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

曹洪欣

月刊

1673-4246

guowaiyixue@yahoo.com.cn

010-64014411-3225

100700

北京市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Journ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华医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主办。本刊以反映国内外中医药学研究的最新进展,促进国内外中医药学的学术交流为己任,以中医药科研、临床、生产、管理工作者为主要对象,介绍中医药学领域有关的新进展、新技术和新方法。开设了专题论坛、特别报道、临床研究、实验研究、临床调研、思路与方法、研究动态、信息研究、临床报道、临证心得、综述等栏目。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病证结合诊疗指南》解读

    赵子琪马运涛庞湃吴深涛...
    409-41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现代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改变,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已成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和死亡因素.为进一步推广和发挥中医药特色及优势,指南编写团队采用病证结合模式,在重视疾病诊断及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对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诊疗进行规范.2021年8月,《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病证结合诊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在《世界中医药》杂志发表.该《指南》基于病证结合的模式,突出"病证结合、精准诊疗;更新诊断、分而论治;食养功法、突出特色;基于循证、不唯循证"的特色,以循证医学证据和专家共识经验为基础,对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病证结合诊断、治疗、康复形成推荐方案.文章对该《指南》内容及特色进行逐一解读,以期更好地为临床医师提供简明实用的指导,推广《指南》的临床应用.

    糖尿病高脂血症病证结合中医药诊疗指南解读

    从玄府理论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毒瘀阻滞证

    郝晶吕佳欣常延博彭紫涵...
    415-419页
    查看更多>>摘要: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属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临床上较难治愈.玄府理论由刘完素提出,在中医临证中独具特色,目前较少被应用于血液病.玄府理论在MDS的应用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玄府闭塞所引起的气血津液出入失常,造成毒瘀阻滞,是毒瘀阻滞证的病机所在.通过宣透骨玄府、外治宣通玄府、疏肝调理玄府,神机运转,玄府开阖恢复正常,毒瘀则有出路可行.本文从玄府理论分析MDS的毒瘀阻滞证,旨在为其临床治疗提供可行的理论依据.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髓毒劳玄府理论毒瘀阻滞证骨玄府

    澳大利亚中医药发展现状与启示

    胡瑞熙张立平
    420-425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调查澳大利亚的医疗概况、中医药政策、中医从业人员现状、中医药教育与学术团体情况,分析澳大利亚卫生部、统计局与卫生从业者管理局发布的中医药服务数据,梳理中医药在澳大利亚的发展现状并得出启示.澳大利亚已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中医药管理机制,中医从业人员总体发展情况良好,中医药教育机构与学术团体的活动有序推动中医药在澳大利亚的本土化发展.为深入推进中医药海外发展,需逐步形成中医国际教育标准化体系并在世界各国推广;探索建设中外友好中医医院,提升中医药影响力;紧跟时代,面向网络原驻民"Z世代"做好国际传播工作.

    中医学澳大利亚中医药国际化国际传播发展现状

    扶正抗癌方联合程序性死亡蛋白1抑制剂治疗Ⅲ/Ⅳ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的真实世界研究

    钟越彤杨恬恬龙顺钦吴万垠...
    426-4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真实世界扶正抗癌方联合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抑制剂对Ⅲ/Ⅳ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临床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年8月-2021年3月广东省中医院肿瘤科住院期间初次使用PD-1抑制剂治疗的晚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若纳入患者未出现死亡,则前瞻性随访患者生存状态至2022年9月,记录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时间(OS)、不良反应,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评估中位PFS及中位OS,采用Cox比例回归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66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ORR为33.3%(22/66),DCR为86.4%(57/66),中位PFS为9.90个月,中位OS为31.83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中位PFS与TNM分期、肝转移、PD-L1表达水平、肺免疫预后指数(LIPI)、中医证型有关(P值分别为0.004、0.033、0.040、0.004、0.001).多因素 Cox 回归分析显示,TNM 分期[HR(95%CI)为4.179(1.781,9.804)]、PD-L1 表达水平为 1%~49%时[HR(95%CI)为0.346(0.127,0.940)]及 ≥50%时[HR(95%CI)为0.074(0.019,0.288)]、LIPI[HR(95%CI)为 14.515(2.939,71.681)]、中医证型中阳气亏虚证[HR(95%CI)为5.954(2.093,16.940)]为PFS独立影响因素.总体及3级以上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8.2%(45/66)和9.1%(6/66).结论 扶正抗癌方联合PD-1抑制剂对Ⅲ/Ⅳ期NSCLC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可控.TNM分期、肝转移、PD-L1表达水平、LIPI、中医证型可用于中药联合免疫治疗Ⅲ/Ⅳ期NSCLC的早期预测.

    癌,非小细胞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扶正抗癌方中医药疗法

    进展期大肠腺瘤性息肉中医证候特征及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

    陈淑妮何海滨李峰洪丹...
    434-4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进展期大肠腺瘤性息肉(Aps)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横断面研究.选择2020年12月-2022年12月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龙岗)400例行大肠息肉切除术且病理诊断为Aps的住院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进展期腺瘤107例、普通腺瘤293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姓名、性别、年龄、BMI)、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病史、糖尿病病史、13C尿素呼气试验结果,分析进展期腺瘤发病的危险因素及其证候特征.结果 ①进展期腺瘤男性患者分布[70.09%(75/107)比 57.34%(168/293),P=0.021]、年龄[(52.25±9.81)岁比(48.41±10.23)岁,P=0.001]、BMI[(24.37± 3.19)kg/m2比(23.38±3.25)kg/m2,P=0.007]高于普通腺瘤;②进展期腺瘤和普通腺瘤患者常见证型均为肠道湿热证,其中进展期腺瘤肠道湿热证患者分布高于普通腺瘤[43.0%(46/107)比32.1%(94/293);x2=4.10,P=0.043];③进展期腺瘤饮酒史患者分布高于普通腺瘤[61.7%(66/107)比39.3%(115/293);x2=15.92,P<0.001];④进展期腺瘤糖尿病病史患者分布高于普通腺瘤[29.9%(32/107)比14.7%(43/293);x2=19.94,P<0.001];⑤进展期腺瘤患者Hp感染率大于普通腺瘤[66.4%(71/107)比44.7%(131/293);x2=14.69,P<0.001];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BMI、男性、肠道湿热证、饮酒史、糖尿病病史及Hp感染是进展期腺瘤发病的危险因素(P<0.05或P<0.01).结论 肠道湿热证是进展期腺瘤患者的关键证候,且男性、年龄、BMI、饮酒史、糖尿病病史及Hp感染为其发病的危险因素.

    腺瘤性结肠息肉病进展期腺瘤普通腺瘤中医证型危险因素

    中医四诊仪客观观测464例慢性肾脏病3~5期非替代治疗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

    张良何立群郑淇丹陈刚...
    439-4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中医四诊仪客观观测慢性肾脏病(CKD)3~5期非替代治疗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方法 运用中医四诊仪收集CKD 3~5期非替代治疗患者的四诊信息,进行证候判定,同时分析中医证候与患者基本病情特点的相关性.结果 464例CKD3~5期非替代治疗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以虚证为本,兼有标实之证.本虚证中以脾气虚证最为多见,占24.6%(114/464),后依次为肾阳虚证、心气虚证、肾阴虚证、心血虚证、脾阳虚证、肺阴虚证;标实证按构成比由大到小依次为瘀血、湿热、水气、湿浊、浊毒.不同CKD分期患者性别、年龄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随年龄增长,虚证比例逐渐增高.不同CKD分期与中医本虚证分布存在差异(x2=57.48,P<0.001),与本虚标实证分布无差异(x2=2.59,P=0.957).结论 经中医四诊仪测定,CKD3~5期非替代治疗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以虚证为本,兼有标实之证.CKD3期中医证型以脾气虚证、肾气虚证为主,CKD4期以脾气虚证、肾阳虚证为主,CKD5期以心气虚证、肾阳虚证为主.

    肾功能不全,慢性中医四诊仪中医证型

    柔肝健脾法联合美沙拉嗪灌肠液治疗远端型溃疡性结肠炎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研究

    黄华马俊杰华秋雯金超...
    444-4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柔肝健脾法联合美沙拉嗪灌肠液治疗远端型溃疡性结肠炎(DUC)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平行随机对照研究.选择2021年11月-2022年5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常熟医院115例DUC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8例和研究组57例.对照组给予美沙拉嗪灌肠液灌肠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柔肝健脾方.2组均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改良Mayo量表评估疾病严重程度,依据其治疗前后的评分变化评估临床疗效与内镜疗效;从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肛门灼热4个方面进行中医证候评分;采用IBD生活质量量表(IBDQ)评价患者生活质量;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IL-10水平.观察记录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1.23%(52/57)、对照组为79.31%(46/58),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47,P=0.143).研究组临床疗效中临床应答[40.35%(23/57)比 51.72%(30/58)]及临床缓解[59.65%(34/57)比 43.11%(25/58)]患者总占比[100.00%(57/57)比 94.83%(55/58)]高于对照组(Z=1.97,P=0.049);内镜疗效中内镜应答[52.63%(30/57)比56.90%(33/58)]及黏膜愈合[33.33%(19/57)比 17.24%(10/58)]患者总占比[85.96%(49/57)比 74.14%(43/58)]高于对照组(Z=2.23,P=0.026).治疗后,研究组 IBDQ 评分[(194.3±15.1)分比(172.6± 18.4)分,t=6.90]高于对照组(P<0.01);中医证候积分中黏液脓血便[(1.7±0.8)分比(2.0±0.6)分,t=2.03]、里急后重[(1.5±0.6)分比(1.8±0.6)分,t=2.32]、肛门灼热[(1.3±0.6)分比(1.6±0.7)分,t=2.38]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血清IL-10水平[(53.3±8.0)ng/L比(49.0±6.7)ng/L,t=3.10]高于对照组(P<0.01),TNF-α水平[(28.3±7.9)ng/L 比(36.8±8.1)ng/L,t=3.58]低于对照组(P<0.01).2组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柔肝健脾法联合美沙拉秦灌肠液可有效改善DUC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且安全性好.

    结肠炎,溃疡性柔肝健脾方灌肠疗法肝郁脾虚证

    2024年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按英文缩写的首字母顺序排列)

    450页

    加减旋覆花汤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疼痛行为及p38MAPK信号通路介导的脊髓神经炎症的影响

    侯媛媛冯亚伦王豆薛文英...
    451-4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加减旋覆花汤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疼痛行为及磷酸化p38有丝分裂原激活蛋白激酶(p38MAPK)信号通路介导的脊髓神经炎症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108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普瑞巴林组及汤药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8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采用结扎坐骨神经法建立坐骨损伤(CCI)模型.汤药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灌胃2.5、5.0、10.0 g/kg的加减旋覆花汤浓缩液,普瑞巴林组灌胃15 mg/kg的普瑞巴林,假手术组与模型组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1次/d,连续15 d.分别于给药前及给药第3、7、11、15 d进行疼痛行为学检测;采用ELISA法检测脊髓中IL-1β、TNF-α、IL-10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TLR4、NF-κB p65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磷酸化p38MAPK(p-p38MAPK)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汤药高剂量组自发性疼痛评分降低(P<0.05),热辐射缩足潜伏期(TWL)延长(P<0.05),机械缩足反射阈(MWT)升高;汤药低、中、高剂量组脊髓组织IL-1β、TNF-α水平降低(P<0.05),IL-10水平升高(P<0.05);脊髓组织TLR4、NF-κBp65平均灰度值降低(P<0.05),p-p38MAPK蛋白表达降低(P<0.05).结论 加减旋覆花汤可有效改善CCI大鼠神经源性疼痛,其机制可能与抑制p38M APK-TLR4信号通路激活介导的脊髓神经炎症有关.

    疼痛神经炎症性疾病加减旋覆花汤疼痛行为学p38有丝分裂原激活蛋白激酶大鼠

    通督启神电针法对慢性不可预知的应激抑郁大鼠下丘脑PKC/NADPH氧化应激途径的影响

    郭卓赵静郭倩徐舒亭...
    458-4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通督启神电针法的抗抑郁作用,探讨其调控抑郁模型大鼠蛋白激酶C(PKC)/还原型辅酶Ⅱ(NADPH)氧化应激途径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32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通督启神电针组和艾司西酞普兰组.模型组、通督启神电针组及艾司西酞普兰组采用慢性不可预知的应激建立抑郁模型.开始造模后,通督启神电针组每日施以电针治疗,15 min/次;艾司西酞普兰组灌胃艾司西酞普兰30 mg/kg.实验开始前1天和实验第28天称重,观察体重增长情况,并进行糖水偏好实验及旷场实验.采用Western blot免染总蛋白归一法检测大鼠下丘脑组织蛋白激酶Cα(PKCα)、NADPH氧化酶活化蛋白p47(p47phox)、Ras相关C3肉毒菌素物底物1(RAC1)蛋白表达,应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NADPH氧化酶2(NOX2)阳性面积比率;使用DCFH-DA荧光探针技术检测活性氧(ROS)含量.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通督启神电针组和艾司西酞普兰组大鼠体重增长量升高(P<0.01),糖水偏好指数升高(P<0.01),旷场实验总移动距离和中心区停留时间延长(P<0.01 或P<0.05);下丘脑区 PKCα、p47phox、RAC1 蛋白表达降低(P<0.05 或P<0.01),NOX2蛋白阳性面积比率降低(P<0.05),ROS水平降低(P<0.01).结论 通督启神电针法可改善抑郁大鼠行为方式,减少PKC/NADPH途径的氧化应激反应,减少ROS生成,从而减轻氧化应激损伤,缓解抑郁症状.

    抑郁症通督启神电针法下丘脑NADPH氧化酶活性氧总蛋白归一法大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