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

曹洪欣

月刊

1673-4246

guowaiyixue@yahoo.com.cn

010-64014411-3225

100700

北京市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Journ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华医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主办。本刊以反映国内外中医药学研究的最新进展,促进国内外中医药学的学术交流为己任,以中医药科研、临床、生产、管理工作者为主要对象,介绍中医药学领域有关的新进展、新技术和新方法。开设了专题论坛、特别报道、临床研究、实验研究、临床调研、思路与方法、研究动态、信息研究、临床报道、临证心得、综述等栏目。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儿童上气道咳嗽综合征中医诊疗指南》计划书

    张龄匀王锡友刘大新何强...
    961-9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进一步规范我国儿童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ACS)的中医临床诊疗方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联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以循证医学证据为基础,发起制订《儿童上气道咳嗽综合征中医诊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以期为儿童UACS的中医诊疗工作提供支持.本《指南》将参照指南制订手册及清单,注册《指南》,撰写计划书,并参照指南制订相关流程及撰写规范,制订和发布正式文件.本计划书主要介绍了《指南》的范围,制订的目的与意义,《指南》工作组构成,利益冲突的管理,临床问题的收集、遴选及确定,证据的检索、筛选和评级,以及推荐意见的形成与共识等内容.注册信息:本研究已在国际实践指南注册平台(IPGRP)完成注册,注册号PREPARE-2023CN087.

    儿童上气道咳嗽综合征中医药诊疗指南计划书

    2024年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按英文缩写的首字母顺序排列)

    966页

    基于"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探讨慢性肾脏病相关瘙痒症的辨治思路

    周思宇马晓彤龚保文
    967-9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探讨慢性肾脏病相关瘙痒症(CKD-aP)的病机及治疗.认为CKD-aP始于肾气亏虚,以湿浊、瘀血、寒、热、浊毒为标,最终导致肾不运水,发为"肾燥".提示治疗CKD-aP应以"辛以润之"为核心,根据疾病发展阶段及矛盾的主次,分别采用辛温(热)宣散、辛寒(凉)宣泄的治法,帮助恢复气血津液的正常输布运行,从而促进疾病恢复.

    肾病慢性病瘙痒症皮肤疾病肾苦燥肾不运水辛以润之

    癌因性疲乏与非癌因性疲乏患者中医症状特点及证型聚类分析的对比研究

    谷珊珊许云王菲叶龚璐天...
    972-9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癌因性疲乏(CRF)中医证候要素和证候类型分布规律.方法 对2021年1-12月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肿瘤科门诊及病房的肿瘤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通过描述性分析对比CRF与非CRF患者在中医证素、症状及舌脉上的分布差异,并对CRF的中医症状进行聚类分析,总结CRF常见中医证型.结果 共纳入306例肿瘤患者,229例(75%)为CRF,77例(25%)为非CRF.气虚、血虚、寒湿是CRF常见的虚性和实性证素,肝虚、阴虚、血瘀证素在非CRF中发生的频率高于CRF.CRF患者中频率大于50%的中医症状从高到低依次为乏力>气短>失眠或多梦>神疲>健忘>懒言>急躁易怒或抑郁喜叹息;出现频次最高的舌象、舌苔和脉象分别为舌淡、苔白腻或白滑、脉虚.77例非CRF患者频率大于30%的症状由高到低分别为急躁易怒或抑郁喜叹息>失眠或多梦>气短>口干咽燥>腰脊酸痛(外伤性除外)>肢体麻木>健忘.出现频次较高的舌象、舌苔和脉象分别为舌淡、舌红或少苔、无苔,脉细.通过聚类分析得出气血两虚证、心肝血虚证、肾阳虚证、气阴两虚证、脾虚气滞证、寒湿困脾证6种CRF常见证型.结论 CRF是不同类型肿瘤普遍存在的症状,总体以虚证为主,气虚、血虚为其常见证素,常见高频症状及舌脉为乏力、气短、神疲、健忘、舌淡、脉细,常见中医证型可初步总结为气血两虚证、心肝血虚证、肾阳虚证、气阴两虚证、脾虚气滞证、寒湿困脾证6种.

    肿瘤癌因性疲乏横断面调查中医证素中医症状聚类分析

    定咳汤加减治疗感染后咳嗽的回顾性真实世界研究

    王安安李燕兰马成勇孙靖...
    980-9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真实世界临床研究数据,评价定咳汤加减治疗感染后咳嗽(PIC)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队列研究.将2021年7月-2022年7月上海市静安区中医医院肺病科及中医内科245例PIC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以是否服用定咳汤加减分为对照组90例(未服用)和治疗组155例(服用).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法按1∶1比例匹配均衡治疗前易混杂因素,最终2组各有56例配对成功.对照组按临床实际情况予以对症处理,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定咳汤加减治疗.2组均治疗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症状评分、咳嗽严重程度评分,并采用莱切斯特咳嗽生命质量问卷(LCQ)评估患者的咳嗽及生活质量;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IL-6水平;记录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07%(51/56)、对照组为76.79%(43/5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4,P=0.040).治疗组治疗后日间咳嗽症状评分[(1.03±0.67)分比(1.20±0.66)分,t=7.40]、夜间咳嗽症状评分[(0.74±0.62)分比(1.26±0.54)分,t=6.27]低于对照组(P<0.001);LCQ 生理[(5.30±0.79)分比(4.78±1.09)分,t=-2.44]、心理[(5.33±0.92)分比(4.70±1.12)分,t=-2.39]、社会[(5.23±0.94)分比(4.60±0.81)分,t=-2.86]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清IL-6[(14.29±3.94)ng/L 比(19.99±5.17)ng/L,t=4.80]、TNF-α[(36.23±7.83)ng/L 比(42.44±7.63)ng/L,t=3.1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期间,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92%(5/56)、治疗组为5.36%(3/56),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4,P=0.716).结论 基于真实世界研究方法的定咳汤加减可明显改善PIC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临床疗效,其机制可能与减轻气道炎症反应有关.

    咳嗽感染后咳嗽定咳汤加减真实世界研究倾向性评分匹配临床疗效

    益气养阴解毒方治疗早期肺癌术后伴肺结节气阴两虚证的临床研究

    阮广欣沈丽萍毕向雁周蕾...
    986-9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益气养阴方治疗早期肺癌术后伴肺结节气阴两虚证的疗效.方法 随机对照试验研究.选择2020年3-9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肿瘤科76例早期肺癌术后伴肺结节气阴两虚证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8例.对照组予以西医常规对症治疗,治疗组自入组后第1天起服用益气养阴解毒方.2组均治疗6个月,随访2年.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证候评分,采用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活动状态(ECOGPS)评分评估患者的活动状态;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百分比,ELISA法检测TGF-β水平.记录患者体重,观察治疗后体重变化.观察记录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评价中医证候疗效及肺结节控制率.结果 观察期间,治疗组失访1例、对照组失访3例,最终治疗组37例、对照组35例完成本研究.治疗组治疗后气短[(0.27±0.07)分比(0.68±0.12)分,t=17.66]、自汗盗汗[(0.16±0.16)分比(0.79±0.16)分,t=16.55]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治疗后失眠[(0.15±0.08)分比(0.54±0.13)分,t=15.52]评分低于治疗组(P<0.01).治疗后,治疗组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81.08%(30/37)、对照组为54.29%(19/3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0,P=0.040);ECOG PS评分稳定率为89.19%(33/37)、对照组为82.86%(29/35),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9,P>0.05);治疗组体重增加及稳定率为88.10%(32/37)、对照组为62.86%(22/3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36,P<0.05).随访2年,治疗组肺结节控制率为91.89%(34/37)、对照组为65.71%(23/3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47,P<0.01).治疗组治疗后NSE[(12.54±2.52)ng/L 比(13.85±2.71)ng/L,t=-2.12]、TGF-β[(218.38±102.63)ng/L 比(301.24±193.69)ng/L,t=-2.29]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CD3+T 淋巴细胞[(70.60±7.90)%比(65.99±9.27)%,t=2.32]百分比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益气养阴解毒方可延缓早期肺癌术后伴肺结节患者肺结节生长,并具有增加体重,改善中医证候,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具有潜在防治早期肺癌发生发展的作用.

    肺肿瘤肺结节益气养阴解毒方中医药疗法

    改良桃红四物汤辅助治疗对创伤性四肢骨折术后患肢末梢循环及血栓素B2、前列腺素I2水平的影响

    白志林周熙撒忠秋
    993-9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改良桃红四物汤辅助治疗对创伤性四肢骨折患者术后患肢末梢循环及血栓素B2(TXB2)、前列腺素I2(PGI2)水平的影响.方法 随机对照试验研究.选择2020年2月-2023年2月本院70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创伤性四肢骨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住院顺序分对照组34例、观察组36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改良桃红四物汤辅助治疗.2组均治疗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证候评分;采用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测量踝肱指数(ABI),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血管内径、血流量及患肢深静脉;采用ELISA法检测TXB2、PGI2水平,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67%(33/36)、对照组为73.53%(25/3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5,P=0.044).观察组治疗后气血凝滞[(2.13±0.43)分比(3.61±0.96)分,t=5.85]、筋骨损伤[(1.62±0.41)分比(2.74±0.58)分,t=9.37]、肿胀瘀斑[(1.15±0.31)分比(2.28±0.52)分,t=11.12]、肝肾不足[(1.52±0.24)分比(2.15±0.36)分,t=8.66]积分低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治疗后 ABI[(0.83±0.03)比(0.74±0.02),t=14.68]、血管内径[(0.48±0.13)mm 比(0.42±0.11)mm,t=2.08]、血流速度[(60.24±15.46)cm/s 比(52.15±12.11)cm/s,t=2.41]高于对照组(P<0.01 或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TXB2水平[(140.76±16.64)ng/L 比(168.39±25.28)ng/L,t=5.37]及 TXB2/PGI2 比值[(6.67±1.24)比(9.33±1.69),t=7.54]低于对照组(P<0.01);PGI2水平[(21.27±2.24)ng/L 比(18.71±1.79)ng/L,t=5.26]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9.44%(7/36)、对照组为44.12%(15/3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4,P=0.026).结论 改良桃红四物汤辅助治疗可提高创伤性四肢骨折患者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临床疗效、减轻临床症状、改善患肢末梢循环状态、减轻术后高凝状态并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骨折桃红四物汤末梢循环血栓素B2前列腺素I2

    复方大黄散外敷联合针刺对类风湿关节炎大鼠滑膜超微结构、病理性血管生成及Ras/Raf信号的影响

    许明军邱良玉王婵陈铖...
    999-10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复方大黄散外敷联合针刺对类风湿关节炎大鼠关节滑膜超微结构、病理性血管生成及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蛋白激酶(Raf)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选取SPF级SD大鼠10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针刺组、外敷组、联合组,每组2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双侧足跖部注射弗氏完全佐剂建立类风湿关节炎模型.造模后1周,针刺组针刺"阴陵泉""三阴交",留针30 min,连续干预6d,7d为1个疗程,共干预3个疗程.外敷组大鼠右后足跖部及踝关节外敷复方大黄散,10 g/次,2次/d,7 d为1个疗程,共干预3个疗程;联合组为针刺与复方大黄散外敷联合干预,共干预3个疗程.正常组和模型组不进行干预.采用ELISA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清TNF-α、IL-1β水平,透射电镜观察滑膜细胞超微结构,HE染色观察滑膜组织形态,免疫组化检测滑膜组织中VEGF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表达,Western blot法和RT-qPCR分别检测滑膜组织中Ras、Raf蛋白及mRNA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和外敷组大鼠血清TNF-α、IL-1β水平降低(P<0.05),滑膜组织VEGF、VEGFR2表达降低(P<0.05),Ras、Raf蛋白及mRNA表达降低(P<0.05);与针刺组和外敷组比较,联合组大鼠血清TNF-α、IL-1β水平降低(P<0.05),滑膜组织VEGF、VEGFR2阳性表达降低(P<0.05),Ras、Raf蛋白及mRNA表达降低(P<0.05).电镜结果显示,正常组关节滑膜细胞核膜良好,模型组核膜破坏严重,针刺组和外敷组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其中以联合组改善最为显著.HE染色显示,正常组大鼠关节滑膜组织正常,模型组关节滑膜组织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针刺组与外敷组关节滑膜损伤轻微改善,联合组大鼠病理损伤明显减轻.结论 复方大黄散外敷联合针刺可调节类风湿关节炎模型大鼠血管生成相关因子,调节Ras/Raf信号通路,改善滑膜细胞超微结构.

    关节炎,类风湿复方大黄散针刺滑膜细胞病理性血管生成Ras/Raf大鼠

    基于玄府开阖研究葛根、石菖蒲对三七总皂苷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血脑屏障损伤的增效作用研究

    郝琳瑶李双阳任俊豪王小强...
    1006-10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风药(葛根、石菖蒲)与三七总皂苷配伍后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阐明"风药增效"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140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三七总皂苷组、葛根组、石菖蒲组、葛根+三七总皂苷组、石菖蒲+三七总皂苷组,每组20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采用改良Longa线栓法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各组给予相应药物干预7 d后,采用Zea-longa评分法进行神经功能评分,TTC染色法测定脑梗死体积,伊文思蓝(EB)染色检测缺血侧脑组织血脑屏障(BBB)通透性,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BBB超微结构,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脑组织密封蛋白(Claudin 5)表达,Western blot检测闭锁小带蛋白1(ZO-1)、主要促进因子超家族成员2a(Mfsd2a)、闭合蛋白(Occludin)和P糖蛋白(P-gp)、单羧酸转运蛋白1(MCT1)、乳腺癌抗性蛋白(BCRP)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降低(P<0.05),脑梗死率降低(P<0.05),脑组织EB含量下降(P<0.05),脑组织Claudin 5、ZO-1、Mfsd2a、Occludin蛋白表达升高(P<0.05),P-gp、BCRP、MCT1蛋白表达降低(P<0.05),且葛根+三七总皂苷组、石菖蒲+三七总皂苷组Claudin 5、ZO-1、Mfsd2a、Occludin蛋白表达高于各单独用药组(P<0.05),MCT1蛋白表达低于各单独给药组(P<0.05);葛根+三七总皂苷组ZO-1蛋白表达水平高于单独给药组(P<0.05);石菖蒲+三七总皂苷组P-gp蛋白表达低于三七总皂苷组、石菖蒲组及葛根+三七总皂苷组(P<0.05).结论 风药(葛根、石菖蒲)可增强三七总皂苷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保护BBB结构完整性、维持中枢屏障特性,同时调节物质转运蛋白、提高药物脑内含量有关.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血脑屏障玄府风药(中药)三七皂苷大鼠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究补中益气汤对视网膜色素变性作用机制及实验验证

    杨稀瑞王继雪
    1015-10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补中益气汤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RP)的机制,并通过体外实验进行验证.方法 通过检索TCMSP筛选补中益气汤组方药物活性成分及其对应靶点,检索GeneCards、OMIM数据库获取RP相关作用靶点,通过Cytoscape 3.7.1软件构建补中益气汤-RP相互作用网络,筛选核心靶点.应用DAVID在线数据库进行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检索FerrDb数据库,获得铁死亡调控基因,综合探析补中益气汤活性靶点、RP及铁死亡之间关系并作出预测;通过AutoDock Vina 1.1.2软件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可靠性.体外实验以小鼠Muller细胞为研究对象,以脂多糖诱导细胞构建体外模型细胞,设置空白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及补中益气汤低、中、高剂量组,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使用试剂盒检测细胞中LDH、SOD、MDA水平和铁离子浓度;RT-PCR检测各组细胞中IL-6、HIF-1αmRNA及GPX-4、FTH-1、ACSL4 mRNA水平.结果 获得补中益气汤作用靶点117个,预测得到IL6、IL1β、EGFR、ESR1、PPARG等18个靶点可能是补中益气汤调控铁死亡抗RP的作用靶点,补中益气汤可通过介导MAPK、HIF-1、TNF、AGE-RAGE、Toll样受体、IL-17、PI3K-Akt等信号通路调控铁死亡.分子对接结果提示,补中益气汤中的槲皮素、山柰酚、β-谷甾醇与IL-6、IL-1β、EGFR、ESR1、PPARG等候选核心靶点间存在较好的结合活性.与模型组比较,补中益气汤各剂量组细胞活力、SOD活性增强(P<0.05),LDH活性、MDA水平、铁离子含量及IL-6、HIF-1 α、ACSL4 mRNA 水平降低(P<0.05),GPX-4、FTH-1 mRNA 水平升高(P<0.05).结论 补中益气汤可能通过多成分、多靶点,涉及多条分子通路发挥抗炎、抗铁死亡的作用,从而达到防治RP的作用.

    补中益气汤视网膜色素变性铁死亡网络药理学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