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田增民

月刊

1673-4165

foreignmed@vip.163.com

025-84121542

211135

江苏省南京市锦绣花园8-204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Journ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核心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入编期刊,以从事脑血管病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诊治工作的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神经影像、神经介入、神经康复、神经急诊科医生为读者对象,报道脑血管病及相关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临床诊疗经验。设有标准与指南、综述、论著、病例报道、学术争鸣、会议动态和医学简讯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心脏生物标志物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卒中严重程度以及短期转归的相关性

    何昶赵洁张萌徐卿...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心脏生物标志物与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严重程度和短期转归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纳入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18年6月至2024年2月收治的病因学分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小血管闭塞(small vessel occlusion,SVO)或(cardioembolism,CE)的AIS患者.根据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分为轻度卒中组(≤8分)和中重度卒中组(>8分),根据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分为转归良好组(≤2分)和转归不良组(>2分).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心脏生物标志物与短期转归的独立相关性.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心脏生物标志物对AIS以及不同卒中病因学分型患者转归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 共纳入2 151例AIS患者,男性1 256例(58.4%),年龄(67.40±11.34)岁.LAA型 1 079例(50.2%),SVO型679例(31.6%),CE型393例(18.3%);轻度卒中1 223例(56.86%),中重度卒中928例(43.14%);1 357例(63.09%)短期转归良好,794例(36.91%)短期转归不良.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 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NT-proBNP/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同工酶MB(CK-MB)比值以及CK-MB/CK 比值是短期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CK-MB/CK比值对AIS患者短期转归不良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0.859,95%置信区间0.839~0.879),各心脏生物标志物对CE型和LAA型AIS患者短期转归预测价值较高,但对SVO型AIS患者短期转归的预测价值较低.结论 心脏生物标志物与AIS严重程度及转归不良相关.NT-proBNP/CK-MB和CK-MB/CK比值对AIS,特别是CE型患者短期转归不良的预测价值较高.

    缺血性卒中利钠肽,脑肌酸激酶,MB型疾病严重程度指数治疗结果生物标志物试验预期值

    急性灌注成像显示皮质脊髓束完好与卒中血栓切除术后转归良好相关

    李宏建
    8页

    血清尿酸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年时转归的相关性

    王伟薛娟娟刘沛霖夏晓爽...
    9-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尿酸(serum uric acid,SUA)与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发病后1年时转归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纳入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AIS患者.根据发病后1年时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将患者分为转归良好组(0~2分)和转归不良组(>2分),根据发病后1年时生存情况将患者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比较患者临床基线资料和实验室检查,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SUA与AIS患者转归不良和死亡的独立相关性.结果 共纳入651例患者,男性430例(66.1%),年龄(67.5±11.7)岁.转归良好组414例(63.6%),转归不良组237例(36.4%);生存组568例(87.3%),死亡组43例(16.7%).单变量分析显示,转归不良组年龄、心房颤动、既往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和入院前mRS评分与转归良好组存在差异,转归不良组高半胱氨酸、SUA、白细胞计数和肌酐高于转归良好组,而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低于转归良好组(P均<0.05);生存组年龄、缺血性心脏病、心房颤动、既往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基线NIHSS评分、入院前mRS评分和卒中病因学分型与死亡组存在差异,生存组血红蛋白和甘油三酯高于死亡组,而白细胞计数和肌酐低于死亡组(P均<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UA是AIS患者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1.004,95%置信区间1.001~1.006;P<0.01),但与死亡转归无独立相关性.结论 较高的SUA是AIS患者发病后1年时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缺血性卒中尿酸治疗结果危险因素

    步数活动监测行为干预可改善卒中后体力活动

    李宏建
    14页

    脑白质高信号与近期皮质下小梗死患者远期卒中复发的相关性

    木晓慧王菲刘婷婷曹树刚...
    15-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脑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ies,WMHs)与近期皮质下小梗死(recent small subcortical infarcts,RSSIs)患者远期卒中复发的相关性.方法 连续性收集2019年 1月至2022年8月期间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合肥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且符合RSSIs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的患者.收集人口统计学特征、基线临床资料和MRI特征.以卒中复发为终点事件,记录复发时间,使用Cox回归分析影响RSSIs患者卒中复发的相关因素.结果 共纳入202例患者,男性138例(68.3%),年龄(67.9±10.5)岁;轻度 WMHs 77 例(38.1%),中度 WMHs 64 例(31.7%),重度 WMHs 61 例(30.2%).不同WMHs严重程度组年龄、既往卒中史、高血压、高脂血症、总胆固醇、梗死灶层厚和梗死灶分布部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中位随访时间40.5个月(四分位数间距:27.7~49.0个月),共55例(27.2%)患者出现卒中复发(缺血性卒中54例,枕叶出血1例).轻度、中度和重度WMHs组卒中复发率分别为18.2%、31.3%和34.4%.Cox回归分析显示,WMHs是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与轻度组比较,重度组风险比2.225,95%置信区间1.116~4.436;P=0.023).结论 RSSIs患者远期卒中复发风险与WMHs严重程度相关.

    脑小血管疾病脑梗死白质卒中复发磁共振成像危险因素

    单发性皮质下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预测因素

    晏美娟邵礼晖
    2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单发性皮质下梗死(single subcortical infarction,SSI)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的预测因素.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发病12 h内入住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市立医院神经内科的SSI患者.收集并比较END组和非END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EN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1 060例SSI患者,其中268例(25.28%)发生END.END组与非END组弥散加权成像显示的梗死灶累及内囊、SSI分类、梗死灶最大直径及分类和梗死灶层数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梗死灶累及内囊[优势比(odds ratio,OR)1.52,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271.96;P=0.015]、梗死灶最大直径(OR 1.33,95%CI 1.121.42;P=0.023)、近端SSI(OR 1.49,95%CI 1.281.92;P=0.018)以及梗死灶层数(与 1 层相比,3 层:OR 15.01,95%CI 4.1212.45,P=0.013;≥4 层,OR 15.42,95%CI5.6718.43,P=0.004)是EN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弥散加权成像显示的梗死灶累及内囊、梗死灶直径较大、近端SSI以及梗死灶≥3层可能是SSI患者发生END的预测因素.

    卒中脑梗死疾病恶化磁共振成像危险因素

    卒中预警综合征患者的静脉溶栓:与抗血小板治疗的比较

    朱可李艳艳李建瑞樊新红...
    27-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静脉溶栓与抗血小板治疗在卒中预警综合征(stroke warning syndrome,SWS)患者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以及SWS患者转归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8年6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兵器工业五二一医院收治的SWS患者.部分患者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然后进行口服抗血小板治疗;部分患者仅接受抗血小板治疗.主要观察指标为发病后90 d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定义为转归良好.结果 共纳入35例SWS患者,男性26例(74.3%),年龄(58.29± 11.06)岁.19例(54.3%)接受静脉溶栓,27例(77.1%)90d时转归良好.静脉溶栓组与仅抗血小板治疗组人口统计学、基线资料以及转归良好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静脉溶栓组有l例出现新发卒中,1例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转归良好组与转归不良组ABCD2评分、收缩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发作时最高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以及症状持续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静脉溶栓与仅抗血小板药治疗SWS的效果相近.ABCD2评分、收缩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发作时最高NIHSS评分以及症状持续时间可能是SWS患者转归的影响因素.

    脑缺血发作,短暂性脑梗死血栓溶解疗法抗血小板聚集药磁共振成像治疗结果

    急性小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后诱导高血压的时间窗

    李宏建
    32页

    醒后卒中患者的夜间褪黑素分泌水平及昼夜节律特征

    陈胜男孙倩丁悦韩菲...
    33-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醒后卒中(wake-up stroke,WUS)患者夜间褪黑素分泌水平和昼夜节律特征.方法 纳入2019年10月至2022年8月期间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分为WUS组和非WUS组.在入院后 1周内采集唾液样本(采集时间点为同一天的19:00、20:00、21:00、22:00和23:00)并测定褪黑素浓度,绘制褪黑素分泌曲线图并计算暗光条件下褪黑素浓度开始升高的时间(dim light melatonin onset,DLMO)来评估昼夜节律.比较WUS组和非WUS组间内源性昼夜节律的差异.通过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WUS的相关因素.结果 共纳入116例AIS患者,男性79例(68.1%),年龄(59.9±10.3)岁;35例(30.2%)为WUS.单变量分析显示,WUS组梗死部位与非WU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WUS组夜间21:00(P=0.004)和平均(P=0.038)褪黑素水平显著低于非WUS组,且DLMO较非WUS组出现显著延迟(21:28:08对20:57:57;P=0.01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LMO延迟与WUS显著独立相关(优势比1.792,95%置信区间1.123~2.858;P=0.014).结论 WUS患者可能存在内源性昼夜节律延迟,并且昼夜节律延迟为WUS的独立危险因素.

    卒中缺血性卒中昼夜节律褪黑素睡眠时间因素

    血液ω-3多不饱和脂肪酸水平与卒中风险

    李宏建
    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