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樊飞跃

双月刊

1673-4114

gjfh2006@sina.com

022-87890607

300192

天津市南开区白堤路238号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Journ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adiation Medicine and Nuclear Medicine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1977年创刊,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主办。本刊是《国际医学》系列期刊之一,结合国内实际情况主要介绍国内外在放射医学与核医学两大领域中的新动态、新进步、新技术和新经验的国家级学术性、信息性杂志,以促进我国放射医学与核医学研究工作的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18F-NaF PET/CT全身骨显像中骨转移瘤SUVmax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分析

    黎祖国牟兴宇秦杰李猛...
    601-6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18F-氟化钠(NaF)PET/CT全身骨显像中骨转移瘤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至2022年12月在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行18F-NaF PET/CT全身骨显像并经临床确诊为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233例,其中男性113例、女性120例,年龄(57.9±10.7)岁.临床确诊包括临床资料、其他影像检查[CT、MR1、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SPECT/CT、18F-氟脱氧葡萄糖PET/CT]和组织病理学检查.分析骨质破坏类型、骨转移瘤部位、原发恶性肿瘤、有无治疗史等因素与骨转移瘤SUVmax的关系.根据是否行抗肿瘤治疗将患者分为治疗组、未治疗组.2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校正t检验和Mannu-Whitney U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向方差分析.结果 233例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共发现2737个病灶.全身各部位骨转移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脊柱骨41.1%(1 126/2 737)、胸部骨 26.1%(714/2 737)、骨盆骨 20.9%(571/2 737)、四肢骨 7.0%(192/2 737)、颅骨 4.9%(134/2 737).根据骨转移瘤骨质破坏类型进行分析,混合型病变的SUVmax高于溶骨型及成骨型,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8对19.7对16.7,Z=5.323、7.160,均P<0.001);根据骨转移瘤发生部位进行分析,其SUVmax从高到低依次为骨盆骨21.8(15.5,31.7)、脊柱骨21.6(15.0,32.0)、四肢骨19.4(13.6,29.1)、胸部骨(包括锁骨、肩胛骨、胸骨及肋骨)17.4(12.6,24.2)和颅骨14.8(11.4,19.3).针对原发恶性肿瘤进行比较,小细胞肺癌、胃癌、直肠癌、鼻咽癌的骨转移瘤SUVmax高于其他恶性肿瘤.未治疗组恶性肿瘤骨转移SUVmax高于治疗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0(15.1,32.5)对 18.9(13.5,28.9),Z=6.005,P<0.001].结论 18F-NaF PET/CT 全身骨显像中骨转移瘤SUVmax与骨质破坏类型、骨转移瘤部位、原发恶性肿瘤及有无治疗史等因素有关.

    肿瘤转移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氟化钠最大标准化摄取值骨质破坏

    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对DTC患者首次131I治疗最佳治疗反应的预测价值

    邓渊鸿雷丹陈春蒋宁一...
    609-6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对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首次131I治疗最佳治疗反应(ER)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4月至2022年5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核医学科接受首次131I治疗的105例DT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8例、女性67例,年龄(38.9±10.6)岁;另选取该院健康体检者73名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中男性37名、女性36名,年龄(41.6±10.5)岁.按照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将DTC患者分为2组: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30 ng/ml为维生素D不足或缺乏组;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30 ng/ml为维生素D充足组.所有患者在131I治疗6个月后进行疗效评估:ER、生化疗效不佳(BIR)、结构性疗效不佳(SIR)和疗效不确定(IDR).根据疗效评估结果将患者分为疗效满意(ER)组和疗效不佳(非ER)组,将BIR、SIR、IDR归为非ER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齐)、Mann-Whitney U检验、x2检验及Fisher确切概率检验比较2组的一般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131I治疗效果的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对131I治疗后ER的预测价值.结果 DTC患者的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23.19±6.64)ng/ml对(26.57±9.48)ng/ml],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34,P=0.01).ER组患者 61 例(58.10%,61/105),非 ER 组患者 44 例(41.90%,44/105).2 组 DTC 患者在性别(x2=0.001,P=0.975)、年龄(t=-0.468,P=0.641)、131I 治疗时机(x2=0.011,P=0.915)、T 分期(x2=2.436,P=0.119)、有无淋巴结转移(Fisher确切概率检验,P=0.14)、肿瘤最大径(Z=1.537,P=0.124)、有无腺外侵犯(x2=1.028,P=0.311)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t=4.588,P<0.0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是ER的独立影响因素(OR=0.849,95%CI:0.781~0.923,P<0.001).血清 25-羟维生素 D水平预测 131I 治疗 ER的最佳临界值为20.69 ng/ml,曲线下面积为0.736,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7.00%和63.60%.结论 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对DTC患者首次131I治疗ER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分化型甲状腺癌碘放射性同位素放射疗法维生素D最佳治疗反应

    论文作者署名和工作单位的基本要求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编辑部
    615页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DSA机X射线出束总时长的影响因素分析

    刘凤刚覃洪静伍影影李武...
    616-6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机X射线出束总时长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224例CTO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介入治疗中DSA机X射线出束总时长的中位数(50.55 mim)将患者分为2组:X射线出束总时长<50.55 min为较小出束时长组,共112例患者,其中男性74例、女性38例,年龄(59.0±10.0)岁;X射线出束总时长≥50.55 min为较大出束时长组,共112例患者,其中男性85例、女性27例,年龄(58.0±10.0)岁,2组手术均为同一组医师、护士、技师团队操作完成.应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组患者差异化的风险因素,并将P≤0.2的风险因素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以筛选出与较大出束时长(≥50.55 min)相关的独立风险因素.计量资料的2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的2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较大出束时长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50%的比例明显高于较小出束时长组(35.71%对19.64%),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226,P<0.05).较大出束时长组冠状动脉病变因素中钙化、近端纤维帽模糊、左前降支远段闭塞的患者比例以及日本多中心慢性完全闭塞注册研究(J-CTO)评分明显高于较小出束时长组[47.32%对 29.46%、48.21%对 31.25%、22.32%对 10.71%、2(2,3)分对 2(1,2)分],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7.550、6.730、5.471,Z=-3.507,均P<0.05).较大出束时长组PCI治疗因素中仅股动脉穿刺、导丝数量、支架数量明显高于较小出束时长组[23.21%对11.61%、11(8,12)根对9(7,11)根、2(1,3)根对2(1,3)根],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5.247,Z=-5.058、-2.179,均 P<0.05).二元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VEF<50%、J-CTO评分、仅桡动脉穿刺、导丝通过病变及导丝数量与X射线较大出束时长(≥50.55 min)有较好的预测相关性(OR=0.467、1.471、2.159、0.345、1.397,均 P<0.05),且 Ominibus 检验模型拟合程度良好(x2=53.202,P<0.001),总体分类正确率达67.9%,预测性能良好.结论 LVEF<50%、J-CTO评分、仅桡动脉穿刺、导丝通过病变及导丝数量5项因素可以预测CTO-PCI术中X射线较大出束时长(≥50.55 min),为介入工作人员的职业辐射暴露与安全模型的建立提供了前期准备.

    冠状动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风险因素慢性完全闭塞

    小动物X射线辐照仪与小鼠放射性肺纤维化模型的构建

    章登峰李科君徐畅杜利清...
    623-6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采用小动物X射线辐照仪构建小鼠放射性肺纤维化(RIPF)模型的方法.方法 将24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20 Gy照射组、22 Gy照射组和24 Gy照射组),每组6只,3个照射组使用小动物X射线辐照仪进行单次右肺照射,于照射后120 d取材.观察小鼠照射后的体重、右肺组织经苏木精-伊红和马松三色染色后的肺部组织病理学改变;采用Western blot和逆转录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小鼠肺组织纤维黏连蛋白1(FN1)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纤维化相关蛋白的表达;检测肺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信号通路的变化.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对照组小鼠照射2周后的体重为(28.8±3.3)g,20、22、24 Gy照射组小鼠的体重分别为(26.2±4.6)、(26.4±3.3)、(26.6±3.3)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654,P>0.05).与对照组相比,照射组小鼠右肺组织出现肺泡结构破坏,肺泡间隔增厚,伴有明显的胶原纤维沉积.照射组小鼠肺组织中FN1和α-SMA纤维化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24 Gy照射组小鼠FN1基因的转录水平(2-△△Ct:2.1±0.6)明显高于对照组(2-△△Ct:0.6±0.1),20 Gy照射组小鼠a-SMA基因的转录水平(2-△△Ct:2.1±0.7)明显高于对照组(2-△△Ct:1.1±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2.470、4.320,均P<0.05).对照组小鼠右肺组织的羟脯氨酸含量为(500.2±17.1)μg/mg,20、22、24 Gy照射组小鼠右肺组织的羟脯氨酸含量分别为(1 199.7±159.2)、(1 357.1±36.8)、(1 649.3±213.4)μg/mg.与对照组相比,不同剂量X射线照射组小鼠右肺组织的羟脯氨酸含量均明显增加,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170,P<0.001),并伴有TGF-β1信号通路的激活.以上结果表明小鼠RIPF模型构建成功.结论 采用小动物X射线辐照仪进行单次右肺照射(剂量20~24 Gy)120 d后小鼠出现明显肺纤维化,可成功构建小鼠RIPF模型.

    放射性肺纤维化C57BL小鼠动物模型小动物X射线辐照仪

    2024年本刊可直接使用缩写形式的常用词汇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编辑部
    630页

    123I及其标记化合物在核医学中的应用进展

    李亚敏章斌
    631-636页
    查看更多>>摘要:123I是用于甲状腺疾病诊断的放射性核素,其半衰期约13.2 h,可以用于对患者进行甲状腺摄碘率测定,在甲状腺组织和甲状腺癌转移显像中具有重要价值.123I及其标记化合物对患者造成的辐射较小,通常通过胶囊或静脉注射给药,常用于甲状腺功能图像的获取和功能性疾病的诊断.123I在医学影像领域中应用广泛,尤其是在神经系统和心脏系统相关疾病的诊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123I可以用于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诊断,也常用于心脏功能的评估,特别是冠心病或心肌缺血的诊断.笔者通过梳理近10年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对123I目前在临床上的应用及其价值进行综述,为促进123I在临床显像中的应用提供帮助.

    碘放射性同位素放射性核素显像甲状腺疾病心脏疾病神经系统疾病

    放射性核素示踪剂测定肾小球滤过率的研究进展

    王宇陆克义
    637-643页
    查看更多>>摘要:肾小球滤过率(GFR)通常用来评估肾功能.在临床实践中,准确测定GFR对于诊断和监测肾病进展至关重要.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作为一种非侵入性且高精度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GFR的测定.此外,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还能够提供肾脏的形态学信息,有助于评估双侧肾脏的功能差异.笔者概述了基于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的GFR测定方法,以满足临床需求.

    肾小球滤过率放射性核素显像肾功能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第七届编辑委员会成员名单

    643页

    核医学分子探针在肝纤维化诊断和分期中的研究进展

    黄文鹏彭雨硕宋乐乐康磊...
    644-650页
    查看更多>>摘要:肝纤维化是在慢性肝损伤后,肝脏进行的一种损伤修复反应.肝纤维化的无创性评估和分期对患有慢性肝病患者的病情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肝纤维化的精确定量分析在评估肝硬化程度、衡量创新疗法的有效性以及确定适当的治疗方法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对患者的预后具有深远影响.传统上通过侵入性肝活体组织检查对肝纤维化进行分期,但这种方法存在有创、易导致并发症以及由于病变分布不均而导致的取样误差等局限性.无创性影像检查技术具有灵敏度高、更全面、可定量等优点,目前已成为评估肝纤维化的有力工具,其中核医学分子影像技术可在分子水平上直接表征、量化探针与靶点结合后的代谢变化等信息,进而量化肝纤维化的病理生理过程.笔者对核医学分子探针在肝纤维化研究中的最新发展和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未来的临床诊断提供新思路和依据.

    肝纤维化分子显像放射性核素显像分子探针体层摄影术,发射型计算机,单光子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