反思仍带有西方中心主义色彩,反殖民主义的文类变奏曲最终只能由后殖民小说家谱写。

    苏格兰小说时空体民族故事海外历险传奇后殖民

    哈兹利特的风格

    朱玉
    34-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探讨英国浪漫主义时期作家威廉·哈兹利特的文风,以期为当今文学批评的写作方式提供一点参照。笔者从哈兹利特对待批评的态度谈起,进而讨论作为英国浪漫主义散文之宣言的《论平实之风》,并通过细读不同时期的多篇代表作,重点论述了哈兹利特心目中的理想风格及其融创意思维与批判思维于一体的平衡美学。在梳理其风格的过程中,本文也呈现了哈兹利特从哲学家、画家走向作家的心灵成长过程,触及他与浪漫主义诗人的思想关联,并在诗人-批评家的脉络中看待他的位置和影响。

    哈兹利特平实风格交谈平衡

    英美经典儿童文学中的"动物主义"

    张生珍
    46-54页
    查看更多>>摘要:英美儿童文学中的寓言故事和教育故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动物通常都被赋予工具性价值和他者身份,这类故事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良善公民,其出发点并不是为了维护动物权利或福祉。自《爱丽丝》系列开始,人类与动物的平等对话也仅存在于儿童与动物之间,但是对话为他们共同地位的提升提供了可能。与儿童一样,动物从没有话语权到被赋予话语权,动物获得话语权后逐步获得主体性地位,为重建人类与非人类的全新关系提供了可能。儿童与动物地位的相似性及其主体性建构的历史演进,成为认识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价值指向。

    儿童文学动物身份主体性后人文主义

    共同体想象与《亨利五世》中的民族主义

    陈雷
    55-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安德森看来,民族主义的产生是以某种社会想象形式的革新为前提条件的,这种新想象形式把社会理解和把握为一个共同体,而由此产生的共同体意识为民族主义奠定了基础。安德森认为,兴起于18世纪的小说完美体现了这种新想象形式,并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即将席卷整个欧洲的民族主义浪潮。本文试图证明,这种想象形式的革新其实早在莎士比亚的《亨利四世》中就已初具规模,并在后续的《亨利五世》中进一步展现出它与民族主义的关联性。

    莎士比亚安德森亨利四世/五世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

    墨涅拉奥斯与奥德修斯的抉择——荷马史诗中凡人永生的神话

    杨诗卉
    67-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奥德赛》中的"极乐岛"埃琉西昂象征着凡人永生的可能性,这似乎有悖于荷马史诗中贯穿的"凡人有朽"的观念。但是,史诗所描述的墨涅拉奥斯在尘世的处境暗示了他在埃琉西昂的永生并非极乐至福,永远伴随他的反而是无法忘却的悲戚。与之相对的是奥德修斯拒绝永生的叙事。对奥德修斯而言,在卡吕普索的岛上永生实际上是一种脱离政治生活、失去了记忆与自我的"死亡"。奥德修斯拒绝永生选择"记忆"的举动,也与墨涅拉奥斯选择遗忘和永生的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荷马史诗对奥德修斯的选择给予了肯定,这同样意味着史诗对"凡人永生"观念的贬抑。

    荷马史诗《奥德赛》埃琉西昂永生

    "以绘画和音乐为语言"——《金发的埃克伯特》中的视听认知世界

    武琳
    77-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德国浪漫主义文学代表作家蒂克十分注重文学文本的视觉与听觉维度。在其代表作《金发的埃克伯特》中,以绘画与音乐为基础的视听语言可谓显露无遗。"假晶艺术"是比较艺术研究中一个颇有启发性的概念,其着眼于多种媒介交流互动中的视听认知问题,有助于发掘这部艺术童话所唤起的视觉认知与听觉认知,解码该童话中潜藏于表层文字语言之下的视听认知世界。藉文学与绘画、文学与音乐之间的多重互动,《金发的埃克伯特》中隐含的绘画与音乐潜影进入读者的认知世界,形塑了认知主体的视觉表象与听觉表象,召唤着认知主体关于绘画与音乐的假晶象,亦即一个立体化的视听认知空间。

    《金发的埃克伯特》视听认知世界假晶艺术绘画音乐

    游行、狂欢节场景与一代人的堕落——《我的亲戚,莫利诺少校》与霍桑的"狂欢诗学"

    梅笑寒
    87-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霍桑的罗曼司中,《我的亲戚,莫利诺少校》是展现霍桑的"狂欢诗学"的重要作品之一。在这部作品中,霍桑不仅在历史的横断面上对一出狂欢场景进行了详尽描写,同时也历时性地表现出了这一狂欢节场景对殖民地未来的影响,并集中展现了霍桑对革命的态度以及对美国历史的独特观念。通过描写殖民地革命中的一出狂欢节场景,突出新英格兰殖民地年轻一代在狂欢节中的表现,霍桑表达了对殖民地革命的怀疑态度,展现了对历史内部的黑暗性的深刻认识,表现了对美国革命后一代人的内在精神的忧虑。

    纳撒尼尔·霍桑《我的亲戚莫利诺少校》狂欢节历史观念19世纪美国文学

    叶芝抒情诗歌中的风景书写与爱尔兰民族身份认同

    杨升华
    97-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叶芝抒情诗歌中存在大量的风景书写,既包括现实的自然风景,也包含诗人对于风景的想象、诠释和运用以及风景作为符码和媒介在诗人进行文化建构中的作用。叶芝笔下的风景书写可呈现湖岛与海岛、圣山与圣峰、庄园与塔堡三个层次,在反映、投射现代文明文化甚至形塑爱尔兰民族身份认同方面具有指涉作用、隐喻效应和话语功能。对叶芝抒情诗歌中的风景书写进行解读可以打通叶芝的风景书写与爱尔兰民族身份认同的关系,发掘叶芝的风景书写与东西方哲学、宗教、艺术和文学传统的内在联系,深刻揭示以叶芝为代表的爱尔兰现代主义作家对待现代文明的文化、政治立场。

    风景民族身份认同抒情诗歌叶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