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西民族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西民族研究
广西民族研究

俸代瑜

季刊

1004-454X

gxmzyjs@163.com

0771-5589053

530028

广西南宁市云景路1号

广西民族研究/Journal Guangxi Ethnic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民族学类核心期刊。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广西民族问题研究中心主办。主编俸代瑜。1985年创刊,季刊。主要栏目有:民族理论政策研究、民族学人类学研究、壮学研究、瑶学研究、民族历史与文化研究、民族经济研究、民族旅游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学者与成果评介等。两度被评为广西优秀期刊,同时被认定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结构主义分析

    王伟青觉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研究多是基于某一具体的现实问题和单一学科视角,缺乏一种系统的理论阐释理路和知识图景.要破解这一困境,需要重新找回结构主义之理论与方法.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发展,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民族共同体结构.近年来,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为此需要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上,结合结构主义之认知论和方法论,从政治、社会等诸层面出发,对其展开系统考察并提出具体应对之策.

    中华民族共同体结构理论风险路径

    全过程人民民主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内在逻辑

    高永久冯辉
    10-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过程人民民主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均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全过程人民民主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既统一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又具有相互促进的逻辑关联.全过程人民民主以人民当家作主为核心提供主体保障与环境保障,以凝聚人心、汇聚力量为重点发挥认同凝聚和关系凝聚功能,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政治路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既可以提供结构和动能两个维度的支持条件,又具有价值与实践两个方面的导向作用,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显著优势之一.全过程人民民主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内在逻辑关联证明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与发展人民民主的兼容性.

    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人民当家作主

    聚与合:近代广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程与启示

    罗彩娟黄爱坤
    19-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近代社会背景复杂,广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进程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主要体现在人口迁移与民族互嵌式居住格局的形成;矛盾冲突与和谐友好并存,和谐是主流;各民族聚合力达到历史新高度三个方面.同时为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经验借鉴:近代广西各民族交错杂居,走向互嵌融居,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近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体现出"内聚中华"的共同心理素质,为广西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奠定心理基础;近代广西各民族共同抗敌体现出的团结合作精神,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民族团结进步聚合力

    从甘青宁地区多民族共有文化符号看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花儿"民歌为个案

    杨文笔
    30-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汇聚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构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培育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花儿"是甘青宁地区多民族共创共有共享的民歌符号,充分体现了甘青宁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对于"花儿"这一西北多民族共有文化符号的解读,既是从文化本位的角度对于西北花儿的本质属性进行正本清源,更能从经验案例中提供一个各民族在不同领域不同层面交往交流交融的地方知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必要的学理依据.

    甘青宁地区共有文化符号中华民族"花儿"

    媒介视域下西南边疆国家认同理论阐释与实践探索

    奉媛
    39-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媒介在西南边疆国家认同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道路、书刊以及流动电影等媒介推动西南边疆国家认同从"自在""自觉""自为"到"自强"的进程,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成为形塑国家认同中无法忽视的力量,互联网中的共享性空间、共享性实践、共享性资源、共享性支持、共享性身份为国家认同的建构提供了新的路径.为此,可以从仪式、集体记忆、关系、生计等进路来探讨如何在互联网时代强化国家认同.

    媒介国家认同西南边疆互联网

    地方博物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价值及实践路径研究——以云南边屯文化博物馆为例

    黄彩文刘晨旭
    48-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博物馆不仅是承载地方历史、涵养民族文化、存储交往记忆的共有精神家园,更是展示多元文化与文明的窗口.地方博物馆不仅具有收藏、教育、科研等重要价值,也具有显著的动员叙事及共同体意识建构效能.位于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的云南边屯文化博物馆是地方与国家相互呼应、小社会与大历史互为参照、汉族与各少数民族守望相助、具有强烈情感共鸣的记忆之场.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时代背景下,云南边屯文化博物馆这类历史主题鲜明、文化特色突出、"三交"内涵显著的多民族共享活态符号,也可以充分调用为鲜活的叙事资源.地方博物馆需要找准定位,通过内容提炼、效度提升、活力培育三个方面,探索其独特的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共同体意识边屯文化博物馆价值与实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互构逻辑

    孙磊
    56-65页
    查看更多>>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都是中国共产党在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后,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都属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共同蕴含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基因,共同体现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共同指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共同诠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铸牢思想基础、形成价值引领、凝聚团结伟力等方面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精神指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铸牢中华民族经济共同体、政治共同体、文化共同体、生态共同体提供重要举措和物质基础.二者之间形成了相互作用、同频共振的逻辑关联.因此,探究二者的互构逻辑、双向影响及互动的实践进路,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式现代化互构逻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传统天下观的演化及其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代启示

    吕勇
    66-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从"华夷之辨"到"天下一家",天下观贯穿于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壮大的历史进程,天下观在处理民族关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背景下,天下观的重要性重新凸显,尤其是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中,天下观处理民族关系的历史实践及历史经验历久弥新.天下观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重要思想资源,对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启示.

    天下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启示

    新时代海外侨胞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生成过程与建构路径

    李云
    76-84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外侨胞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新时代如何建构海外侨胞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这是中国政府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过程中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根据认同心理过程,海外侨胞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历经个体自我认同、内群体认同和共同内群体认同,个体自我认同是其基础,内群体认同是其纽带,共同内群体认同是其范畴表征.因此,通过社会化实现海外侨胞自我认同从自我到共同体的由内到外建构,通过中国政府自上而下国家意志的社会传导,实现其从共同体到自我的由外至内建构,解决"我是谁"问题;构建多重互动网络,以个体间朋友(亲友、同乡等)角色互动为基础,获得内群体身份(民族身份),促进其内群体认同,解决"我和谁一样""我和谁一起"的问题;以跨群体、跨地域互动为基础,促进其共同内群体感知相似性,建构共同内群体身份(中华民族身份),最终建构其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解决"我为什么要支持现存政治秩序"问题.

    海外侨胞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共同内群体认同

    民族地区以共同富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机理与实践路径——基于广西横州市的田野调查

    韦云凤王政武
    85-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共同富裕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理论价值的统一性、同源性,理论实践的互动性、共生性,统一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价值导向.共同富裕有利于夯实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和民生保障、增强其思想共识和精神动力.横州市通过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稳就业促增收、完善基础设施、增进民生福祉和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为推进共同富裕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有益经验和启示.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建立健全利益联结与收入分配机制、探索共同富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互促共融机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激发其长效动能.

    民族地区共同富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