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西科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西科学院学报
广西科学院
广西科学院学报

广西科学院

罗海鹏

季刊

1002-7378

gxkxyxbbjb@126.com

0771-2503922;2503923

530007

广西南宁市大岭路98号

广西科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Guangxi Academy of Sciences
查看更多>>本刊是广西科学院主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季刊。主要发表广西科学院属各研究单位的科研成果报告、学术论文的科研工作动态,同时也刊载广西地区内外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选登一些新技术和新动向的报道、专项领域的综述、重要著作的评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的软科学研究成果。《广西科学院学报》1982年创刊,现已发行了50期;曾被评为广西第二、第三届优秀期刊、二、三等奖;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作为收录期刊;已加入中国期刊网。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防城季节性雨林鹅掌柴群落主要树种株高的空间异质性特征

    梁士楚李武峥杨婷李晨...
    103-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空间异质性研究对认识不同空间尺度上植物群落结构、功能和动态过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研究选择防城季节性雨林鹅掌柴(Heptapleurum heptaphyllum)群落中的6个主要树种——鹅掌柴、肉实树(Sarco-sperma laurinum)、银柴(Aporosa dioica)、黄椿木姜子(Litsea variabilis)、罗伞树(Ardisia quinquegona)和九节(Psychotria asiatica)为研究对象,采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各个树种株高的空间异质性特征.结果表明:在研究尺度范围内,除3 m以下和45 m以上的尺度呈随机分布外,鹅掌柴在其余尺度都呈集群分布;银柴在31 m以下尺度呈集群分布,31 m以上尺度呈随机分布;而肉实树、黄椿木姜子、罗伞树和九节在所有尺度上都呈集群分布.6个树种株高空间异质性的程度、组成、尺度和格局存在明显的差异.鹅掌柴、肉实树、银柴和黄椿木姜子株高的半方差函数符合指数模型,而罗伞树和九节的符合直线模型.鹅掌柴、银柴和黄椿木姜子株高的空间异质性由自相关因素和随机因素共同作用引起,而肉实树、罗伞树和九节株高的空间异质性主要由随机因素引起.研究结果有助于定量和直观地了解群落主要树种株高的空间分布现状和发展趋势,为防城季节性雨林的有效保护和管理提供理论基础.

    鹅掌柴群落优势种空间异质性地统计学季节性雨林

    防城季节性雨林两广梭罗树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及种内关联分析

    左静陈善栋杨凤琴李武峥...
    112-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两广梭罗树(Reevesia thyrsoidea)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及种内关联特征,本研究在防城那山子季节性雨林设置1 hm2动态监测样地,分别采用单变量函数g(r)和双变量函数K12(r)分析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和不同发育阶段个体群的种内关联性.结果显示:两广梭罗树种群的小龄级个体数量较多,种群径级结构呈金字塔形,种群处于增长状态;在多尺度上,两广梭罗树种群整体以及幼树、小树和成树个体群趋于集群分布;幼树、小树和成树个体群之间空间分布呈现显著的正相关;两广梭罗树种群幼龄个体充足,具有良好的更新潜能,成年个体对幼龄个体无明显的抑制作用;通过个体聚集和种内庇护的方式,两广梭罗树种群在群落中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并占据着有利的生态位.综上,两广梭罗树种群目前的生存状况受密度制约因素影响较小,呈现增长的趋势.

    两广梭罗树空间格局种内关联季节性雨林防城

    广西植物研究所牵头共建的"弄岗喀斯特生态系统广西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正式揭牌

    广西科学院
    118页

    防城季节性雨林优势种罗浮柿测树因子曲线回归与通径分析

    李武峥邓慧莲杨婷廖南燕...
    119-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防城季节性雨林优势种罗浮柿(Diospyros morrisiana)的形态特征及其相关生长规律,本研究基于防城那山子季节性雨林1 hm2群落样地实测数据,对其测树因子进行曲线回归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罗浮柿株高(H)、胸径(D)和冠幅(W)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关系;胸径-株高、胸径-冠幅、株高-冠幅的最优回归方程均为幂曲线模型,表达式分别为 H=3.0248×D0.4501(R2=0.634)、W=0.6600 × D05462(R2=0.613)和W=0.3147×H0.9108(R2=0.545);胸径和株高对冠幅具有极显著正向作用,胸径对株高的影响大于其对冠幅的影响,其对冠幅的影响大于株高对冠幅的影响.因此,罗浮柿的株高和冠幅可通过测定其胸径来估算.

    罗浮柿测树因子曲线回归通径分析季节性雨林

    基于功能性状和系统发育的防城季节性雨林群落构建机制研究

    龙江慧李武峥廖南燕覃毅...
    126-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环境筛选和生态位分化在群落构建和演化中的关键作用,本研究对广西防城金花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季节性雨林群落的植物种类、株高(H)、胸径(DBH)等功能性状及系统发育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石坪和那山子季节性雨林群落的净亲缘关系指数(NRI)和最近亲缘关系指数(NTI)均小于0,表明这两个群落的发育结构呈发散格局;而妹仔田季节性雨林群落的NRI和NTI均大于0,表明该群落的发育结构呈聚集格局.3个季节性雨林群落物种的株高和胸径功能性状指标的系统发育信号K值均小于1,说明物种功能性状受系统进化影响较小,物种功能性状未表现出较强的系统发育保守性.通过应用零模型分析可知,尽管不同群落类型的物种在DBH上差异不显著,但在H上部分群落间存在显著差异,暗示了不同环境和演化压力的作用.功能性状分析表明DBH和H呈现趋同进化,而群落系统发育结构分析揭示了群落内物种的亲缘关系和演化历程,表明生境过滤和种间竞争对群落构建具有显著影响.通过系统发育多样性、功能性状和系统发育信号等分析,可为揭示季节性雨林群落构建的生态过程和演化机制提供重要依据.

    植物功能性状系统发育群落构建季节性雨林零模型

    龙眼叶黄酮类有效组分配伍体外降糖作用的研究

    梁晶春胡珏安施佳郑飘雪...
    135-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体外降糖活性优选龙眼(Dimocarpus longan Lour.)叶黄酮有效成分山柰酚、槲皮素、槲皮苷的配伍比例.建立HepG2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分别考察不同浓度的胰岛素及不同诱导时间对胰岛素抵抗模型的诱导情况,并以山柰酚、槲皮素、槲皮苷三者用量为考察因素,以对胰岛素抵抗的HepG2细胞葡萄糖消耗率为指标,运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CCD-RSM)优化三者配伍比例.结果表明,建立HepG2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的最佳条件为1 × 10-7 mol/L胰岛素诱导24 h;山柰酚、槲皮素、槲皮苷体外降糖最佳配伍比例为山柰酚105.0 μmol/L、槲皮素78.9 μmol/L、槲皮苷194.0 µmol/L,配伍比例优化试验拟合方程为Y=20.94+1.55×A-0.44×B-2.05×C-0.66×AB+1.68×AC-1.53×A2-3.2×B2-2.68×C2.山柰酚、槲皮素、槲皮苷3种单体的联合使用对HepG2细胞的葡萄糖消耗率预测值是21.52%,实验值是(21.05±0.52)%.优选出的最佳配伍比例的龙眼叶黄酮类有效组分,对HepG2细胞的葡萄糖消耗率最高,降糖活性较好,可为龙眼叶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性提供科学方法与实验依据.

    龙眼叶组分配伍山柰酚槲皮素槲皮苷

    广西植物研究所参与起草的国家标准《岩溶区水土资源开发利用规范》正式发布

    广西科学院
    144页

    超声辅助低共熔溶剂提取当归药渣粗多糖的工艺优化

    袁媛凌丽燕宾月景孙翔...
    145-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当归(Angelica sinensis)药渣提取粗多糖的工艺,本研究以当归药渣粗多糖(Angelica sinensis Residue Crude Polysaccharide,ARP)的提取率为指标,考察低共熔溶剂(Deep Eutectic Solvent,DES)的种类、组成成分的摩尔比、DES含水量、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和液料比对ARP提取率的影响,并结合响应面分析法优化提取工艺参数.研究结果表明,氯化胆碱和乙二醇组成的低共熔溶剂更适合提取ARP,最优提取工艺为提取温度82 ℃、提取时间40 min、摩尔比6:1.该工艺条件下的ARP提取率为(14.43±0.10)%,ARP总糖含量为(47.54±1.23)%;而传统水提醇沉法的ARP提取率为(9.85±0.12)%,ARP总糖含量为(25.45±1.37)%.因此,氯化胆碱和乙二醇组成的低共熔溶剂是一种较好的提取溶剂,可替代传统溶剂进行多糖的提取,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当归药渣粗多糖低共熔溶剂超声辅助提取响应面法

    不同来源尾巨桉苗木造林生长的比较研究

    许峻模温远光黄勇杰陈金磊...
    154-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不同来源良种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 × E.grandis)无性系DH32-29苗木造林后幼龄阶段(1-3 a)的生长差异,为优质苗木的选择和提质增产增效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来源清楚的尾巨桉无性系DH32-29苗木(BG)和来源不清的尾巨桉无性系DH32-29苗木(NBG)造林林分为研究对象,比较研究广西西北部、中部及南部3个区域不同苗木造林林分的胸径、树高、生物量、碳储量及生产力的差异性.结果表明:林龄为2、3 a时,尾巨桉BG林分的平均胸径、单株生物量、单株碳储量及单株生产力均显著高于NBG林分(P<0.05);BG林分乔木层生物量、碳储量及生产力整体高于NBG林分,在林龄为1 a时差异较小,林龄为2 a生时差异增大,但未达显著水平(P>0.05),林龄为3 a生时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因此,采用来源清楚的优质苗木造林增产效果更明显.

    尾巨桉幼龄林优质种苗胸径生产力

    不同喀斯特土壤类型下常见蕨类植物氮磷养分策略差异及其与土壤养分供给关系

    庞丽邹琼丽吴霞李家鑫...
    162-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蕨类植物是喀斯特生态系统的先锋植物,研究其对瘠薄的喀斯特地区土壤的适应策略,对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贵州省植物园内地带性黄壤、非地带性石灰土上均有分布的常见蕨类植物毛蕨[Cyclosorus interruptus(Willd.)H.Ito]、剑叶凤尾蕨(Pteris ensiformis Burm.)和金粉蕨[Onychi-um siliculosum(Desv.)C.Chr.]为试验材料,研究2种喀斯特土壤类型下3种常见蕨类植物氮磷养分策略的差异,及其与土壤氮磷养分供给的关系.结果表明:①石灰土上蕨类植物根系分泌的有机酸主要为酒石酸、草酸和苹果酸,黄壤上为酒石酸、苹果酸和柠檬酸,且石灰土上根系分泌的有机酸总量远高于黄壤;②与黄壤上生长的蕨类植物相比,石灰土上蕨类植物干物质积累量、氮素与磷素吸收量均较高,分别高出2.7倍、30.8%和43.8%;③2种土壤条件下蕨类植物地上部分的氮(N)、磷(P)平均含量均较地下部分高;石灰土上蕨类植物地上部分N/P为13.17,黄壤上为11.35;④2种土壤条件下蕨类植物的氮素吸收量均与土壤有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说明蕨类植物对土壤氮素的吸收利用受土壤有效磷含量的限制.综上可知,蕨类植物在2种土壤类型上的氮磷养分利用与分配策略存在显著差异,其在石灰土上生长时对土壤养分循环的影响较黄壤上大.

    喀斯特地区不同土壤类型蕨类植物氮磷养分特征养分适应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