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西民族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西民族研究
广西民族研究

俸代瑜

季刊

1004-454X

gxmzyjs@163.com

0771-5589053

530028

广西南宁市云景路1号

广西民族研究/Journal Guangxi Ethnic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民族学类核心期刊。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广西民族问题研究中心主办。主编俸代瑜。1985年创刊,季刊。主要栏目有:民族理论政策研究、民族学人类学研究、壮学研究、瑶学研究、民族历史与文化研究、民族经济研究、民族旅游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学者与成果评介等。两度被评为广西优秀期刊,同时被认定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认同再造:农牧民合作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系的逻辑证成

    高永久杨龙文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特定地域内通过共同的经济组织使得各族群众得以维系一种共同的经济生活,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建构具有塑造作用.农牧民合作社作为民族地区广泛存在的经济组织,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逻辑关系.就契合逻辑而言,在历史维度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合作化运动增进了族际关系协调,价值维度上合作社内涵与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内核存在着共通性,空间维度上合作社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有机场域,这些逻辑契合点意味着合作社可以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组织载体之一.就认同逻辑而言,农牧民合作社通过增进对政府绩效认同、民主参与过程认同、政治价值观认同等多结构的层次而嵌入各族 社员的政治认同,在形塑共同利益与疏导利益分歧中整合各族社员的利益认同,以及在合作社的群体本位理念及合作互助精神中凝聚各族社员的心理认同,最终使得合作社所具备的认同作用在新时代得以再造.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农牧民合作社利益互嵌认同作用

    关于广西"三交"史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在广西民族大学讲座上的讲话

    徐杰舜
    10-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广西交往交流交融史(以下简称"三交"史)的本质就是广西民族关系史,但广西"三交"史的站位要高于广西民族关系史.我今天讲三个问题:广西"三交"史研究的三个"大",即要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视野,要把握中国民族关系发展的大趋势,要有岭南地理的大概念.做好广西"三交"史研究要注重三个"清",即认清广西的历史特点,讲清广西的融合脉络,弄清广西的世界意义.此外,要注意广西三交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广西"三交"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关系广西"三交"史研究方法

    论自治区自治条例立法困局之破解

    雷振扬
    19-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依法享有制定自治条例的自治权,但经数十年努力,五大自治区的自治条例至今尚未出台.自治区自治条例遭遇的立法困局,受到政界与学界的关注.自治区自治条例"出台难",根本原因在于此项自治权设定本身不具可操作性.自治机关享有的自治权由宪法和法律所赋予,民族自治地方的立法机关只能依法制定实施的办法,而不应也不能各自制定自治条例.在地方立法扩权的背景下,建议按照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相结合的原则,将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机关制定自治条例的自治权设定,修改为依法制定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办法,并继续保留其依法制定单行条例的自治权.通过协调行使地方立法权和自治立法权,破解自治区自治条例立法的困局.

    自治区自治条例立法困局完善法律规范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的宗教事务治理:涵义、基本模式与现代化路径

    杨鹍飞孙纬
    27-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宗教既具有政治意识形态特征,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特性.政治意识形态特征体现宗教的政治性,社会文化特性体现了宗教的社会性.从政教关系维度的政教分离与政教合一以及国家治理方式维度的人治与法治两大类别,将宗教事务治理模式进行2×2矩阵划分为四种基本模式:君权神授型、神权法治型、君权天授型与现代法治型.依据这一理想类型划分,结合历史与现实,初步勾勒了宗教事务治理模式演化的基本路径.推动和实现宗教治理现代化,应坚持推进宗教治理的世俗化导向与治理方式的法治化.

    宗教治理基本模式政教关系法治化世俗化

    西南边境民族地区安全风险生成机理研究

    黄子源
    39-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有关社会风险的理论多是宏观性的,以实践为取向的边境风险理论的研究尤为不足.因此文章基于西南边境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运用风险社会学原理,从时间、空间、结构三个维度对边境地区安全风险的生成机理进行分析研究和理论抽象,形成以下理论性认识:边境风险时态转化的逻辑进路是"风险积聚—危机爆发—造成伤害—潜伏新风险",空间演变的机理脉络是"多体传递—纵横扩散—人为缩放—三域转移",而"聚集—交织—联动—转化"则是边境风险复合的网状结构和规律.

    边境民族地区安全风险生成机理理论研究

    中国家谱: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叙事——以青州、岫岩家谱为个案

    何晓芳
    47-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家谱卷帙浩繁,记载中国历史发展中各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氏族、家族和人物.其作为中国历史学研究的资料被提倡,则始于梁启超.而梁启超是首先提出"中华民族"概念的第一人,也是近代首倡中国家谱的第一人.中国家谱作为一种历史叙事,是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形成发展的一种历史资料.本文以青州、岫岩家谱为案例,解析中华民族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和十四年抗战两个不同时代的不同走向,说明中华民族是个命运共同体,以"四个与共"为表达.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核心,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中国家谱青州和岫岩历史叙事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少数民族中学生民族团结意识的培育路径研究

    徐科朋冯泽亚张姝玥杨桃...
    60-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本文利用具有良好信效度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民族团结意识量表对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各族自治县少数民族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试图探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少数民族中学生民族团结意识的培育路径.结果发现:(1)少数民族中学生拥有高水平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意识;(2)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民族团结意识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3)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民族团结意识之间存在着多重链式中介.整个研究表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意识的前提和基础,少数民族中学生的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在民族团结意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中起重要促进作用.研究结果对提高民族团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启示.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意识民族认同国家认同

    论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塑造与启示

    洪盛志
    68-74页
    查看更多>>摘要:抗日战争使中华民族意识得到彻底觉醒,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塑造有着其独特的思想、政治、制度、经济、社会、精神、文化因素.借鉴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塑造历程,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要以"四个共同""五个认同"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内容,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历史基础和思想基础,重点从政治、精神、文化、经济等四个维度进行推进.

    抗日战争中华民族共同体塑造启示

    汉族丧葬仪式的研究与建构中国人类学知识体系

    陈刚郭锐
    75-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丧葬仪式能充分展示人们对死亡的认识和如何应对死亡,一直受到人类学者的密切关注和重点研究,为人类学研究人类社会的组织结构、文化价值观和世界观提供了一个窗口,对西方人类学知识体系的建构做出巨大的贡献.中国是礼仪之邦,各民族都拥有丰富的礼仪仪式,汉族的丧葬仪式是汉族民间信仰实践的体现,是随着汉民族形成而形成,随着汉民族发展而发展.研究汉民族丧葬仪式的发展历史和现状,不仅有助于今天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也有利于中国人类学开展重构、重建和重塑新型的仪式话语体系,推动中国人类学学科的发展.

    汉族丧葬仪式人类学仪式研究人类学知识话语体系

    民族经济发展的地方叙述及其人类学意义——基于广西京族地区的田野考察

    吕俊彪
    83-91页
    查看更多>>摘要:京族是一个世代以海为生、与海相伴的海洋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由于文字书写能力的相对欠缺,京族人对于经济生活的叙述带有浓厚的自然主义色彩.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一些民间人士积极参与地方社会研究,以本地人的视角书写经济发展之于京族社会的深刻影响.这种学术现象的出现,对于全球化时代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的理论探索,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民族经济地方叙述京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