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室内零换水条件下罗非鱼(Oreochromis mossambicus)养殖达到上市规格的最适宜密度水平,本试验设置4个密度梯度,养殖持续135 d,研究不同养殖密度对封闭型水体中罗非鱼的生长性能及养殖水体水质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养殖时间增加,低密度组的终末体质量(Final Body Weight,FBW)、增重率(Weight Gain Rate,WGR)、特定生长率(Specifit Growth Rate,SGR)逐渐与高密度组拉大差距,到135 d时,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说明养殖密度对罗非鱼的生长性能产生显著影响.最高密度组(20.6尾/m2)的成活率(Survival Rate,SR)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说明养殖密度过高导致成活率降低.饵料系数(Feed Con-version Rate,FCR)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先降低后升高,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当养殖密度为14.7尾/m2 时饵料系数最低,为1.63,说明适当增加养殖密度可以降低饵料系数.最高密度组(20.6尾/m2)在养殖后期成活率下降,这是导致该密度组饵料系数升高的主要原因.总产量(Total Gross Production,TGP)随养殖密度的升高而升高,但因养殖密度在20.6尾/m2 时的成活率最低,使得总产量在14.7和20.6尾/m2 时相当,均为283.38 kg.氨氮和磷酸盐随养殖密度和养殖时间的增加而升高,使得养殖后期最高密度组(20.6尾/m2)受到的胁迫增加,这也是养殖密度为20.6尾/m2 时在养殖后期罗非鱼成活率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综上所述,提高养殖密度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养殖产量,但高密度带来的水质恶化及胁迫会导致罗非鱼成活率下降,因此建议在零换水条件下,体质量为(11.95±0.50)g/尾的罗非鱼的养殖密度为14.7尾/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