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西民族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西民族研究
广西民族研究

俸代瑜

季刊

1004-454X

gxmzyjs@163.com

0771-5589053

530028

广西南宁市云景路1号

广西民族研究/Journal Guangxi Ethnic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民族学类核心期刊。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广西民族问题研究中心主办。主编俸代瑜。1985年创刊,季刊。主要栏目有:民族理论政策研究、民族学人类学研究、壮学研究、瑶学研究、民族历史与文化研究、民族经济研究、民族旅游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学者与成果评介等。两度被评为广西优秀期刊,同时被认定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生动实践——广西"壮族三月三"的创新与发展

    方素梅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本内涵.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有关部门的合力打造和全区各族人民的共同参与,"壮族三月三"经历了从民族传统节庆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再到广西公共节日的转型,成为独具特色的各民族共享共创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壮族三月三"的创新与发展,推动了广西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交融,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活动的深入开展,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成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一个生动范例.

    中华民族共同体共有精神家园壮族三月三中华文化认同

    携手谱写广西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篇章

    覃彩銮覃丽丹
    1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广西是多民族居住的自治区.中华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贯穿广西民族历史发展的全过程.研究和揭示广西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史,可以增进对广西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过程、中原文化的传入及其对广西民族文化的深刻影响和广西民族和谐相处、团结互助、交融共生历史的了解,可以为推进广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提供借鉴.

    广西携手谱写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篇章

    广西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实践与经验

    张少春
    2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团结一直是中央对广西建设的要求之一,也是广西各项事业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党中央在不同时期提出广西要建设一个"范例""先进""典范"的自治区.广西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走过了建立新政权、社会主义改造、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历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并在建党百年之际,启动了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的探索.广西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探索实践形成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地区样本,积累了中国共产党加强和改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地方经验.

    民族团结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广西

    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与中华民族形象论析

    田海林
    29-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既是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采取的重要实践方略,也具有深刻的理论和方法意义.从认识论角度看,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标识对人们增强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具有显而易见的作用.但是,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必须奠定在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准确理解基础之上,由此才能找到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正确路径.

    中华文化符号中华民族标识共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地区乡村"三治结合"的实践与发展——以广西乡村治理为例

    谢尚果全莉萍彭振
    37-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过对乡村治理情况展开实地调研,发现虽然广西各村对村集体组织的行政能力、村民自治能力、乡村法治成果的发展维护以及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等方面成绩显著,但仍然存在着乡村自治能力不足、乡村法治环境和体系有待建设、文化自觉与德治的引领作用仍有欠缺以及"三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不成熟四大问题.针对这四大问题,要提升乡村自治动力,创新乡村自治机制,坚持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将基层社会治理的重心转向农村社区等;加强乡村法治建设,培育乡村法治文化,包括加强乡村治理的地方立法、建设适合农村基层法治服务体系等;充分发挥乡村德治功能,营造良好乡村德治环境;完善新时代民族地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新时代广西三治结合乡村治理

    系统论视域下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刻内涵、结构样态与理论特质

    谭林
    45-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深刻内涵方面,民族交往是民族关系的交际形式,强调交往的强度与广度;民族交流是民族关系的交际内容,强调交流的精度与深度;民族交融是民族关系的交际效果,强调交融的效度与限度.在结构样态方面,有本体结构、外延结构和总体结构之分.其中,民族交往、民族交流、民族交融间的协同与共生形成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系统的本体结构;空间、经济、文化、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的联结与整合形成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系统的外延结构;以习近平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为统领的"1+2+3+4+5"上下贯通的衔接与联动形成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系统的总体结构.在理论特质方面,主要包含整体性、动态性、开放性和层次性等四个方面,这为更好地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系统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内涵结构特质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活化:内涵、机理及路径

    孟凡丽王静王国宁
    54-62页
    查看更多>>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需在生活化语境中予以理论探赜和实践确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活化是生活世界与意义世界的进阶融合与互养相成过程,重在引导各族群众坚定"五个认同"、牢树"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具有"一个民族也不能少"的人本性、"看得见、摸得着"的体验性等基本特点,其发生机理表现在:以植根于生活为逻辑起点,以升华于生活为意义探赜,以回归于生活为实践指向,以引领于生活为价值旨归.当前,切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活化,应打造"有形"的生活化内容,创新"有感"的生活化方式,建立常态化的"有效"落实机制,加强"有力"的支持保障.

    内涵解析发生机理实践路径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人口较少民族实现共同富裕的模式与经验研究

    耿新陈诺胡鹏
    63-70页
    查看更多>>摘要:战胜贫困,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小康、走向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由于自然禀赋、地理区位、发展基础等原因,人口较少民族整族贫困曾是脱贫攻坚的难中之难、困中之困.党和国家持之以恒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2020年28个民族全部实现整族脱贫,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各民族脱贫之路和迈向共同富裕的基础和路径各有不同,本文选取独龙族、基诺族、赫哲族、毛南族等4个人口较少民族整族脱贫的典型模式,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维度来归纳和提炼人口较少民族在整族脱贫、同步小康和共同富裕过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经验.

    人口较少民族整族脱贫共同富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中的日常交往认知

    王瑞萍
    7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式有很多,但是最基础、最普遍、最根本的方式就是日常交往认知.按照认知的客观属性,可以把认知分为概念、管理和自觉三个阶段以及与这三个阶段相对应的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和伦理价值.日常交往的认知活动就是从极为平凡、极为普通的事情中引申出来极为有用、极为深刻的东西.概念认知活动的理解和感知、管理认知活动中的命令和服从、自觉认知活动中的愿意和主动都表现了日常交往认知的主体物和附着物、个人行动和集体行动、依存和冲突三对关系.通过这些关系的处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日常交往认知的社会关系共同点才能够充分表现出来.对这些关系的处理离不开认知中的四个要素的运用,也离不开认知反映机制的运用.

    共同体意识日常交往认知心理反映机制

    脱嵌与再嵌:家文化的复兴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黎朝辉赵曼
    79-86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代历史上,家庭革命运动将家从整个社会结构中抽离.近代的家庭革命者从知识论的角度采用一种由外向内的思维方式,将家作为外在于人的一种结构,将家的机制化表达(宗法制)与家等同起来,遮蔽了家内生于人的生存结构的意义.简单将家庭从整个社会结构中剔除的结果是社会分散为原子式的个人,无法形成有效的认同与凝聚.时至今日,家庭革命的影响还没有散去.以生存论为视角,从家庭本身出发,解蔽家庭内生于人的生命结构、内嵌于民族历史文化之中以及共生于人类社会之中的意义.通过对家的体认,追溯家文化内嵌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肌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融入家文化的视野.

    家文化家庭革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