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西民族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西民族研究
广西民族研究

俸代瑜

季刊

1004-454X

gxmzyjs@163.com

0771-5589053

530028

广西南宁市云景路1号

广西民族研究/Journal Guangxi Ethnic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民族学类核心期刊。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广西民族问题研究中心主办。主编俸代瑜。1985年创刊,季刊。主要栏目有:民族理论政策研究、民族学人类学研究、壮学研究、瑶学研究、民族历史与文化研究、民族经济研究、民族旅游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学者与成果评介等。两度被评为广西优秀期刊,同时被认定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人本内涵探赜

    唐海燕
    87-9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深厚的人本内涵.中华传统优秀人本文化、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民族文化的人文思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人本思想生成的重要来源.对自由主义、民族中心主义、社群主义思潮的反思批判与合理借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人本思想的延展和深化的重要伦理基础,彰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人本内核的合理性.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人本性是解决民族利益冲突的伦理基石、构建民族正义时代秩序的伦理遵循、巩固民族共同情感的伦理基础.把握好人本原则、不断充实人本内容、充分释放人本功效,是运用好中华民族共同体人本意蕴的应有之义.

    中华民族共同体人本思想内涵分析现实运用

    台湾高山族诸族群的拔牙类型探析

    何星亮
    96-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史前的台湾本土居民①是近现代高山族诸族群的先民.本文根据考古学、历史学和民族学资料分析台湾高山族诸族群的拔牙类型.史前台湾高山族先民拔牙类型主要有两大类:一是CI2I2C型,即拔去上颌左右侧门齿及犬齿;二是I2I2型,即拔除左右侧门齿类型.汉代至近代之前的台湾高山族先民的拔牙类型主要为I2I2型,即拔去上颌左右侧门齿.近代台湾高山族诸族群的拔牙类型主要有四种:一是I2I2型,即拔上颌左右侧门齿;二是CI2I2C,即拔上颌左右犬齿和侧门齿;三是P1CC P1型,即拔上颌左右犬齿和第一小臼齿;四是CC型,即拔上颌左右犬齿.从拔牙类型来看,台湾高山族先民拔牙风俗源流久远,数千年延续不断.

    台湾高山族拔牙类型

    拆分、解读与批判:人类世人类学的进路与走向——人类世人类学理论与案例研究之二

    付广华
    104-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面对人类世的生态环境变迁,人类学天然地具有参与其中的优势,当然也因此备受挑战.人类学家将人类世拆分为气候变化、生物灭绝等具体表征并加以研究;试图解读人类世的多重面相,提供多样化的认知;批判人类世的真理属性,认为是不平等政治的产物.人类学家对人类世的研究,将继续关注人类世的多元表征及其在地方上的表现;发展和完善具有自身学科特色的分析路径;采取跨学科协作策略,增强人类社会对人类世的全面认知和理解.

    人类世人类学气候变化多物种民族志

    《皇清职贡图》图说中的"中华天下观"

    郭丹丹
    114-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皇清职贡图》是为展现清朝"统一寰宇,凡属内外苗夷莫不输诚向化"的不世之功所绘制的古代大型民族志图册,勾勒了在清帝国日渐"一统"的广袤疆域上,经过改土归流、多年教化之后已经完成和正处在"化夷为民"进程中的边民形象.其图说纠正了地方官员"汉"即"中华"的错误认知,表现出强烈的"民化"取向,并使用多元文化标准如融合了儒家文化的满族发饰服装、"淳朴"特质等来评判族群向化,积极呈现儒学对少数族群的"教化"成果.这种多民族文化的塑造、融合和使用实践,构建了一个更具包容精神和宽阔胸襟的中华帝国形象,是乾隆"中华天下观"的重要体现,对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有重要意义.

    皇清职贡图以"民"代"汉"多民族取向中华天下观

    祀典"先贤"与民间"圣母"——官民互动背景下冼夫人信仰衍变与其形象建构

    郑苏文
    123-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广东西部与海南盛行的冼夫人信仰发展衍变的观察和探讨可知,隋初作为俚人领袖的冼夫人去世后被"立庙以祀"是这种信仰的发轫,然而随着冯冼家族在唐代受到巨大打击,冼夫人信仰曾有过长时间衰微的处境.而明初冼夫人被纳入国家祀典,以及国家与乡村社会大家族的互动,最终促使冼夫人信仰在明清以后成为当地最重要的民间信仰之一,其背后体现的是国家对边陲地区乡村社会民间信仰的引导过程与深刻影响.

    俚人冼夫人明代祀典岭南圣母明会典

    西南地区民族舞蹈文化交融研究——以苗疆走廊为例

    满梦翎
    132-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史上,随着苗疆走廊的开辟,大量汉族人群涌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并逐渐与当地少数民族融合,促进了西南地区民族文化的交融.从西南民族舞蹈文化的相互交融来看,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受汉文化影响的西南少数民族舞蹈文化,二是受西南少数民族文化影响的汉族舞蹈文化,三是表达汉族与西南少数民族共有历史或故事的舞蹈文化.西南地区民族舞蹈文化的交融性客观体现了西南地区民族融合的历史过程与文化特征.西南地区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

    苗疆走廊民族舞蹈文化交融中华民族共同体

    认同熔铸与神圣时空:文化记忆视阈下民族团结誓词碑研究

    史靖昱
    138-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文化记忆之存储空间与形塑国家认同的有形基础,民族团结誓词碑跨时空凝结着记忆与事件、政治、认同的复杂关系.本文以"文化记忆"为主要分析概念,借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为研究个案,在实践层面探讨文化记忆赋能国家认同的具体路径与其中所涉之记忆政治.文章首先追溯誓词碑"记忆-遗忘-唤醒"的历史经过,剖析从储存记忆转化为功能记忆以服务国家认同之缘由;其次,考察中央和地方政府通过誓词碑提升国家认同的模式;最后,将作为记忆之场的誓词碑置于空间生产的脉络之中,分析纪念空间的功能与意义的变迁,阐明空间如何影响民众日常生活并塑造出国家认同的日常赓续模式.

    文化记忆记忆之场国家认同纪念空间誓词碑

    和而不同:共生教育的文化逻辑

    孙杰远周家金
    148-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和而不同"是经过长期演化和不断实践积淀而成的中国哲学智慧.它不仅是民族政治交往、文化交流的基本价值取向,同时也是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绵延不断、欣欣向荣目标的关键所在,更是促成多元文化交流互鉴共存、自然与人文共生教育的良方.在文化共生教育场域中,中华民族文化应以"和而不同"作为多元民族文化教育所追求的"终极依据";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传统与现代的文化抵触、外来与本土的文化冲突、主流与多元的文化矛盾等多重文化窘境始终贯穿是中华民族文化教育行动必须应对的实然境遇;中华民族文化应坚守"和而不同"的哲学理念,通过秉持文化基因内核、萃取文化精髓因子、包容文化异质存在等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动选择,促进多元文化交流互鉴和谐共生,进而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和而不同文化共生共生教育文化逻辑

    家史传承:明清南方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自我表达——以明清土司族谱为中心

    李然周斯亮
    155-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明中叶始,南方少数民族土司大兴编修族谱之风,族谱文本较之此前王朝史官书写的"他者"叙事文本具有鲜明的"自我"叙事特点.本文从叙事理论出发,运用历史人类学的方法解构文本的内容结构与生成逻辑,认为南方少数民族土司在书写族谱的过程中,通过官私共同书写、创新文本体例、寓国于谱的叙事模式,表达了政治、文化、身份认同等多层次的国家认同观念.在文本生成并流传的过程中,既培育了敬宗收族的传统伦理价值观,又发挥了移风易俗的社会功能,更传递了心系天下的家国情怀.因此,土司族谱文本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文化资源,其中所蕴含的家国情怀正是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厚重历史文化根基.

    国家认同南方少数民族土司族谱"自我"叙事历史记忆

    "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的典型文化符号

    王瑞刘洁
    164-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禹被颂为"中华共祖"."禹"文化符号的诠释与宣传,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大有裨益.学界对"大禹"存在的历史真实性仍有争议,超越疑古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禹"作为文化符号意义上的存在性已然无比"真实".人们以各自的方式表达对大禹的崇拜与追思,禹庙、禹陵遍布;大禹足迹遍及各地;除治水之功外,大禹功绩还在于打破氏族部落时期的政治组织形式,建立夏朝,"画为九州""任土作贡",为后继者开创了国家形成与发展范式;大禹改造自然的哲学智慧以及公而忘私、艰苦奋斗、安邦救民等精神是中华民族永恒的价值丰碑."禹"作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文化符号的典型代表,给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磅礴精神力量.

    大禹中华文化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民族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