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西民族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西民族研究
广西民族研究

俸代瑜

季刊

1004-454X

gxmzyjs@163.com

0771-5589053

530028

广西南宁市云景路1号

广西民族研究/Journal Guangxi Ethnic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民族学类核心期刊。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广西民族问题研究中心主办。主编俸代瑜。1985年创刊,季刊。主要栏目有:民族理论政策研究、民族学人类学研究、壮学研究、瑶学研究、民族历史与文化研究、民族经济研究、民族旅游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学者与成果评介等。两度被评为广西优秀期刊,同时被认定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需要、情感与认知:心理学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思考

    苏欣曾灿博
    92-9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和国家要求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从心理学考虑个体各发展阶段的需求和认知心理规律,分析其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关联,具有理论契合性与实践逻辑适应性.从心理学角度出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存在着从需要引导到情感共鸣,再到认知内化这么一个循序渐进却又相辅相成的逻辑进路.因此,通过高级需要引导,生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图景;通过情感共鸣,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依归情境;通过认知内化,塑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体系.三者相辅相成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取得高质量成效.

    需要引导情感共鸣认知内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向度与内生进路

    韦心勤李祥吴倩莲
    99-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建立在追赶、跨越基础之上的民族地区教育的新诉求.推进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核心命题,在政治、法治、文化、经济、科学等视角有所催新,进而形成了发展的基本向度,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向度、保障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权利的法治向度、促进民族地区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向度、适应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社会向度和遵从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规律的科学向度,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推动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生进路.

    中华民族共同体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内生进路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草场纠纷探析——基于一份田野调查的报告

    虎有泽敏振海
    107-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草场是生活在牧区少数民族不可或缺的物质资料,由于草场的特殊性,人们在生活中难免因为草场而产生误解和纠纷.草场纠纷作为牧区常见的纠纷,其传统的调解解决机制有其历史必然性,在有些地方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也有易复发、不彻底等局限性,若解决不好会影响到牧区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本文通过田野调查结合文献资料分析了一起草场纠纷的产生原因、危害、局限性,探讨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如何以法治思维认识新形势下的牧区依法治理,从而达到牧区的民族和谐、社会稳定.

    草场纠纷解决机制依法治理

    新时代乡村振兴的人类学研究与思考

    刘华芹
    117-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十九大把乡村振兴作为国家战略提上工作日程,这对我国乡村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发挥人类学学科特点和优势深入探究乡村何去何从、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是新时代人类学面向国家战略、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责任.本文重点介绍乡村振兴战略,提出近五年来国内人类学在振兴路径、艺术乡建、乡村旅游、乡村变迁、城乡关系和振兴方向等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指出当前研究存在着研究内容丰富、视角多元、方法多样,但总体数量偏少、议题分散、应用研究缺乏等特征.未来人类学研究应拓展学科视角,协同学理性研究与应用性研究,多开展区域研究、行动研究和跨学科合作研究,提升研究议题的系统性,并加强提炼地方性与一般性的概念与理论,为乡村振兴和学科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新时代乡村振兴人类学认识与理解应用研究

    新时期各民族人口大流动、大融居的发展趋势——基于长三角地区抽样调查数据

    任远袁年兴
    126-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课题组依据在长三角地区的抽样调查数据,从代价比较的视角分析了新时期各民族人口大流动、大融居的新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新时期各民族人口仍以经济型流动为主,性别结构趋均衡化发展,劳动和就业正朝着高质量发展,各民族人口的大融居具有代际传递性.分析结果表明,性别结构、职业技术、社会资本对各民族流动人口经济交融的影响显著,教育程度、文化资本对文化交融的影响具有明显代际差异,居住时间、保障政策和社会资本对心理交融具有显著影响.顺应各民族人口大流动大融居的趋势,既要加强个体资本在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中的基础性作用,还要发挥社会资本在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中的纽带功能,同时还要加强政策资本的支柱作用.

    各民族人口大流动大融居发展趋势

    前文物时代:广西少数民族物件的早期采集史研究(1928~1949)——广西少数民族文物征集系列研究论文之一

    龚世扬
    136-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1928年至1949年,在广西开展的少数民族物件征集是中国早期民族志物件采集史上的重要一环,民族学及相关学科的学术取向、本地机构的职责需要共同推动了物件的采集.期间,参与采集的机构与人员为数众多,他们视物件为其研究的"标本"或"民物",在采集的方法上与实地调查结合紧密,将瑶族物件作为采集的重点,并以凸显物件的民族性为侧重.这些"前文物时代"的采集实践开创了民族文物的科学采集范式、展现了广西作为多民族边疆的新貌、确立了"物件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完成了"物件"的博物馆化进程.

    广西少数民族物件采集史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研究——基于贵州从江稻鱼鸭系统保护性开发实践的思考

    李澜刘丽伟马晓旭
    144-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进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是新时代的要求,"从江实践"的积极探索不仅有效应对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挑战,而且取得了农业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同步实现的突出成效,增强了"五个认同".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需要重视两大问题——其一是人的利益问题,要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协调好多重利益关系,以共享发展成果推进共同富裕;其二是传统向现代的转型问题,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农业文化遗产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以开放共享促进资源整合互动,增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扩大农业文化遗产创新发展空间.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从江稻鱼鸭系统

    隋唐时期的边疆经略与桂州山水景观营建

    毛明霞杜树海
    152-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隋唐以来,桂州成为中央王朝控制岭南地区的要塞.围绕桂州山水展开的景观建设,背后蕴含着王朝国家对边疆的经略和文化整合.以舍利塔、摩崖造像为主的佛教景观建设,道教洞天景观塑造以及以舜庙为代表的儒家景观营建,不但象征着儒释道等代表国家的大一统文化对地方文化的规范和渗透,更代表中央王朝对地方的治理.地方官员、僧侣、道士通过地景建构,不但将桂州山水从自然景观转化为佛教、道教、儒家等多元人文景观,而且将桂州山水景观的诗词意象由"蛮荒之地"转化为"小长安".经过初唐至中唐时期的经营,晚唐期间桂州出现功名人士主动融入中央王朝文化叙事的现象,形成了地方与中央王朝的双向认同,完成了国家主导的多元一体文化格局.

    隋唐桂州宗教景观建设

    广西壮剧的民族文化交融及其中华文化认同功能论析

    许玥
    163-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少数民族戏剧代表之一的广西壮剧,其发展历程体现了中华多民族戏剧交融的史实.《中国壮剧传统剧作集成》的出版,不仅保护和发展了广西壮剧,还为研究广西壮剧的民族文化交融及其中华文化认同功能提供了极大的文本便利.通过对广西壮剧剧本的考察,可以清晰地发现广西壮剧剧目对汉地剧目有着不同程度的吸收和借鉴,从壮剧对汉族剧目移植和改动的幅度上看,这种交融可分为直接引进汉族剧目、移植后改编与移植后再创作三种类型.在此基础上成熟的广西壮剧又衍生出自编剧目,在构思、编排、表演上都体现出广西壮剧对中华文化认同的表达,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广西壮剧中国壮剧传统剧作集成多民族文化交融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基于经济互动的回汉族群边界演进及共同性凝结——兼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践路径

    李洁曾佳
    171-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族群互动视角,着力探究一个回汉杂居社区族群边界的建构、维系与模糊化历程.族群边界理论着眼于族群认同的情境化,为分析族际互动提供了有效的研究范式,由田野个案的回汉族际互动可见,文化元素在族际间的流转致使族群边界呈现动态变化趋势,族群边界的延伸往往体现为族际共同性增进.友谊街回汉族际经济共生实践为区域民族工作提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经验与路径,即增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关键在于挖掘族际共同性,强化族际纽带,打造多民族团结协作基础.

    经济互动族群边界共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