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谢尚果

双月刊

1673-8179

xb3260122@gxun.cn

0771-3260122

530006

南宁市大学东路188号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提倡“弘扬创新精神,提升学术品位”,突出刊物的“民族性、文化性、地方性、区域性”,以高校教师、大学生,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国家机关公务员等为对象,尤其以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为办刊特色,大力刊发处于学术前沿的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领域的稿件,成为“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的重要阵地之一”。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乡建传统中的积极行动文化:士人精神与中国式现代化

    宣朝庆冯润兵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振兴需要积极行动文化以调动党员干部、新乡贤等群体的 自觉性.文章从积极行动理论入手,梳理了中国文化中的积极行动特征,将乡村建设的历史发展置于积极行动文化之中,认为积极行动的文化源自中国文化的重要传统——士人精神,乡村建设历史的发展就是中国的积极生活态度、积极行动的展现.发掘乡村建设中的这一人文资源,对于当前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在建构积极行动文化概念时,文章基于文化传统重建的视角,从行动主体的道德创造力、文化内生性的角度对乡村建设的思想传统、知识阶层的参与进行综合考察和系统分析,对近代以来的积极行动文化进行简约的勾勒和造像,着力呈现文化、价值对行动的塑造,以及行动对文化发展的双重互动逻辑,构建乡建历史持续发展的文化解释框架,或可从侧面反映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精神和历史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积极行动文化士人精神乡村振兴

    中国式现代化下的"新质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变革研究

    梁玉成赖小乔马玉楚
    1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质生产力"思想是对社会发展进程内在演进逻辑的高度概括."新质生产力"推动了生产方式的变革,但在不同产业中,生产力结构呈现的"新质"特征与生产关系变革模式却有所不同.在第二产业中,"新质生产力"表现为实体智能装备和虚拟数据系统的生产资料革新,推动蓝领劳动者由身体性技能向操作性技能转变、白领劳动者由单一技能向复合型技能发展,进而带动生产关系向更灵活的方向调整,改变了劳动关系与组织形态.在第三产业中,"新质生产力"体现在人工智能与数据要素成为新的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对劳动者创新能力与数字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星型网络组织模式下,小生产者的重现不仅革新了生产组织形式,还促进了劳动资料与劳动者之间更深层次的整合.因此,文章对"新质生产力"的系统性研究为理解智能社会的变革提供了时代解读与理论拓展.

    新质生产力生产关系智能社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传统家国体制的理念演化与现代转型

    夏当英
    25-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家庭作为中国特色现代化进程中印证传统文化价值的基本要素,以其结构性与功能性特征为传统国家体制提供了深厚的制度性资源和习惯性场域,"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国家底蕴则构成联结传统与现代的基础性阐释框架与理想类型.传统家国体制在总体上是早期国家向王朝国家的演化过程,并与家本位秩序相统合,最终在统一的国家范围内实施儒家"家庭化"的制度理念,实现"皇权—官僚—小农"互为依存的结构体系.自晚清以后,传统家国体制经历了在政治上由王朝国家向现代国家转型的过程,在道德秩序上则产生以"家庭革命"为代表的家国分离运动.

    家国体制家国同构现代国家家庭革命家国分离运动

    饮食加速与人的现代化——近代工业化进程中的食俗变迁与公共食堂

    司文晶
    40-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与饮食相关的生活变动是社会变迁的重要表现形式.20世纪上半叶,伴随着中国工业化的发展进程,现代化也在饮食领域呈现其特有的景象.工业生产的严格时间要求对进厂工人的饮食习惯产生了重要影响,而既要解决工人吃饭问题又不能影响生产效率,则推动了公共食堂的诞生.这是加速社会带来的问题,无限加速的社会虽然造成了人的异化,但也推动了新的饮食习惯和饮食设施的产生,进而推进了人的现代化.由此观之,当下中国新公共食堂实践,如老人食堂、社区食堂等,也是工业化促成的公共食堂传统在当代的表现形式.因此,文章对工业化进程中饮食习俗进行考察,探索经由日常饮食而重构社会连接的可能性,进而反思加速社会中文化变迁与人的现代化议题,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工业化加速社会食俗公共食堂

    "畲/汉"双生结构与文明叙事:盘瓠神话再分析

    张亚辉兰娟娟
    48-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流行于苗、瑶和畲等南方少数民族中的盘瓠神话与流行于美洲印第安社会的猞猁神话和狗妻神话具有平行性.印第安神话以猞猁和郊狼的对称性指出部落政治的核心是英雄和首领的分化合作,中国南方的神话则以盘瓠和周弃的对称性呈现两个族团的同源分化结构.文章通过对比猞猁、希腊狄俄斯库里兄弟和盘瓠等神话的结构与意义,尝试证明以盘瓠为中心的系列神话既内含南方少数民族的核心文化特征,也展现少数民族对同文明不同族团的理解认同,重新分析系列神话对理解古代族团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二元思维农耕文明反谷属性孪生关系

    多民族互嵌社区再造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基于云南省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的个案研究

    罗强强
    56-64页
    查看更多>>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因此,民族地区如何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当前的主要议题之一.文章通过对云南省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的个案研究发现,以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这一载体实现多民族互嵌社区再造,不仅有效解决了深度贫困地区多民族发展中的贫富差距难题,创新了深度贫困地区民族工作的服务机制,而且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成为多民族地区在推进共同富裕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样本.

    易地扶贫搬迁互嵌社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物质实体与关系实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路径

    吴晓蓉朱洪雨
    65-77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恩格斯把共同体视为一种体现人类社会发展能动性的"关系体"."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真正的共同体",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与"整体"、"实体"与"实在"的关系本质.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一个"关系集合体",其关系表现出强劲的连续性与广泛的兼容性,具有发展过程性、内在结构整体性、关系稳定性的特征.意识的超边界性意味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需从实际存在的中华民族实体出发,也要从不限边界的联结性关系出发.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以物质实体与关系实在为支撑,聚焦"关系"本质,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整合趋同;回归关系主体,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交往交流交融实践;聚合关系网络,融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结构一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体关系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时代内涵、主体价值与实践进路

    逯浩李志海温铁军
    78-85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民族工作领域的"两个结合",是党中央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指示在意识形态治理领域的理论创新和实践表达,对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普遍性指导意义.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需要深化对其时代和实践内涵的理解,深刻领会党中央指示精神,科学认识和分析中华文化主体性价值、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以及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互动关系,进而在多元文化视角下全面理解"润"的层次与功能.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以文化自觉、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的精神力量为引领,促进多元民族文化融合发展,切实做到以文化交往交流交融发展来保存少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以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乡村振兴语境下农民生计选择与行动逻辑——基于一个湘西苗寨的田野观察

    贾仲益谷妮娜
    86-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民在具体情境中的行为选择及其行动的基本逻辑,是"三农"问题研究的基础课题.在乡村振兴背景之下,农民的生计实践既是对逐渐落地的相关政策措施的反应,也是农民行动逻辑的外现.飞龙寨曾是武陵山区腹地发展基础薄弱的典型贫困山村,实施乡村振兴以来,其经济、文化和社会基础发生了显著变化,引发了村民多面向的生计选择:留守村民根据市场需求重新安排家庭生产经营,体现出以家庭生产生活为核心关切的决策方式;外出人员在逐渐融入务工地后,将小家庭的发展与务工地资源更有效地结合起来,体现了以核心家庭利益为 目标的策略选择;乡村精英积极探索资源转化路径,尝试以个体发展牵动村落整体发展,其行动目标以小家庭的发展为出发点,同时兼顾大家庭和村落的需要.农民群体的生计实践,既有以家庭的富足为根本动力的共性,又有代际、角色的差异,具有伦理本位的个体主义特点.

    乡村振兴农民多元生计选择伦理本位的个体主义

    家本位视角下的"并家式组合家庭"及"反轮值"实践

    张静庄孔韶
    93-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婚姻、家庭及其亲属关系是中国文化和地方基本组织单位的核心,并在国家婚育政策不断调适的实践中做出能动性反应."并家婚"及其婚后的"并家式组合家庭"一方面承袭传统大家庭的理念,另一方面在父系单系继嗣、子代姓氏和婚后居住等规则上转向双系兼顾的调整.家庭本位视角下的"三代同堂"和"反轮值"实践,既反映出当下地方社会的婚嫁需求及新家庭形态,又预示着新生育政策实施背景下家庭权变和选择的多样化.

    并家婚并家式组合家庭家庭本位反轮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