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戴牧民

双月刊

1001-7445

gxuzrb@gxu.edu.cn

0771-3235713

530004

广西南宁市大学路100号广西大学西校园学报编辑部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广西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报道校内外有关数学、物理学、化学、化工、机械工程、土木工程、电气工程、食品工程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成果,包括原始研究论文、综述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金属材料宽应变率下动态本构模型及其扩展有限元应用

    李双蓓吴园赵璇彭林欣...
    905-9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准确描述金属材料在各类动荷载下的力学行为,基于金属流变应力在不同应变率范围内的不同函数表现形式,采用开关函数反映金属宽应变率强化效应差异,考虑应变硬化效应与绝热温升影响相互耦合,结合多种金属材料在不同应变率下的试验数据进行拟合分析,发展了一种动态本构统一方程JC-CS模型.通过UMAT用户子程序,将新模型导入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中预测不同应变率下的金属动态应力应变关系,并基于此进行动态正弦荷载下的金属裂纹扩展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新构建模型的数值模拟本构曲线与试验数据吻合良好,且能结合扩展有限元在ABAQUS动态隐式环境中使用,为准确描述金属在动荷载作用下的力学行为提供了一种工程应用分析模型.

    动态本构模型宽应变率JC-CS模型UMAT子程序扩展有限元

    喷油参数对重型柴油机喷油器喷油规律的影响

    罗福强孙雨王楚翘金天宇...
    917-9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柴油机各孔喷油规律对燃油在燃烧室的分布、雾化、可燃混合气形成、燃烧有重要影响,从而影响柴油机排放性、经济性、动力性.基于自行搭建的动量法各孔喷油规律测试系统,以某大功率柴油机喷油器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不同喷油压力、喷油脉宽和喷孔直径对喷油器各孔喷油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喷油脉宽的增加,相同压力下喷孔喷油速率和流量系数发展趋势保持一致,喷油持续期增加.随着喷油压力的增加,喷油速率和流量系数随之增加,喷孔有效流通面积增大,空化效应更弱.但相比于喷油速率,流量系数变化较小.随着喷孔的直径增大时,喷油速率及其波动增大,喷油速率最大值对应时刻延迟,喷油持续期减小,喷孔的流量系数增大.

    柴油机喷油器动量法喷油参数喷油规律

    近加热壁面的双空穴对颗粒堆传热性能的影响

    神英凯郑斌孙鹏高腾飞...
    926-9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临近加热壁面的双空穴对颗粒堆加热过程的影响,构建了含双空穴的颗粒堆传热模型,并利用搭建的颗粒堆传热性能实验系统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研究了双空穴与加热壁面距离和双空穴相对距离的变化对颗粒堆传热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双空穴与加热壁面距离增加,加热壁面的研究区域热流量先减少后增加,颗粒堆研究区域热阻先增加后减少,空穴影响区域范围和空穴影响区域面积比均先增加后减小,研究区域热流量最小值、颗粒堆研究区域热阻最大值、空穴影响区域范围和空穴影响区域面积比最大值均出现在空穴与加热壁面距离为1倍粒径时.随着双空穴相对距离的增加,加热壁面总热流量增加,颗粒堆热阻减小,但是变化的趋势逐渐平缓,当双空穴相对距离增至8倍粒径时,双空穴之间的相互影响消失.

    双空穴颗粒堆近加热壁面传热数值模拟

    光伏逆变并网系统阻抗建模及其稳定性分析

    宋绍剑贺玮彤刘斌陆益民...
    935-9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目前并网逆变系统的阻抗建模过程通常忽略了并网逆变器内部的频率耦合效应及其与前级变换器的相互影响,造成稳定分析结果不准确的问题.为此,提出一种考虑频率耦合的组串式光伏逆变并网系统阻抗建模方法.首先,利用模糊控制与PID控制的等效原理拟合出一类模糊MPPT控制的等效传递函数;然后,采用多谐波线性化小信号建模方法建立了一种考虑频率耦合且包含MPPT环节的组串式光伏并网系统整体阻抗模型,并详细分析了直流母线动态对并网逆变系统阻抗特性和稳定性的影响;最后,通过RT-LAB硬件在环仿真实验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和先进性.结果表明,与非计及频率耦合的阻抗模型相比,考虑频率耦合且包含MPPT环节的阻抗模型更为精确能够更加准确地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并准确预测系统潜在的谐振点.

    阻抗建模并网逆变器光伏频率耦合最大功率点跟踪

    基于FSST和D-K聚类的次同步振荡分析

    阳育德莫富钧卢建洛覃智君...
    948-9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更准确地识别电力系统次同步振荡的模态数量和频率,以及时进行频率定位和重构,需要提高次同步实测数据的模态辨识的结果精度.针对DBSCAN聚类可以被应用于划分类簇但无法自动计算类簇中心,以及Kmeans聚类需提前确定类簇数量才能计算类簇中心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傅里叶同步挤压变换和DBSCAN-Kmeans混合聚类(以下简称D-K聚类)的电力系统次同步振荡分析法.模拟数值信号和IEEE次同步谐振(SSR)标准模型算例的仿真实验数据表明,FSST方法能被用于分离距离较近的相邻信号模态.通过算例分析,验证了结合FSST和D-K聚类的次同步振荡分析方法可以避免FSST方法无法自动获取模态的缺陷,且参数辨识结果有较高的精度.

    傅里叶同步挤压变换DBSCAN-Kmeans混合聚类次同步振荡模态辨识参数辨识

    单电感双输出Boost变换器的目标全息反馈非线性控制

    李畸勇潘恒宇刘斌谢敏...
    962-9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单电感双输出Boost变换器具有非线性特性且输出端存在交叉调节,这给控制器的设计带来困难.为此文中采用目标全息反馈非线性控制方法对单电感双输出Boost变换器的控制器进行设计,以减少系统的交叉调节和其非线性特性带来的问题.首先,建立所研究系统的仿射非线性模型,选取系统状态变量与其对应的参考值形成偏差方程,并令该方程符合布鲁诺夫斯基标准型.然后使用线性最优控制理论对偏差方程形成的线性系统进行设计.同时文中还推导出目标全息反馈非线性控制方法的控制本质是可通过选取反馈参数来配置变换器系统的极点.最后仿真实验结果证明了采用的目标全息反馈非线性控制策略相比于共模-差模电压控制策略有着更强的鲁棒性和更快的调节速度,并能有效的抑制系统的交叉调节.

    单电感双输出Boost变换器目标全息反馈非线性控制交叉调节布鲁诺夫斯基标准型极点配置

    单相LCL型并网逆变器的准比例谐振控制

    韩超丁欣梁理程干天助...
    973-981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准PR控制器对高次谐波抑制能力不足的问题,文中基于单相LCL型并网逆变器提出了一种准比例谐振(PR)控制策略;该策略在准PR控制器的基础上增加了高次谐波补偿器,准PR控制器用于实现对并网电流基频分量的无静差控制,高次谐波补偿器用于抑制特定次谐波分量;同时针对LCL的谐振尖峰,设计了基于电容电流反馈的有源阻尼.研究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可有效的将并网电流的THD从4.3%降低到2.8%,改善了并网电流的质量,验证了所提出的改进型准PR控制策略的可行性.

    并网逆变器LCL滤波器有源阻尼谐波抑制PR控制器

    基于知识发现和分层ELM的暂态失稳模式辨识

    李欣胡晓乐郭攀锋
    982-99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有效辨识电力系统暂态失稳后发电机的动态行为,以失稳后的功角数据为输入特征信息,提出一种基于知识发现和分层极限学习机(ELM)的失稳模式辨识方法.首先利用ELM快速辨识系统暂态不稳定的功角样本.为了充分利用不稳定样本自身结构来挖掘关键信息,引入知识发现算法KODAMA以获取发电机的不稳定动态行为模式,构建失稳功角模态集.然后,根据所得模态数据集,为提高不稳定模式辨识的准确性,设计了分层ELM的辨识策略以辨识发电机的失稳模式.最后,在Nordic系统中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测试结果表明提出的辨识方法能够准确地辨识失稳模式,且在保证尽可能高精度的前提下,具有相对快速的评估速度.

    暂态稳定知识发现算法极限学习机人工智能

    基于深度迁移网络MobileNetV3的地形识别

    姚燕胡立坤郭军
    996-1007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地形识别算法,主要建立在人工提取特征和训练分类器的前提上,其通用能力有限且准确度不高,或者需要大量的数据集训练基础,这种方法训练的网络模型参数较大且预测耗时较长,不利于移植到移动端.因此,运用迁移学习思想,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迁移网络的地形识别算法.采用轻量级卷积神经网络MobileNetV3,在爬虫获取和自建适量数据集基础上,对神经网络进行迁移学习.首先,采用图像分类数据集ImageNet上的预训练成果,根据预训练模型权重对MobileNetV3网络进行初始化,实现对模型大规模共享参数的迁移;然后,通过在自建数据集GXU-Terrain6上进行新的训练,微调模型参数,进而得到新的分类模型;最后,利用训练好的模型对地形类别进行预测,从而完成识别任务.提出算法在GXU-Terrain6测试集上取得了93.00%的平均预测准确率.实验结果表明,基于深度迁移的地形识别算法运用较少数据,可获得较高的识别准确率,网络实时性好,适合向移动端移植.

    地形识别迁移学习MobileNetV3轻量级网络移动端

    一种自适应的低负载故障检测方法

    叶进邓志宇胡亮青陈贵豪...
    1008-10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低负载故障超时计算的粒度,在现有的低负载故障检测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自适应DSS故障检测方法.通过动态获取近期往返时间,利用指数加权移动平均算法对超时做加权运算,根据近期网络环境的动态变化自动设置故障检测超时,从而在确保系统检测的强完整性的同时,降低故障检测的误判率.实验表明,该方法分别降低了39%故障检测时间和26%故障误判率.

    故障检测指数加权移动平均检测延迟自适应怀疑超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