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西民族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西民族研究
广西民族研究

俸代瑜

季刊

1004-454X

gxmzyjs@163.com

0771-5589053

530028

广西南宁市云景路1号

广西民族研究/Journal Guangxi Ethnic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民族学类核心期刊。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广西民族问题研究中心主办。主编俸代瑜。1985年创刊,季刊。主要栏目有:民族理论政策研究、民族学人类学研究、壮学研究、瑶学研究、民族历史与文化研究、民族经济研究、民族旅游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学者与成果评介等。两度被评为广西优秀期刊,同时被认定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无宴不成侗:一个侗寨的社会整合方式探究

    周大鸣剧馨
    93-99页
    查看更多>>摘要:宴请是侗族社会生活的重要部分.本文基于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独坡镇骆团村长时期的田野调查,以侗族宴请为研究重点,进而探究宴请作为整合侗寨的运行机制.根据宴请目的将侗民宴请分为日常性宴请、仪式性宴请和工具性宴请,从而探讨宴请在整合私人关系、房族网络、政治资源等方面所起到的关键作用.从现实意义来看,宴请可以被看作是乡村振兴中侗寨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进而为民族地区治理提供新视角.

    宴请侗寨社会整合

    从"京族话""白话"到普通话的语言使用看京族的认同演变

    吕俊彪
    100-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京族是一个跨国而居的民族群体,我国的京族主要聚居在北部湾西南沿岸地区,世代以捕鱼为生.近现代以来,京族的语言使用经历了从母语"京族话"、粤语"白话"到普通话的拓展.伴随着语言使用习惯的改变,京族自我认同的内涵不断丰富,逐渐从"落后的少数民族"成长为"有文化的中国人".京族的语言使用及其自我认同的演进,既是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自然结果",也体现了当地人在现代国家语境下重新建构自我的努力.

    民族语言语言使用京族自我认同

    道路空间的文化塑造:路学视角下的云南会泽铜商古道研究

    邓玉函秦琨驭
    108-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云南会泽铜商古道为服务于清朝康乾年间的铜运贸易政策开拓,因其地理优势与资源禀赋成为国家与地方联结的纽带.政策往来与经济贸易的共同作用又从空间维度形塑了会泽的地方文化.以道路人类学为视角,本文剖析了铜商古道文化空间的历史源流与构成,正是路与城市、乡村的串联组成了"两点一线"的文化空间.路的动态性延续到空间中,提供了维系文化空间的特质,使之直到今日铜商古道的社会生命依旧以有形之路与无形之路发挥独到作用,并行不悖于现代交通体系中.

    道路人类学铜商古道文化空间云南会泽

    边民"国民化":民国时期边政学的一个核心议题

    孙保全毕越
    115-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国时期的边政学者重新界定了边民概念,将其理解为"边疆少数民族",并从主权、领土和中华民族角度论证了边民的国民身份.在此基础上,他们批判了历史上边民在边疆社会身份体系中所处的"私民"或"奴隶"地位,强调要保障边民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权利,同时主张通过扶持边疆教育来塑造边民的国民意识.这些观点汇聚成一个比较完整的"边民国民化"议题,反映出现代国家构建过程中边民观念的转变趋势.其间所形成的丰富成果,在研究视角、历史叙事、议题选择、分析方法等方面对今天的边民研究仍具有启发意义.

    边政学边疆边民国民民族

    从"跨文化比较"到"跨自然比较"——人类学比较研究的方法、类型与范式转换

    宋靖野
    123-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比较是人类学知识生产的基本原则.但对比较法自身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研究却相对滞后.本文以时间为线索,考察现代人类学比较研究的两大范式.其中,"跨文化比较"以文化为基本对比单位,旨在揭示不同对象之间的相似与差异、结构与变迁、自性与他性;"跨自然比较"倡导在不同的世界(自然)而非世界观(文化)之间展开比较,从而最大限度地呈现他者世界的自为秩序.在处理比较与翻译的问题上,跨文化翻译重视在语言层面建立共识,跨自然翻译则侧重在概念层面厘清疑义.二者虽然方法不同,但都致力于破解现代人类学"译不可译"的认识论困局.

    比较法跨文化比较本体论转向文化翻译方法论

    壮族道教的多元通和模式及其启示意义

    雷火剑
    132-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壮族道教是壮汉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产物,其在继承传统道教核心教义的同时,受到壮族日常生活和民俗文化的深刻影响,又与壮族各种原生型宗教紧密结合,汇成一体,在经典、教义、神谱、仪式等方面都全面加以糅合,形成了融汇多教、多神共奉的信仰体系.壮族道教的这种多元通和模式最有利于多民族的和平相处和多样性文化在互尊互学中健康发展,也将为建设多民族多宗教的和谐世界提供有益的智慧和经验.

    壮族道教多元通和交流互鉴

    改土归流对中华民族发展的贡献

    莫代山
    140-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改土归流使王朝国家疆域得以稳固、国家意志在改流区得以贯彻、对改流区民众的教化得以全面推行.同时,改流区民众与国家的联系加深、国家认同意识增强,各民族汇聚交融与和谐关系得以形成.这些变化实现了国家整体利益和改流区局部利益的双向同步增长,对于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改土归流中华民族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

    纹饰层累与多元一体:文化共生视域下广西铜鼓文化中的"三交"实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广西实践系列之三

    郝国强李星莹赵新欣戚可夫...
    148-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铜鼓文化是红水河流域各民族共创共享共传的传统文化,其发展和演化体现出多民族文化的共生性,这种共生关系丰富了铜鼓文化的内涵和形式,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依托广西河池国家级铜鼓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铜鼓文化融入到经济发展当中,有效促进文创产业发展.广西铜鼓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实践,促进了各民族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构筑了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助推了各民族互嵌式发展,增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社会凝聚力.

    铜鼓文化纹饰层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族典籍外译与国家文化安全

    梁艳君
    159-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文化安全是新时代中国总体安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构合理有效的国家文化安全空间,是国家软实力的根本体现.要保证国家文化处于安全状态,不能仅仅满足于国家内部主流文化安全不受威胁,更重要的是在对外交往交流中,不断扩大文化安全屏障,保证国家形象在异质文化语境中不受到诋毁.民族典籍外译是国家文化重要载体、是建构异质文化语境中真实民族形象的重要手段.因此,民族典籍外译必须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指导下,遵循翻译安全这一基本原则,发挥捍卫民族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作用,纠正西方强势文化对中国民族形象的曲解和误读,构筑守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首道防线.

    民族典籍国家文化安全翻译安全民族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

    民族自治地方"双碳"协调机制的构建

    彭谦陈昊博苗丽
    166-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双碳"工作是当前一项重要的政府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于统筹推进"双碳"指明了道路方向.民族自治地方的"双碳"工作与非民族自治地方有着很大的差异性,存在特殊的困难,强行推行有可能会影响民族关系的和谐稳定.因此,民族自治地方要构建"双碳"协调机制,通过对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财政支持、民族关系等方面进行协调,才能够达到在保障民族关系和谐稳定的前提基础下推进"双碳"工作、实现"双碳"目标的目的.而且还应相应地建立"双碳"协调的评估机制,定期对"双碳"协调工作进行评估,杜绝走过场的协调,并将评估结果纳入干部考核体系之中,从而促进"双碳"协调工作的开展,推动民族自治地方"双碳"工作目标的实现.

    民族自治地方双碳降碳减排低碳绿色协调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