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西民族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西民族研究
广西民族研究

俸代瑜

季刊

1004-454X

gxmzyjs@163.com

0771-5589053

530028

广西南宁市云景路1号

广西民族研究/Journal Guangxi Ethnic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民族学类核心期刊。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广西民族问题研究中心主办。主编俸代瑜。1985年创刊,季刊。主要栏目有:民族理论政策研究、民族学人类学研究、壮学研究、瑶学研究、民族历史与文化研究、民族经济研究、民族旅游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学者与成果评介等。两度被评为广西优秀期刊,同时被认定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宗族文化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机制——以海南临高"村人"为例

    李毓阚康
    86-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宗族是连接国家与地方的文化纽带.通过对海南临高吴氏宗族文化实践及其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机制进行阐释,认为吴氏宗族在祖先崇拜中对博学的尊崇,族谱修订仪式中基于学识的宗族地位和身份确立,宗族教育中基于道德伦理、礼俗互动的宗族惩戒和表彰,以及冼夫人信仰文化体系下"地方文化共同体"的建构,突出展现的是重教兴学、崇德、行善、互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在吴氏宗族文化体系中,宗族成员的祭祀仪式和宗族制度体现出对国家的心理认同、情感维系和互助、共治观念,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驱动力;从古代儒学观念嵌入下的民族交往,到冼夫人信仰体系下地方文化共同体建构,再到临高"村人"文化体系的形成,体现了中原文化和地方多元民族文化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心理等各个领域的交往交流交融,是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的外推动力.正是在内外合力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逐步形成并不断铸牢.

    宗族文化礼仪秩序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海南"村人"

    从红水河流域蚂节看壮汉文化交融

    林成李富强
    95-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蚂()节是红水河流域壮族极具农耕色彩的节日.在壮族与汉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其文化要素与内涵不断丰富,壮族神器铜鼓与汉族神兽实现互通,壮族文化与道教文化得以互融,壮、汉民族以仪式为纽带"同祀共欢".壮、汉民族通过"互鉴"的途径达成"共享",从而实现彼此文化的交融.蚂()节也因此发展成为整合壮汉民族关系的节日庆典.这一鲜活案例不但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微观体现,而且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宝贵资源,对于从多维度探究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所助益.

    蚂()节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仪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少数民族文庙在地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叙事——以云南建水文庙为例

    张智林
    103-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少数民族文庙的在地化过程,是反映中央与地方、中心与边缘、传统与现代之间张力的缩影和影射,更是呈现民族团结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历史载体.民族志作为参与观察和以小见大的重要研究方法和书写方式,基于与建水文庙相关的彝族孔姓、庙校合体、洞经传承和祭祀仪式四方面,将边城建水文庙落地生根的历时与共时性进程进行呈现,不仅再现了传统庙学空间的发展历程,回应着何为中心与边缘的议题,也为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空间叙事提供了边地案例.

    少数民族文庙在地化中心边缘中华民族共同体民族志

    少数民族水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内在动因与实践途径——以维吾尔族水文化为例

    何昭丽施虔万绪才王松茂...
    113-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文化是以水和水事活动为载体形成的文化形态,其蕴含的治水、管水、护水、节水、亲水理念对促进入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维吾尔族水文化为例,分析了维吾尔族水文化的基本特征,论证了少数民族水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内在动因.提出:水文化倡导提供安全可靠的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这正是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同时,旅游产业倡导健康、文明和绿色旅游,这又是传承传播水文化的有效途径,二者的融合既有助于推动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更有利于贯彻绿水青山理念,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开展"水文化+旅游"专项会展活动、重点打造展现地方民俗风情的水生态旅游项目、落实水文化教育、加强水文化遗产保护等,是促进少数民族水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实践途径.

    少数民族水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文化润边:清朝西南边境土司地区儒学教育的国家视野

    马亚辉
    120-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朝视西南边境的土司为国之藩篱,令其戍守边陲,但土司争为雄长,不利于边疆稳定.清朝政府基于对文化治理功能的认知,在西南边境土司地区施行文化润边理念,以增强土司的服从意识与国家认同.清朝西南边境土司地区的儒学教育政策经历了从宽到严的发展变化,虽然期间受到土司的抵制,但仍取得较好的成效.清末西南边疆危机四伏,清朝政府为巩固边防,在西南边境土司地区拟重振儒学来润化边陲,因时日太短,随着清朝覆亡而成为具文.

    西南边境土司文化润边边疆治理

    从"粤西三载"节日书写看古代广西民族交融

    张啸
    129-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粤西三载"中存有大量描写节日的诗文,这些诗文对中华传统节日和广西本土节日均进行了细致和生动的描写.通过这些节日诗文,今天的人们依然可以了解历史上广西特有的节日场景,感知不同的节日民俗,体会别样的节日心理.作为广西重要的诗文总集,"粤西三载"中的节日诗文也是不同时代、不同身份的创作群体观察和体会广西地方文化的真实写照,从这些具体的文学表述中能够窥见广西当地不同文化的交融过程,其也是民族交融的具体体现..

    粤西三载节日民族交融

    文化共同体的生成逻辑与演进机制——兼议新征程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发展策略

    方黎
    136-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框架,对文化共同体的理解需放置在个体与"类"的互证中、文化的"人化"与"化人"的辩证中、社会发展的"因""果"联系中予以阐释.在文化共同体的生成中,实践先导是基本前提,文化记忆是重要条件,文化利益是动力因素,价值共识是显著标志.文化共同体的演进机制在常规运行的基础上,常经历危机冲突与双向转型的曲折发展,具有"自由人联合体"属性的高级文化共同体的演进机制必然是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以此为理论参照,新的历史场域中,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演进正处于创新性转型发展阶段,通过实践养成、以文化人、视域融合、价值熔铸等策略,有助于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高质量发展.

    新征程文化共同体生成逻辑演进机制发展策略

    民族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路径研究——以彩调剧《新刘三姐》为例

    曹庆华吕忠山
    146-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彩调剧《新刘三姐》是广西"刘三姐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最新作品.《新刘三姐》对千年以来的"刘三姐文化"进行中国式审美现代化意义的转化与改编,体现出了传统文艺作品的传承与创新.《新刘三姐》在与新时代主题紧密相连的基础上,完成了对刘三姐的形象进行新的塑造、对剧情进行巧妙的设置、对剧情中的矛盾进行中和式的处理.正是通过这三个维度的展现,来完成广西的民族文化符号——"刘三姐文化"的重构和展示,实现新时代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做出贡献.同时,《新刘三姐》的成功路径,也为中华其他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

    彩调剧刘三姐民族文化"两创"

    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诉求与外显标志——基于全国15个民族旅游村寨的调查

    邓辉邓子辉
    152-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了解和把握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诉求和外显标志是进一步探讨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文章选取全国15个典型民族旅游村寨为样本进行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并采用SPSS与AOMS软件对收集整理的数据资料进行了统分析计.结果表明: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诉求主要表现为利益诉求和条件诉求.利益诉求根据重要程度大小依次表现为经济增长、社会进步、文化传承及环境优化四个方面;条件诉求依据重要程度大小依次表现为观念可持续更新、资源可持续利用、文化可持续传承、外力可持续推动、产业可持续支撑、资本可持续投入、产品可持续吸引及环境可持续保障八个方面.外显标志按照受访者的感知强弱依次表现为人气与口碑、规模与效益以及环境与氛围三个方面.

    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内在诉求外显标志

    农业文化遗产如何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基于共生系统说的贵州从江占里侗寨案例探索

    王超崔华清蒋彬
    164-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村地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关键性举措之一.农业文化遗产是我国农耕文明的活化载体,对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主要聚焦于产业生命说和社会治理说,前者注重产业生态化治理实现与自然系统的和谐共处;后者提倡多主体、多部门协作实现经济有序发展.本文综合以上两大学说的优势与不足,提出共生系统说,结合共生理论构建本文理论分析框架,选取贵州从江占里侗寨进行案例验证,共同促进了农业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充分盘活农村闲置资源、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提供了内生发展动力.

    农业文化遗产一二三产业融合民族村寨共生理论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