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西民族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西民族研究
广西民族研究

俸代瑜

季刊

1004-454X

gxmzyjs@163.com

0771-5589053

530028

广西南宁市云景路1号

广西民族研究/Journal Guangxi Ethnic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民族学类核心期刊。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广西民族问题研究中心主办。主编俸代瑜。1985年创刊,季刊。主要栏目有:民族理论政策研究、民族学人类学研究、壮学研究、瑶学研究、民族历史与文化研究、民族经济研究、民族旅游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学者与成果评介等。两度被评为广西优秀期刊,同时被认定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人类生态学范式初探:基于族际生态的本土化实践

    李洁王鹏
    88-9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生态学话语阐释族类与生境的关系,意在探讨特定时空下的族际互动及相应秩序、机制等问题.在中国语境下,贯穿于历史进程的族际互动、交融作用于族体发展变更、族际互构在积聚共同性的同时维系着族群多样性,互构与共生一并构建了不同时期的族际生态动态平衡.与族际生态相对应的另一方——处境,从认知到理论再至政策实践层面,通过延续与创新反馈着族际生态实际.族际生态与处境之间的互动、调适及双方主体性呈现形构了一套中国式生态话语体系,为人类生态学范式提供了本土化的个案.

    人类生态学族际生态主体性本土化

    国家发展中"边民"概念的形成与演变

    孙保全
    95-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边民"一词由来已久,其内涵随着国家发展而发生阶段性的演变.在王朝国家时代,边民是介于内地"编户民"和边疆"蛮夷"之间的人口形态.近代的中国开启了民族国家构建进程,边民概念随之发生了"国民化"的转变,出现了取代"少数民族"成为边疆居民之泛称的趋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边民概念曾一度淡出,"民族"成为边疆居民主要的身份标识.此后,陆地边界的勘定、周边外交的开展、边境治理的实施,使得边民概念重新受到重视,并用于指称沿边居民.近年来,社会舆论中出现了"边民热"现象,但对于这一概念的使用并不统一,甚至还存在着偏误和混乱.因此,有必要对边民概念进行辨析与整合,形成基本的概念共识,从而为相关研究和政策实践提供有效的概念供给.

    边民概念边疆跨界民族边境治理

    民族走廊上乡村集市的民俗谱系及其生成逻辑——以庆阳坝集市为中心的考察

    谭萌
    103-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走廊上的乡村集市既是物资交换和人群流动之地,也是多民族文化互动及地方性知识形成的特定场域,彰显出作为通道的民族走廊连接不同民族和文化板块的功能特性.位于武陵民族走廊上的众多乡村集市作为历史上中原出入西南地区的驿站,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构建了互嵌式经济文化网络.其中的民俗谱系是各民族成员基于生产生活需求对物资的功能性转化、文化的选择性采借和社会结构的能动性发展,呈现出流动性与稳定性、多元性与共融性、民族性与地域性、中心性与边缘性、象征性与功能性并存等多元特征.民族走廊上乡村集市的民俗谱系不仅是各民族文化上兼容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的记录,也是社区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载体.

    民族走廊乡村集市民俗谱系交往交流交融

    生计与文化互构:民族传统文化再生的实践逻辑——基于恩施傩戏传承人生命史的讨论

    汪黎宁华宗
    114-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恩施傩戏传承人的生命史考察,发现文化传承主体的生计选择和文化适应构成传统文化再生的强大动力,当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生计资本成为主体的生计选择的时候,主体会采取学习、模仿、抽取、融入、整合、创新等文化适应方式,积极推进传统文化与新的时代需求对接,从而客观上使传统文化在重新回归生活化和世俗化的过程中获得再生,进而实现生计与文化的相互促进、相互建构.这一生计与文化互构的过程,正是传统文化不断向前演进的实践逻辑.这样的实践逻辑表明:传统文化保护与再生的关键在人,通过多元主体互动,形成以"人"为中心的文化实践环境是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关键.

    文化保护文化适应傩文化乡村振兴

    生态系统视角下的中国传统村落开发与保护——以贵州屯堡为例

    蒋述卓郑寿斌
    122-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贵州屯堡族群在与当地少数民族六百多年的生存竞争和融合后,形成既保留明清时期汉族文化,又区别于现今汉族文化的族群特征和村落文化.在旅游市场消费升级、旅游体验需求不断强化的新形势下,许多中国传统村落在旅游开发中出现同质化现象严重的情况,伴生许多系统性、不可逆的文化、生态环境破坏.屯堡村落既具有独特性,也具有中国传统村落的一般性特征,在传统村落开发过程中要坚持生态开发理念,并注重生态整体性,凸显村落生态系统不同层次的景观多样性.

    生态系统屯堡旅游开发景观多样性

    先秦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进阶逻辑——兼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

    宋清员
    130-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历史演绎中逐步形成,其发展历程大致经由族群共同体与地域共同体、血缘共同体与文化共同体及政治共同体等五环节三阶段复合而成.秦汉以来,这五种共同体基本上和合为一,延续至今.在南北分裂时段,强势地域共同体会打破中央性、统一性,成为地方政权或地方割据势力.部分族群共同体会入主中原,成立全国性少数族群主导的政权.然而,基于心悦诚服的文化认同与基于分配正义的政治认同,始终是形塑中华民族共同体一体性的坚强基点,是我们当今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意识的历史根基与思想根基.

    中华民族共同体地域共同体政治共同体文化认同政治认同

    遗产人类学视域中文化表征的再建构

    潘宝
    139-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遗产成为文化表征的方式,源于现代性社会将文化理解与解释为满足人非物质性需求的对象.遗产在表达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同时,也将不同的文化形态表征为现代性的文化.因为遗产概念的影响,遗产与非遗产之间存在着文化表征的差异,这种差异又反过来促使遗产成为文化表征的一种模式,并将非遗产他者化为人类文化共同体的组成部分.借助于遗产的概念,他者的文化被型塑为新的文化形态以便适应现代性社会发展,而作为文化表征方式的遗产,则成了不同文化形态彰显自我差异性的工具.遗产人类学视域中文化表征的再建构,不仅意味着某一种文化形态可以被表征为遗产,更意味着此种文化形态在现代性社会中可以被再建构为新的文化形态.

    文化表征再建构他者遗产人类学

    "广西克强指数"与广西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黄海峰陈希吴青吕洋...
    147-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07年提出用工业用电量增速、铁路货运量增速和中长期银行贷款增速构建一个综合指数来追踪辽宁省经济动向,这一指数后被命名为"克强指数".本文借助"克强指数"的构建逻辑,重新选取经济指标,通过Pearson相关性检验证明所选指标与广西经济发展高度相关,并以主成分分析法构建"广西克强指数",在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比后,发现所构建的"广西克强指数"对广西壮族自治区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好的衡量效果.

    克强指数广西经济ADF平稳性检验Pearson相关性检验主成分分析法

    "结构困境"到"内生聚合":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

    陈文烈周明顺
    155-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迫切需要从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层面回答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什么""是什么"以及"如何实现"三个层次的理论问题,本文基于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中的结构困境,剖析、梳理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瓶颈与制约,在内生聚合理论的框架内,对民族地区发展模式的特殊性与国家战略之间的回应关系进行了分析.本文提出:一是科学构建基于"结构困境""工业—生态"杜能圈层结构、"两山理论"的理论框架;二是基于民族地区生态优势与价值夯实对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三是明确民族地区新发展阶段的国土空间发展定位、新发展理念的根本遵循与行动方案,服务与融入新发展格局的现代化路径.

    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两山理论经济转型

    西北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中乡土景观的"公共空间"构建

    成正兴
    167-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北民族地区乡土景观的"公共空间"不仅是乡土特色文化产品的生产和再生产,也是一个汇聚着文化遗存的时空压缩的概念,而且是一个包括各民族共享的把千家万户连接为一个整体的公共广场、公共道路、公共建筑等自然和人造空间的集合,表现了乡土大众文化模式的丰富内涵,包括来自土地和草场的劳动本位的乡土意识、来自天人合一关系的"道本位"的乡土意识、来自物质和精神结合的情感聚焦的乡土意识等.乡土景观的"公共空间"构建有助于乡村振兴的要素重组和优化.五大乡土文化功能是构成这个模式的最普遍、最基本的功能.

    乡土景观公共空间乡土大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