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西民族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西民族研究
广西民族研究

俸代瑜

季刊

1004-454X

gxmzyjs@163.com

0771-5589053

530028

广西南宁市云景路1号

广西民族研究/Journal Guangxi Ethnic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民族学类核心期刊。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广西民族问题研究中心主办。主编俸代瑜。1985年创刊,季刊。主要栏目有:民族理论政策研究、民族学人类学研究、壮学研究、瑶学研究、民族历史与文化研究、民族经济研究、民族旅游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学者与成果评介等。两度被评为广西优秀期刊,同时被认定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岛国图式:基于爱尔兰民族志的引申思考

    周建新
    88-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人类学早期的研究中,有许多成果来自西方人对"域外"岛屿的研究,其内容主要聚焦在遥远的"简单的"无国家社会及其文化.然而,对于具有海岛类型特征的"岛屿国家"的整体性研究却重视不够.文章以"岛屿国家"空间作为社会、文化和政治单元尺度,通过对爱尔兰岛整体民族志研究,以历史文献和田野调查相结合,提炼出爱尔兰岛的地理、历史、人文和国家社会发展特征,进而从爱尔兰岛特殊个案展开横向比较,从类型和范式的角度思考,凝炼出全球视野下岛屿国家发展的一般性特征.

    爱尔兰岛国研究范式

    成为他者:民族学研究对象的形成及认识论转变

    谢冰雪刘世龙
    97-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他者"和"自我"截然二元视角下生产的经典民族志在后现代主义人类学思潮中饱受批评.当人类学进入认识论危机时,众多学者通过转变文本组织形式与突出研究者主体的方式来呈现他者,但这些尝试在传统二元主义的认识论下并未成功.作为文化人类学的认识对象,对他者的关注和阐释贯穿着民族学发展的全阶段.而在目前的人类学本体论转向中,对于他者的研究在突破二元主义的基础上进入对存在的关注层面,民族志由描述"既定他者"向探讨"成为他者"的过程转变.因此梳理民族学研究对象——"他者"的制造过程、对"他者"研究的视角变化能够让我们在理解民族学学科本身时有所获益.

    二元主义他者本体论转向认识论危机多物种民族志

    百越民族的无间道——道教血湖信仰源泉考

    叶远飘
    104-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血湖"是中国道教专为女性亡灵设置的一处地狱,道教认为女性因为月经或生产恶露流出的血造成污染导致死后亡灵堕入"血湖",在丧葬时需举行"破血湖"仪式将灵魂拯救.以往研究几乎全部认同道教的这一观念来源于佛教,本文对此提出质疑,通过观察中国南方各地区的"破血湖"科仪,归纳其共同点,结合壮侗语民族的丧葬民族志资料与环南中国海区域出土的考古资料、神话传说对其源头进行挖掘,结果表明,道教的"血湖"信仰来源于百越民族的丧俗观念,借此说明少数民族视角对中国宗教研究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百越丧俗观念血湖信仰道教

    从相遇到相融:红河南岸多民族共同体实践

    陈民炎何明
    112-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河南岸彝族与哈尼族在交往的社会历史过程中,通过建构族际间仪式共同体方式,实现了两族"相遇到相融"的社会整合.红河南岸绿春三猛乡哈德村寨神、寨神林是彝族与哈尼族所共有,也是彝族与哈尼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更是哈德村的村寨共同体实践的物质基础、情感基石.寨神是哈德村全体村民共同的建寨始祖与图腾崇拜对象,是他们图腾信仰的基础.而寨神、寨神林物权、产权归哈德村民共有,主要表现于哈德村所有村民对祭祀寨神仪式活动具有同等参与权、仪式祭品的分享权、共同分享寨神灵力以及保护寨神林的日常化职责等.通过庄严而肃穆的仪式共餐与热闹的"流动的宴席"互享,维持着哈德村村落共同体.

    相遇到相融红河南岸多民族共同体实践村落共同体

    多民族聚居区流动人口族际通婚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基于云南涉藏地区的调查

    唐菓
    121-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云南涉藏地区的一手调查数据客观呈现流动人口族际通婚的现实状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第一,流动人口的流动范围越大,族际通婚比例越高;第二,族际交往广度越大,越可能发生族际通婚.族际交往广度越小,发生族内婚的可能性就越大;第三,利用二元Logistic模型对流动人口族际通婚的影响因素分析发现,个体特征、流动特征、经济特征和人际交往特征共同影响流动人口是否族际通婚;第四,就业身份对流动人口的族际通婚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人际交往特征变量均对流动人口是否族际通婚有显著影响,流动人口能较好地融入流入地社会对族际通婚有正向推动作用.

    多民族聚居区族际通婚流动人口

    共有制陶文化与边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以临沧市碗窑村为考察中心

    杨筑慧左丹丹
    132-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蕴含着深厚的内涵,见证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程,承载着各民族的历史与文化记忆.本文以中华民族共有的制陶文化元素为例,对临沧市的制陶技艺进行田野考察,认为在技术的传播与交流下,各民族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密切互动,将制陶技艺作为连接彼此生活与情感的桥梁与纽带,由此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构筑各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

    中华民族共有文化元素制陶技艺碗窑村

    革命文化作为中华各民族集体记忆的文化认同功能

    刘然
    142-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谱系中,革命文化是中华民族自觉意识的体现,反映中华各民族集体记忆,在文化认同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革命文化刻写了一个既有时间线又有整体性的集体记忆图景.集体记忆是文化认同的前提和源泉,文化认同是集体记忆的结果和升华.集体记忆与文化认同耦合共生,具有相同主体、共同经历、共有精神家园、共同 目标.据此,面对中华民族文化安全的隐忧,我们认为革命文化作为中华各民族的集体记忆其文化认同功能的实现路径包含身份确认、内容建构、现实实践、精神系统、形式载体、价值取向等六个方面.

    革命文化集体记忆文化认同中华民族

    中国式非遗现代化:百年实践与未来展望

    牛宏程
    150-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始终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工作,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非遗保护传承经验.作为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百年来,非遗保护与传承经历了由萌芽到发展、从成型到深化的系统化发展历程,贯穿于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三次伟大历史飞跃.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非遗保护与传承必须加强和改进党对非遗保护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探索建立多元立体的非遗保护空间模式,建立健全体系完整的非遗保护法律机制,打造数字非遗治理共同体.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引领下,非遗保护与传承必将以崭新的面貌推动世界非遗保护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从而进一步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

    中国共产党中国式现代化非遗共同体

    苗寨宿集:西江苗寨旅游住宿产业集群化与生计可持续研究

    吴忠军王婷
    160-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乡村旅游住宿产业呈现出集群化发展的趋势,西江苗寨旅游住宿业集群具有一定典型性和代表性,参与旅游接待成为当地农户的主要生计模式.本文以西江苗寨这一旅游景区型民族村寨为研究区域,以区域内包括乡村酒店、民宿、客栈等多元业态的旅游住宿产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和查阅相关资料,从产业集群理论角度,研究西江苗寨旅游住宿业集群的集聚历程、集聚现状、集群特征和集聚效应,分析苗寨宿集形成与发展的动力因素与制约因素,并探究西江苗寨旅游住宿业集群化发展与农户生计可持续的路径,以期实现西江苗寨旅游经济增长和农民可持续增收,将苗寨宿集打造成我国乡村振兴的新范本.

    宿集西江苗寨产业集群理论旅游住宿业可持续生计产业集聚

    中国边境贸易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的耦合协调研究

    孟庆雷殷宇翔
    170-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边境贸易高质量发展是边境地区与全国同步走向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本文基于2006~2021年中国8个边境省份的样本数据,运用熵权-TOPSIS法度量省级层面边境贸易高质量发展水平指标和共同富裕指数,计算其耦合协调度,从时间和空间维度分析其演变与集聚特征,并进一步诊断制约二者耦合协调的障碍因子.研究发现,中国边境贸易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耦合协调程度整体上逐步从勉强协调迈入中级协调,而各个地区的耦合协调发展存在不平衡性,在空间维度上呈现逐渐减弱的扩散效应,说明了各边境省份在自身发展进程中的异质性与独立性.因此对于其异质性的障碍因子也需要因势利导、因地制宜进行协调与诊断,通过精准化、从全局谋势区域,以区域服务全局.

    边境贸易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