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西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西科学
广西科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
广西科学

广西科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

罗海鹏

季刊

1005-9164

gxkxbjb@126.com

0771-2503923;2503922

530007

广西南宁市大岭路98号

广西科学/Journal Guangxi Sciences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一份由广西科学技术厅、广西教育厅、广西科学技术协会和广西科学院于1994年联合主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类期刊。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2001年《广西科学》杂志改由广西科学院和广西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广西科学技术厅和广西教育厅协办。其办刊宗旨是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活跃自然科学的理论研究,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繁荣广西的科学技术事业,推动广西科技成果在国内外的交流。主要刊登内容有:广西自然科学各领域中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学术论文和重要科研实验报告,代表广西科学先进水平的具有创造性的科研成果、新理论、新发现和高新技术的应用基础理论,技改和"星火"项目的新成就,科技政策、学术动态、信息简报等;同时也刊登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创刊以来,《广西科学》杂志已于1994年和1996年连续两次获得第二、第三届广西优秀期刊一等奖。2001年《广西科学》杂志荣幸地进入中国期刊方阵,并获得第四届广西"十佳科技期刊"称号。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海岸带动态演变与韧性研究进展

    朱钰周嬴涛薛玉龙冯曦...
    205-2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岸带作为海陆缓冲地带,长久以来发挥着保护陆域免受海洋灾害影响的重要作用.在遭受灾害带来的外界干扰时(例如风暴、海平面上升、海岸线侵蚀等),海岸带系统具备抵抗、恢复及适应该负面影响的能力,这种与变化环境相适应的能力被称为海岸带韧性.然而人类文明发展以来,长期大规模的干扰活动削弱了海岸带韧性,破坏了海岸带动态演变过程中动力地貌的平衡.因此,本文从海岸带地貌演变的特征展开,总结现有的海岸带侵蚀机理研究成果,指出研究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对目前热点的海岸带韧性与灾后恢复机理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同时结合近年来新兴研究方向指出现有研究内容的不足之处,最后展望了"海洋十年行动计划"背景下海岸带综合开发与管理的研究趋势.

    海岸带海岸带韧性海岸地貌演变动态平衡海洋十年行动计划

    海岸带城市蓝绿空间碳汇基础设施网络分析——以广西北部湾为例

    李萱龚苑红覃盟琳朱梓铭...
    213-2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蓝绿基础设施(Blue-Green Infrastructure,BGI)碳汇服务功能有益于指引城市碳中和目标建设,本研究以广西北部湾海岸带城市为例,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MSPA)法、连通性分析法以及电路理论,构建蓝绿基础设施碳汇网络,讨论对应的固碳增汇对策.结果表明:2020年研究区蓝绿空间碳汇总量为735 524.09 tC·a-1,其中绿色空间碳汇总量为588 680.06 tC·a-1,蓝色空间碳汇总量为146 844.03 tC·a-1,单位面积碳汇量"蓝"高于"绿";共提取63个碳汇源地斑块,20个核心源地斑块,绿色空间核心源地总面积为6 814.31 km2,蓝色空间为899.05 km2,核心源地主要分布在东西两侧及南部沿海地带;共提取出24条生态廊道,绿廊共长122.21 km,蓝廊为52.75 km,呈环状分布,中南部地区分布较密,连通性强.本研究结果可为"碳达峰与碳中和"(简称"双碳")背景下海岸带城市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设思路.

    海岸带城市蓝绿空间碳汇基础设施广西北部湾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电路理论

    广西涠洲岛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季节变化特征及环境影响因素

    林佳林海英骆鑫郭梅修...
    224-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广西涠洲岛布氏鲸(Balaenoptera edeni)栖息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素,分析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季节变化与布氏鲸季节性迁徙的关系,于2022年1月(冬季)、4月(春季)、8月(夏季)和11月(秋季)对广西涠洲岛布氏鲸栖息海域的浮游植物进行系统调查.结果显示,全年共鉴定出浮游植物3门54属115种,物种组成以硅藻(93种)和甲藻(19种)为主.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季节差异不明显,但优势种更替显著,优势类群也发生较大变化,其中冬、春季以硅藻门(Bacillariophyta)为最具优势类群,优势种也均属硅藻门,而夏、秋季优势类群转变为硅藻、蓝藻和甲藻等多门类.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也具有较大差异,春季最高,冬季次之,夏、秋季最低.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冗余分析(RDA)表明,营养盐、水温(WT)和盐度(S)是影响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优势种季节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布氏鲸冬春季迁徙进入、夏秋季迁徙退出涠洲岛与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季节变化吻合,作为初级生产者的浮游植物可能通过食物网的上行控制作用影响着顶级营养级海洋生物布氏鲸的迁徙.

    涠洲岛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季节变化影响因素布氏鲸

    水温波动对泰来草、圆叶丝粉草生理及生长特性的影响

    镡蓉蓉史云峰赵牧秋王盈棋...
    237-2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海草对水温波动的适应性和适应机制,本研究以27℃为波动中心,设计波动幅度(简称"波幅")分别为0、2、4、6、8、10℃的水温波动环境,将泰来草(Thalassia hemprichii)和圆叶丝粉草(Cymodocea rotunda-ta)种植于上述环境中,并在实验结束后测定其生长状况、氧化与抗氧化产物、渗透调节物质、光合色素和光合荧光特征4类14项指标,从而评价其生理和生长特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相对于水温恒定时,水温波幅为2-4℃时2种海草的地上部生产力较高,抗氧化酶活性与细胞渗透调节物质含量较低,营养物质与叶绿素含量、光反应的电子传递速率较高,总体表现为生长状况更好.但随着水温波幅超过此范围,上述指标均出现相反的变化趋势,海草受到的过氧化胁迫逐渐增大.虽然海草仍可通过提高抗氧化酶活性与细胞渗透势调节物质的含量等机制来抵抗这种胁迫,但抵御能力有限.波幅超过8℃的环境不利于2种海草的生长.此外,由于随着水温波动加剧,圆叶丝粉草各项生理指标值的变化幅度均大于泰来草,因此,本研究认为圆叶丝粉草对水温波动的敏感性高于泰来草.

    泰来草圆叶丝粉草水温波动胁迫植物生理生长

    微电流对大鹏湾造礁石珊瑚种苗存活率及生长状况的影响

    张树乐杨小东朱鸣陈伯贵...
    248-2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造礁石珊瑚种苗在微电流作用下的存活和生长状况,以深圳市大鹏半岛大鹏湾霜鹿角珊瑚(Acropora pruinosa)、澄黄滨珊瑚(Porites lutea)、盾形陀螺珊瑚(Turbinaria peltata)、十字牡丹珊瑚(Pavona decussata)、膨胀蔷薇珊瑚(Montipora turgescens)为研究对象,在300 d的实验周期内,将电压为6、12、18 V的微电流分别作用于造礁石珊瑚种苗,分析比较不同电压微电流作用下各种造礁石珊瑚种苗的存活率及生长情况.在实验期间海水中pH值、溶解氧和营养盐的变化范围不大,微电流作用后,珊瑚脱落率由3.33%-6.67%降低到0.00%-5.00%,其中澄黄滨珊瑚6、12 V电压实验组的珊瑚脱落率降至0;珊瑚种苗存活率由91.67%-93.33%提升到93.33%-98.33%.不同种类的造礁石珊瑚生长率和生长速度受微电流促进效果不同,霜鹿角珊瑚的生长率最高,十字牡丹珊瑚的生长率最低;当电压为12 V时,微电流对霜鹿角珊瑚、十字牡丹珊瑚、澄黄滨珊瑚、膨胀蔷薇珊瑚、盾形陀螺珊瑚的存活状况和生长速度影响效果最佳.微电流通过促进造礁石珊瑚组织的延伸,降低了造礁石珊瑚种苗培育过程中的脱落率,并提高了造礁石珊瑚种苗的存活率和生长速度.

    微电流造礁石珊瑚种苗存活生长

    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水质评价

    陈振林杨卫诚罗康熊玲...
    258-2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习水保护区")大型底栖动物资源及水质现状,于2022年7月(丰水期)及2022年11月(平水期)对习水保护区5个管理站内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采样调查,分析习水保护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物种组成、优势种、密度、生物量及生物多样性特征,并基于水质理化参数及生物指数对保护区水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丰水期和平水期共采集大型底栖动物45种,隶属3门6纲13目37科,其中昆虫纲(Insecta)占比最多(35种,占77.80%).优势种为中华沼螺Parafossarulus sinensis、扁蜉Heptagenia sp.、扁蚴蜉Ecdyonurus sp.、纯襀 Paragnetina sp.、四节蜉 Baetis sp..从时间上看,平水期的密度和生物量均大于丰水期,丰水期的群落生物多样性指数大于平水期;从空间上看,密度大小排序为蔺江管理站>大白塘管理站>小坝管理站>长嵌沟管理站>三岔河管理站;生物量大小排序为蔺江管理站>小坝管理站>长嵌沟管理站>三岔河管理站>大白塘管理站.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的大小排序为大白塘管理站>小坝管理站>长嵌沟管理站>三岔河管理站>蔺江管理站.不同指数显示的习水保护区水质结果不同,水质理化参数结果表明习水保护区水质为Ⅱ类水,水质较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表明保护区水质为轻污染状态;生物指数(BI)显示保护区水质为清洁型.结合水质理化参数及保护区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的耐污值结果可知,生物指数的结果更符合保护区实际的水质情况.本研究结果表明习水保护区大型底栖动物以水生昆虫为主,水质为清洁型.

    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水质评价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广西地区中华圆田螺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周康奇李育森林勇彭金霞...
    269-2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珠江流域广西境内中华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athayensis)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特征,本研究采用12对微卫星引物对广西地区中华圆田螺10个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2个微卫星位点共检测到140个等位基因,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373-0.923,其中有9个为高度多态性位点,有3个为中度多态性位点.10个地理种群的香农信息指数(I)为0.415-1.226,观测杂合度(Ho)为0.231-0.540,期望杂合度(He)为0.239-0.608,说明这些种群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分子方差分析(AMOVA)结果显示,种群内的遗传变异占75%,种群间的遗传变异占25%,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248,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程度较高.基因流(Nm)为0.391-21.807,除河池都安(HCDA)种群和百色那坡(BSNP)种群外,其余8个种群间的基因交流频繁(Nm>1.000).种群结构分析发现,BSNP种群与玉林陆川(YLLC)种群的遗传距离较远(D=0.047),遗传分化程度较高(Fst=0.277).聚类分析和主坐标分析(PCoA)结果显示,HCDA种群和BSNP种群单独为一支,表明这两个种群与其他种群亲缘关系较远.Mantel分析发现,地理距离不是影响各种群间遗传距离大小的主要原因.综上,广西地区中华圆田螺种质资源良好,其中HCDA种群和BSNP种群仍保持着较好的野生资源,具有潜在的开发利用价值.

    中华圆田螺广西地区微卫星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

    封闭型水体中养殖密度对罗非鱼生长性能和水质的影响

    陈丽婷吴剑峰陶志明严欣...
    279-28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室内零换水条件下罗非鱼(Oreochromis mossambicus)养殖达到上市规格的最适宜密度水平,本试验设置4个密度梯度,养殖持续135 d,研究不同养殖密度对封闭型水体中罗非鱼的生长性能及养殖水体水质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养殖时间增加,低密度组的终末体质量(Final Body Weight,FBW)、增重率(Weight Gain Rate,WGR)、特定生长率(Specifit Growth Rate,SGR)逐渐与高密度组拉大差距,到135 d时,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说明养殖密度对罗非鱼的生长性能产生显著影响.最高密度组(20.6尾/m2)的成活率(Survival Rate,SR)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说明养殖密度过高导致成活率降低.饵料系数(Feed Con-version Rate,FCR)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先降低后升高,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当养殖密度为14.7尾/m2 时饵料系数最低,为1.63,说明适当增加养殖密度可以降低饵料系数.最高密度组(20.6尾/m2)在养殖后期成活率下降,这是导致该密度组饵料系数升高的主要原因.总产量(Total Gross Production,TGP)随养殖密度的升高而升高,但因养殖密度在20.6尾/m2 时的成活率最低,使得总产量在14.7和20.6尾/m2 时相当,均为283.38 kg.氨氮和磷酸盐随养殖密度和养殖时间的增加而升高,使得养殖后期最高密度组(20.6尾/m2)受到的胁迫增加,这也是养殖密度为20.6尾/m2 时在养殖后期罗非鱼成活率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综上所述,提高养殖密度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养殖产量,但高密度带来的水质恶化及胁迫会导致罗非鱼成活率下降,因此建议在零换水条件下,体质量为(11.95±0.50)g/尾的罗非鱼的养殖密度为14.7尾/m2.

    罗非鱼养殖密度生长性能零换水水质

    不同季节巴马拟缨鱼性腺发育特征

    韦云勇程光平麻艳群董升辉...
    287-294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分析巴马拟缨鱼(Pseudocrossocheilus bamaensis)不同季节性腺发育及组织结构特征,为人工繁殖巴马拟缨鱼及种质资源保护提供基础资料.本研究采用常规解剖学和组织学方法,研究巴马拟缨鱼性腺组织结构、性腺发育分期和群体年龄结构的四季分布特点.结果显示,巴马拟缨鱼卵巢时相春季主要为Ⅲ期,卵黄泡数量增加,核仁数减少,核空泡消失,核膜不明显,卵粒呈浅黄色;夏季为Ⅲ期和Ⅳ期,卵黄泡数量明显增多,卵黄颗粒逐渐充满整个细胞,细胞体积更大,卵子颗粒分明,大小较一致;秋、冬季均为Ⅱ期,卵粒不能分离,呈极小半透明,卵母细胞间分布有结缔组织.巴马拟缨鱼精巢时相春、秋和冬季以Ⅱ期为主,半透明细线状的精巢紧贴于鳔腹面两侧,细胞核大且颜色较深,细胞质浅红色,且具有透明泡状;夏季为Ⅲ期和Ⅳ期,精巢体积增大,表面血管发达,呈淡红色,视野充满初级精母细胞和次级精母细胞.基于性腺发育期季节性变化特点推测,巴马拟缨鱼雌、雄鱼的繁殖季节均为夏季,产卵类型为同步产卵.

    巴马拟缨鱼性成熟年龄繁殖季节四季变化繁殖类型

    长江上游保护区重庆段鱼类重要栖息地水环境及鱼类分布特征研究

    李燕李锋张闯王维...
    295-30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重庆段鱼类重要栖息地(产卵场、索饵场和越冬场)的水环境及鱼类分布特征,本研究分别于2021年冬季(越冬期)、2022年夏季(产卵期)、2022年秋季(索饵期)在保护区重庆段设置羊石(S1)、松溉(S2)、白沙(S3)、油溪-龙华(S4)、江津城区(S5)、珞璜(S6)等6个调查江段,开展3次水声学调查并分析各江段的水质状况.水声学调查结果表明,3次探测鱼类的平均密度相差不大,分别为0.584、0.590、0.595 ind./m2,所探测的重要栖息地以古家沱、丁家沱、江口、王家沱等产卵场鱼类分布较多.鱼类密度在不同江段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整体表现为下游高于上游;重要栖息地鱼类密度在不同江段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不同时期差异不显著(P>0.05),且整体明显大于非重要栖息地.水质监测结果表明,上、下游水质差异不明显,7个水质指标中除总氮外其余指标均达到Ⅲ类地表水标准,符合渔业水质要求.综上,保护区重庆段鱼类重要栖息地水质状况良好,能满足鱼类生长繁殖的需要.

    长江上游保护区鱼类栖息地水声学水环境鱼类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