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曾因明

月刊

1673-4378

gjmzyfs@163.com

0516-85708135

221002

江苏省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外科楼17楼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Journ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nesthesiology and Resuscitation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1980年创刊,中华医学会、徐州医学院主办。本刊前身是《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以提高为宗旨,竭诚为我国麻醉学科学术水平的提高和人才建设起到推动和导向作用。期刊内容涵盖临床麻醉、重症监测治疗、生命复苏、疼痛诊疗、药物依赖与戒断等领域。本刊以综述为特色,以创新性研究成果为核心,以临床前瞻性研究、应用基础和基础研究为重点。设置有论著、综述、述评、病例析评、学科建设等栏目。目前已被列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已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美国化学文摘全文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硫氧还蛋白相互作用蛋白调控氧化应激在布比卡因引起脊髓神经毒性中的机制研究

    陈园园赵漾罗云鹏赖坚...
    449-4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硫氧还蛋白相互作用蛋白(TXNIP)在布比卡因介导氧化应激引起脊髓神经毒性中的机制.方法 无特定病原体(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48只,体重110~130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12只):对照组(C组)、布比卡因组(B组)、布比卡因+腺相关病毒(AAV)-TXNIP短发夹RNA(shRNA)(BT组)、布比卡因+shRNA组(BS组).C组、B组、BT组、BS组大鼠均行L5-L6节段鞘内置管.C组和B组均鞘内注射5μl生理盐水;BT组和BS组分别鞘内注射5 μl AAV-TXNIP shR-NA(病毒滴度为1.01×1012 VG/ml)和5μl无义对照序列shRNA.随后拔除鞘管,待所有大鼠饲养至250~300 g时,再次行L5-L6节段鞘内置管,B组、BT组、BS组鞘内注射3次5%布比卡因0.12µl/g,每次间隔90 min,C组在相应时间内鞘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各组于相应处理后采用大鼠甩尾潜伏期(TFL)换算而来的最大抗伤害效应百分比(%MPE)、巴索-比蒂-布雷斯纳汉(BBB)评分法于鞘内注射布比卡因或等量生理盐水后当天(T0)、鞘内注射后第1天(T1)、鞘内注射后第2天(T2)、鞘内注射后第3天(T3)测定大鼠的尾部感觉和下肢运动功能;苏木精-伊红染色(H-E染色)观察脊髓组织损伤情况,尼氏染色观察存活神经元;生化检测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GSH)含量,免疫荧光多重染色法检测活性氧(ROS)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TXNIP信使RNA(mRNA)水平,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脊髓神经组织中TXNIP、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的蛋白水平.结果 与C组比较:B组、BT组、BS组T0、T1、T2、T3时%MPE均较高,BBB评分均较低(均P<0.05);B组和BS组脊髓组织少突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增多,神经元细胞水肿或萎缩,存活神经元较少(均P<0.05);B组、BT组、BS组的MDA含量较高(均P<0.05),SOD、GSH、CAT含量较低(均P<0.05);B组和BS组ROS水平较高(均P<0.05),TXNIP mRNA水平较高(均P<0.05);BT组TXNIP mRNA水平较低(P<0.05);B组和BS组TXNIP蛋白水平较高(均P<0.05),GPX4蛋白水平较低(P<0.05).与B组比较,BT组T1、T2、T3时%MPE较低,BBB评分较高(均P<0.05),灰质及白质水肿空泡减少,受损的神经元减少,存活神经元较多(P<0.05),MDA含量较低(P<0.05),SOD、GSH、CAT含量较高(均P<0.05),ROS水平较低(P<0.05),TXNIP mRNA水平、TXNIP蛋白水平较低(均P<0.05),GPX4蛋白水平较高(P<0.05).结论 布比卡因通过激活TXNIP介导氧化应激产生脊髓神经毒性,敲低TXNIP可通过抑制氧化应激缓解布比卡因导致的脊髓神经毒性.

    神经毒性氧化应激硫氧还蛋白相互作用蛋白布比卡因大鼠

    关键词的选取

    456页

    七氟醚致幼鼠认知功能障碍与Tau/TTLL6/Spastin信号通路的相关机制

    杨月赵悦元元于洋...
    457-4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多次暴露于吸入性麻醉药七氟醚后,七氟醚是否通过Tau/类微管蛋白酪氨酸样连接酶6(TTLL6)/微管切割蛋白(Spastin)信号通路引起幼鼠神经元树突棘重塑.方法 选取幼年[出生6d(P6)]及成年[出生60d(P60)]小鼠44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小鼠分为4组(每组11只):幼年对照组(P6con组)、幼年麻醉组(P6sevo组)、成年对照组(P60con组)、成年麻醉组(P60sevo组).P6sevo组和P60sevo组给予3%七氟醚+60%氧气3d,每天2h;P6con组和P60con组给予60%氧气3 d,每天2 h.造模结束后当天取小鼠海马组织采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突触后致密蛋白95(PSD95)、Tau、TTLL6、Spastin水平,免疫荧光检测Tau、TTLL6、Spastin表达及Tau、TTLL6共定位情况.结果 与P6con组比较,P6sevo组海马PSD95水平较低(P<0.05),Spastin水平较高(P<0.05),Tau、TTLL6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60con组与P60sevo组海马组织PSD95、Tau、TTLL6、Spastin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P6con组和P6sevo组小鼠海马组织Tau和TTLL6存在共定位,P60con组和P60sevo组小鼠海马组织Tau和TTLL6共定位不明显;与P6con组比较,多次七氟醚处理可使P6sevo组海马中Tau、TTLL6及Spastin阳性细胞明显增加(均P<0.05),而在成年小鼠中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 七氟醚通过Tau/TTLL6/Spastin信号通路引起幼鼠神经元树突棘重塑.

    七氟醚认知障碍树突棘Tau蛋白类微管蛋白酪氨酸样连接酶-6微管切割蛋白小鼠

    丙泊酚作用下反应性消失与意识消失之间听觉事件相关电位的差异

    王昕馨杨宛凝梁艺菅敏钰...
    462-4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听觉事件相关电位(AERP)探讨反应性消失(LOR)与意识消失(LOC)状态下意识活动相关的神经响应差异.方法 采用基于Oddball范式的听觉实验探索健康受试者在丙泊酚镇静的LOR与LOC状态下包括失匹配负波(MMN)和P300成分在内的AERP平均波幅的差异.结果 25例健康受试者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新异刺激(Nov)诱发的MMN(MMN-Nov)平均波幅在LOR和LOC状态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2±5.0)μV比(-0.6±6.4)μV,P<0.05],但偏差刺激(Dev)诱发的P300(P300-Dev)以及Nov诱发的P300(P300-Nov)平均波幅在LOR与LOC状态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300-Dev:(1.5±3.0)µV比(1.9±4.3)μV,P>0.05;P300-Nov:(2.3±4.6)μV 比(2.1±5.3)μV,P>0.05].结论 MMN-Nov平均波幅在丙泊酚诱导的LOR与LOC状态下存在差异,或为区分麻醉药物作用下LOR与LOC的潜在电生理学指标.

    丙泊酚反应性消失意识消失听觉事件相关电位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麻醉管理与患者安全现状调查

    梁发张康大王鑫焱吴侑煊...
    468-4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调查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行血管内治疗(EVT)围手术期麻醉管理和患者安全现状.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星小程序电子问卷,自2023年10月23日至2023年11月23日,通过多个学会和协会渠道进行调查,问卷覆盖中国大陆地区31个省、市以及自治区内的部分二级及以上具有国家EVT资格认证的医疗机构,参与问卷调查者需扫描二维码进入问卷星小程序进行答题,每个微信账户限定提交一份问卷.问卷核心指标包括:①医疗机构概况,机构所在地区、医院认证等级,年度内完成的AIS患者EVT案例数/年有效问卷数及占比;②麻醉医师在AIS患者EVT期间的参与程度,涉及患者交接流程(急诊室-急诊介入治疗室交接)、治疗团队结构(治疗团队麻醉医师组成)、EVT术前麻醉评估、EVT期间麻醉医师与介入医师的沟通和术后患者转运;③EVT期间麻醉管理的相关信息指标及关注度,涉及循环、呼吸、血糖的维持,相应的药物干预策略、麻醉模式的选择与管理以及围手术期关键信息关注度;④麻醉管理的质量控制.应用以下方法判断问卷的有效性:填写时间超过5 min;同一单位填写多份问卷时,采用大数定律原则处理;在数据分析时,若某选项的反馈数量<1%的有效问卷数,将排除含有该选项的问卷样本.结果 748所具有国家EVT资格认证的医院共回收有效问卷(下简称"问卷")1 096份,其中二级医疗机构146份(约13.3%),三级医疗机构950份(约86.7%).医院年度内完成51~100例的问卷占比约为22.1%,为最高;而年度内完成401~500例的问卷占比约为2.2%,为最低.由急诊室转至急诊介入治疗室过程中,1012份问卷(约92.3%)显示麻醉医师参与交接过程;984份问卷(约89.8%)显示治疗团队的成员构成中至少有1名麻醉医师;377份问卷(约34.4%)显示EVT术前未进行麻醉评估;72份问卷(约6.6%)显示,在EVT期间,麻醉医师与神经介入医师间几乎无任何信息交流;101份问卷(约9.2%)显示,麻醉医师几乎不参与术后患者转运.在治疗过程中,约67.1%受访者将术中收缩压管理目标值设置为140~180 mmHg(1 mmHg=0.133 kPa),约87.2%的受访者将AIS患者EVT术中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维持在30~40 mmHg,吸入氧浓度维持在>40%的占比约为84.6%,仅约10.5%的受访者不注重围手术期的血糖管理;约56.0%患者术后带气管导管返回重症监护治疗病房;术后随访患者占比约45.4%;本次问卷中,689份问卷显示倾向选择固定程序型麻醉,407份选择情境适应型麻醉;在麻醉类型与管理倾向性方面,约82.9%的受访者更加注重AIS患者EVT期间的麻醉管理;受访者关注度最高的围手术期关键信息分别为患者的循环系统消息、意识状态及呼吸系统消息(前3位).约87.5%的问卷(959份)显示,在EVT麻醉管理过程中将参考国内外指南;高达约77%的问卷(844份)显示在围手术期遇到过严重不良事件,包括心搏骤停、导丝穿透血管及过敏性休克等.仅有约40.7%的问卷(446份)显示麻醉科进行了 AIS患者EVT神经介入麻醉质量控制报告.结论 麻醉医师是AIS患者行EVT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治疗团队更加注重围手术期麻醉管理和相关危险因素控制,麻醉科在麻醉质量控制方面的工作有待改进.

    脑卒中血管内治疗麻醉质量控制问卷调查研究

    急性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去分支杂交手术后CRRT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建立

    蒯玲玉杨宇帆单希胜赵单...
    478-4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急性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ATAAD)患者急诊行主动脉弓部去分支杂交手术后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方法 对354例ATAAD急诊行主动脉弓部去分支杂交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后是否行CRRT分为CRRT组(40例)与非CRRT组(314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既往病史、术前实验室检查、术前是否有心包积液、夹层是否累及肾动脉、术中资料、术中血制品输注情况、术后7d血肌酐水平.对术前和术中相关变量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探究ATAAD患者术后CRRT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用Bootstrap法行内部验证,通过C指数(C-index)、Calibration校准曲线及决策曲线分析(DCA)分别评估模型的区分度、一致性及临床实用性,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354例ATAAD患者有40例(11.3%)术后行CRRT.与CRRT组比较,非CRRT组患者肾病史、术前合并心包积液、夹层累及肾动脉比例较低(均P<0.05),高敏肌钙蛋白T、N端B型钠尿肽前体、肌酸激酶同工酶、肌红蛋白、血肌酐、血尿素氮水平较低(均P<0.05),血小板计数较高(P<0.05),凝血酶原时间、D-二聚体较低(均P<0.05),术中体外循环前和手术结束时乳酸水平较低(均P<0.05),手术时间较短(P<0.05),术中血小板输注>1个治疗量比例较低(P<0.05);两组患者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肌红蛋白[比值比(OR)1.001,95%置信区间(CI)1.001~1.002]、术前血肌酐[OR 1.016,95%CI 1.010~1.023]、术前心包积液[OR 5.658,95%CI 2.322~13.787]、手术结束时乳酸[OR 1.241,95%CI 1.075~1.371]、术中输注血小板>1个治疗量[OR 9.876,95%CI 1.811~53.863]是ATAAD患者行主动脉弓部去分支杂交手术后CRR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建立的预测模型C-index为0.891(95%CI0.845~0.937),Calibration校正曲线中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相关性良好,平均绝对误差为0.027,ROC曲线的AUC为0.891(95%CI 0.845~0.937),该模型表现出良好的区分度和一致性,DCA显示阈值概率在4%~67%时该模型具有较好的临床实用性.结论 术前肌红蛋白水平、术前血肌酐水平、术前心包积液、手术结束时乳酸水平、术中输注血小板>1个治疗量是ATAAD患者急诊行主动脉弓部去分支杂交手术后CRRT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

    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弓部去分支杂交手术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危险因素预测模型列线图

    麻醉后监测治疗室内呼吸训练减少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肺不张

    徐艳慧高航田野马帅...
    486-4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在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内尽早进行呼吸训练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肺不张发生的影响.方法 以2022年11月至2023年4月共62例全麻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剔除后采用区组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呼吸训练组(R组,30例)和对照组(C组,30例).两组患者入PACU后均面罩吸氧,其中R组患者在意识清醒、可配合时由护士辅助将面罩贴合于面部进行呼吸训练,分别在麻醉机手动模式下限压阀设定为5、5、10 cmH,O(1 cmH,O=0.098 kPa)时,嘱R组患者深吸气和深呼气,每3次深呼吸为一组,每组间隔5 min,总训练共计3组;C组患者常规监测吸氧,不做干预.应用超声技术对肺部进行分区域(共12个区域)扫查并使用改良肺超声评分(LUS)在入手术室后(T1)、麻醉结束拔出气管导管后(T2)、出PACU时(T3)进行评分,每个区域的评分为0~3分,两侧总评分为0~36分.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肺不张发生例数,T1、T2、T3时刻的改良LUS,T3时刻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以及术后随访48 h内有无低氧血症、呼吸困难、肺炎的发生.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T2比较,T3时刻两组患者改良LUS、肺不张发生例数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2时刻R组与C组肺不张发生例数与改良LU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T3时刻R组肺不张发生例数与改良LUS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组患者在T3时刻SpO2较C组患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术后低氧血症、呼吸困难、肺炎.结论 PACU内早期呼吸训练可明显改善全麻术后改良LUS,减少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肺不张的发生.

    肺不张呼吸训练麻醉后监测治疗室

    参考文献类型、电子文献载体类型及其标志代码

    491页

    短暂停通气结合术侧肺阻塞技术术中胸膜切开前单肺通气低氧血症危险因素的临床观察

    张凌万磊李文静李佳仪...
    492-4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采用短暂停通气结合术侧肺阻塞技术进行单肺通气(OLV)管理时胸膜切开前低氧血症的发生情况及其独立危险因素.方法 107例行肺部分切除术的患者,根据从肺隔离OLV开始时至胸膜切开前是否发生低氧血症分为低氧血症组(YH组,24例)和无低氧血症组(NH组,83例),记录患者低氧血症发生率,观察发生低氧血症的患者解除术侧肺阻塞前及解除术侧肺阻塞1min后的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变化.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胸膜切开前低氧血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07例患者中,胸膜切开前低氧血症的发生率为22.4%.14例发生低氧血症的患者,解除术侧肺阻塞前的PaO2低于解除术侧肺阻塞1 min后(P<0.05),但PaCO2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OLV-胸膜切开时间(OLV-TE)延长[比值比(OR)=1.141,95%置信区间(CI)1.043~1.249]和OLV时高气道峰压(Ppeak)(OR=1.235,95%CI 1.035~1.473)是胸膜切开前低氧血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采用短暂停通气结合术侧肺阻塞技术进行OLV管理时,胸膜切开前低氧血症的发生率为22.4%,且OLV-TE延长和OLV时高Ppeak是胸膜切开前低氧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解除非通气侧肺阻塞是纠正胸膜切开前低氧血症的有效方法.

    电视胸腔镜手术肺隔离技术单肺通气低氧血症

    短横线的用法

    49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