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西民族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西民族研究
广西民族研究

俸代瑜

季刊

1004-454X

gxmzyjs@163.com

0771-5589053

530028

广西南宁市云景路1号

广西民族研究/Journal Guangxi Ethnic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民族学类核心期刊。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广西民族问题研究中心主办。主编俸代瑜。1985年创刊,季刊。主要栏目有:民族理论政策研究、民族学人类学研究、壮学研究、瑶学研究、民族历史与文化研究、民族经济研究、民族旅游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学者与成果评介等。两度被评为广西优秀期刊,同时被认定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三元观

    纳日碧力戈张梅胤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央高层不断强调新时代条件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号召我们继往开来,推陈出新,探索新理论,发展新方法,发现新路径.本文从三元符号理论及其相关思想,探索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新认知,指出物感物觉、物物相指、象征意义三元交融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可行性和重要性.皮尔士符号三元交融论不同于索绪尔的符号二元对立论,在兼容物感物觉的同时,更强调物感物觉、物物相指、象征意义三元互相渗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融一体.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古人"形""气""神"缺一不可的观点,也在思想层面上与前涉符号三元观兼和,暗藏异曲同工之妙.张岱年提出"大化三极",贯穿"兼和通全""富有日新而一以贯之"的对立统一观,也可以归入本文的三元符号观.本文作者认为,利用这样的活态三元论认知和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条可行性较强的新路径.

    中华民族共同体三元观形气神

    自治、法治、德治在乡村治理中的地位探讨

    何立荣何宇
    8-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确立自治、法治与德治在乡村治理中的地位,对于"三治结合"的构建具有重大意义.自治、法治与德治并非同一层面的治理方式,自治具有独立性,是高位阶的治理方式,居于核心地位,这一核心地位的确立源自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确立,法律法规与中央文件的明文规定,以及乡村治理实践的偏移.法治与德治不具有独立性,居于次优的平等地位,前者是乡村治理体系构建的保障,它要求乡村自治不得逾越法律边界,法治政府的成立需去行政化,而重点在于约束村委会的行为;后者是乡村治理体系构建的辅助,它一方面可以弥补法治的缺失,另一方面又可以修正法治的不足.

    三治地位层次化核心保障辅助

    中国的边民政策:从碎片化转向体系化

    夏文贵霍文玲
    15-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代中国的边民政策是在国家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根据周边情势和国家发展的现实条件及实际需要,针对边民问题的突出形式和凸显程度,国家先后推出了阶段性特点鲜明的边民政策,其专项性内涵也经历了由潜在到显在、凸显到深化的发展演变过程.但由于已有边民政策并不是从国家边境治理的宏观设计来构建的,通常是以具体问题为指向,并分解到不同政策领域的形式来展开的,由此造成其在政策目标、政策内容、政策对象、政策执行等方面的碎片化特征.今天这种碎片化的边民政策已不能有效适应边境治理的新形势和新要求.相应地推进边民政策的体系化转向,构建形成以边民居边发展和守边固边为统领的体系化边民政策就成为必然选择.

    边民边民政策边境边疆治理国家发展

    我国少数民族权利的保障成就、实践特征与时代意义——基于历年人权白皮书的解读

    熊芸萱
    25-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年人权白皮书表现出,我国少数民族权利保障进一步具体化、规范化、优质化,实现了从"赋权"到"赋能"的历史性跨越.这反映少数民族权利保障的实践特征: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升少数民族权利保障的法治化水平;以发展促人权,加强少数民族群众的可行能力和实质性自由.我国少数民族权利保障不仅体现出少数民族群众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权利的现实享有,更意味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础、经济基础、社会基础和文化基础,具有提升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归属感和使命感,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

    少数民族权利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共同体意识赋能人权白皮书

    惯习延展、资本增殖和场域生成:少数民族人口流动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逻辑——基于对A省H市的调查

    汤夺先王增武
    33-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背景下少数民族人口流动规模和方式都呈现深刻变化,为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契机.实践是惯习、资本和场域相互作用的产物.依托对A省H市的调查资料进行研究发现,通过延展原有生计惯习,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易于立足城市,并建立社会组织和文化采借等方式实现资本增值,在动态过程中生成特有的实践逻辑.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场域下,惯习和资本异于布迪厄的理论,二者部分重叠和贯通,使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加隐秘和私人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践让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和城市居民共同生活体验和情感不断增加,为加强民族团结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独特的经验支撑和动力来源.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实践逻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论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思想内涵与实践要求——基于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的解读

    青觉徐欣顺
    43-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政策作为统一的思想体系,蕴含着作为思想纲领的共同体理念、作为思想战略的现代化意识、作为思想纽带的关系性思维以及作为思想保障的全局性关怀等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的关键理论内涵.这些思想理论内涵对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开展而言具有方向性的引领作用,即按照思想纲领来增进共同性、瞄准思想战略来推进现代化、抓住思想纽带来正确处理重点任务、落实思想保障来完善工作格局.唯有牢牢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的新方位、认清理解并贯彻落实新方位下的新思想、新要求,才有助于提升民族理论水平、释放民族政策效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民族理论政策思想内涵实践要求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道路的守正与创新——深刻领会习近平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重要讲话精神

    陈心林
    52-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是因应时代发展大势、直面时代挑战而形成的科学体系,是新时代我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最高纲领,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对于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道路的守正与创新,构成了《讲话》精神的突出特点:一方面,《讲话》一以贯之地坚守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政策的正确道路,始终不渝地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体系;另一方面,《讲话》对党的民族工作实践作了最新的总结与阐释,适时地对当前我国民族工作的新格局作出了科学的判断,为新时代的民族事务治理之道提供了新引领,成为新时代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守正创新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在意涵的研究范式与关系重构——基于马克思主义人的意识理论视角

    张利国郑文婧
    62-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有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意涵形成了基于时空视角和基于结构要素两种不同的研究范式.作为一种兼具自主性和建构性的集体意识,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回归作为意识主体的人及其关系的考察.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客观实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兼有整体性、共同性、包容性等共通性特质,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质结构,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意涵和本质规定.同时,受人的意识的独立性规律支配,实践中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与运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与国家要求、时代需要及其核心要义不同步、不平衡、不匹配等现象.要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正确认识和把握"一"与"多""同"与"异""恒"与"变"的关系,重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话语叙事和关系结构.

    马克思主义中华民族共同体人的意识关系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理性研究:基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的西南边疆个案

    杨艳秦潇潇
    72-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践理性是伦理学和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范畴,本文基于布迪厄实践理论视角,以地处西南边疆的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为个案展开田野调查,围绕场域、惯习和资本对个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的表征、发展与逻辑进行梳理与阐释.期望通过探索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为重要抓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规律与启示,推动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众化.同时,以地方经验补充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中国化研究资料,以西南边疆实践展开同布迪厄理论的本土对话.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理性逻辑阐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个案研究

    情感认同: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着力点

    董晓绒
    80-85页
    查看更多>>摘要:情感认同作为最稳定、最深刻、最持久的心理根基,是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着力点.遵循情感认同的发生规律,发挥凝聚、调控、渲染等多维功能,实现深化认知认同,强化行为认同的积极作用,从而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情感认同的视角出发,以场域共在、记忆共鸣、体验共享、行动共建四个维度作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情感认同的具体培育路径.

    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情感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