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西民族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西民族研究
广西民族研究

俸代瑜

季刊

1004-454X

gxmzyjs@163.com

0771-5589053

530028

广西南宁市云景路1号

广西民族研究/Journal Guangxi Ethnic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民族学类核心期刊。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广西民族问题研究中心主办。主编俸代瑜。1985年创刊,季刊。主要栏目有:民族理论政策研究、民族学人类学研究、壮学研究、瑶学研究、民族历史与文化研究、民族经济研究、民族旅游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学者与成果评介等。两度被评为广西优秀期刊,同时被认定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茶马古道"概念的形成及其传播

    王枫云韦梅
    86-93页
    查看更多>>摘要:"茶马古道"一词由木霁弘等学者在1980年提出,主要指以滇、川、藏三角地带为核心,从事以茶叶为主的商品交换的交通和商贸古道网络.茶马古道的产生源于中国古代的茶马贸易.在"茶马古道"概念出现之前,曾有"旋牛道、五尺道、进桑麋冷道、永昌道、藏彝走廊、唐蕃古道、陇蜀道"等多种局部性的古道名称,而"茶马古道"是这些古道的总称.随着"茶马古道"概念的使用、传播以及对其研究的深化,其内涵不断充实和拓展,已远远超出一条"茶路"或"马道"的范围,俨然是我国西南各民族之间,中国与南亚、东南亚等各国之间重要的经济、文化、宗教等多方面交流的纽带.

    茶马古道缘起道路网络传播拓展

    乡土情结与振兴乡村:中国乡村人类学研究进路与展望

    陈彪
    94-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类学自传入中国以来,就与乡村结下了不解之缘,形成乡村人类学这一重要分支学科.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乡村经历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乡村人类学从自身学科视角出发,对农业科技化、产业化与村落社会经济转型、乡村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流动的农民与乡村都市化、农民再组织化与乡村治理、旅游与乡村发展变迁、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等主题进行深入调查与研究,成绩斐然.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乡村人类学一方面应延续记录追踪乡村社会变迁、推进乡村发展的学科使命,另一方面也应紧随时代步伐,关注乡村新生事物、加强跨学科交流、开拓研究视野、深化学科理论与方法,积极回应"乡村何去何从"这一时代问题.

    乡村人类学乡村振兴乡村文化

    通过"面子"的乡村治理——对桂中南一村落纠纷处理的人类学考察

    刘坚
    103-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面子"是一个很重要的社会控制方法,在乡村治理中具有积极的功能.乡村干部可以通过日常生产生活的互惠以及提高个人社会地位和威望的方式,获得"给予"和"亏欠"所形成的"社区性货币",以此积攒"面子".在乡村治理过程中,他们可以发挥"面子"能够自律个人行为,影响个人行为取向和形成积极行为导向的特点,公平合理地处理乡村纠纷和各种社会关系,从而取得良好的乡村治理效果.

    面子乡村治理村落纠纷

    论明代卫所制度与民族互嵌

    陈文元
    112-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代实施并延续至清前期的卫所制度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演进中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对南方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与民族团结影响深远.明朝建立卫所制度,大量汉族移民进入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构成凝聚和联系的网络,初步创建了"大范围、广纵深、长时段"的民族结构、民族文化、民族社区多层次多维度的互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巩固有着深厚的历史逻辑,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积极吸纳传统中国的历史资源、历史智慧与历史经验,助推新时期的民族大团结与国家大繁荣.

    明代卫所制度民族互嵌南方少数民族

    族群历史与社会记忆的重构——论王明珂的民族史研究

    戴昇
    120-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王明珂的边疆民族史系列研究建立在对传统民族史反思的基础之上,其族群研究以边缘看中心为视角,以社会记忆为研究路径,并强调反思性历史研究的现实关怀.创造性地提出了一整套族群研究的概念体系,即以"文类—模式化叙事—历史心性—现实情境"来分析边疆民族的族群认同与历史记忆,提出了一系列耳目一新的民族史新见,为中国民族史研究带来了新的研究范式与问题意识.但其研究中也存在疏于考证、史实不清等问题,需要我们加以辨别与警惕.全面评析王明珂的边疆民族史系列研究,不仅有助于人们认识王明珂先生的民族史研究贡献,还为中国民族史研究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可能.

    族群社会记忆民族史王明珂

    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濒危现象的生态学思考

    白新杰
    128-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我国部分少数民族语言出现了濒危甚至灭绝的趋向.生态语言学为我国濒危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文章从生态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探究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濒危现象,并在生态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中,考察我国濒危少数民族语言的社会环境、心理环境和自然环境等多种生态因子,全面探讨我国濒危少数民族语言的语言生态,解读我国濒危少数民族语言的具体表现,深入分析导致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濒危所涉及的诸多生态环境要素.

    生态语言学语言生态语言保护濒危少数民族语言语言生态危机

    当代壮族历史书写的壮族形象建构——"壮族形象建构研究"之二

    欧宗启
    136-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史是一个国家、民族的记忆,因而历史的书写常常肩负建构国家、民族形象的重任.当代的壮族历史书写,也同样起到了建构壮族形象的作用,从其书写中我们大致能感受到六种较为鲜明的壮族形象.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面对由此产生的壮族形象建构的新需求,当代的壮族史书写已经到了需要转型升级的时候了,在研究路径、史料挖掘、书写方法上都应作出适应性的改变和提升.

    当代壮族历史书写壮族形象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文化困境

    潘宝
    143-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作为经济研究的对象和经济发展的现象,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和普遍性.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影响着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也影响着中国少数民族的经济行为.文化语境中的中国少数民族经济需要解决中国少数民族如何利用自身文化参与市场经济的问题.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与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两者之间是否能够建立起市场经济的联系,决定着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是否能够在文化产品生产与文化产品消费之间建立起适合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需要借助于文化消费的社会环境,努力融入中国整体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进而提高中国少数民族的物质生活水平.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特殊性普遍性文化发展

    云南耿马华侨农场生计变迁与经济发展研究

    陆赏铭罗柳宁
    150-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耿马华侨农场前身为由原国营耿马农场、咖啡农场、云丰农场三个农场组成的新国营耿马农场,1978年接收并安置从越南回来的华侨之后更名为耿马华侨农场.通过研究当地归侨的生计方式及其变迁过程,展现其在不同时代背景之下为了适应不同环境所选择的生计方式,以及在受到一些因素影响之后发生变迁的过程,说明变迁过程所具有的历史性和特殊性.同时分析影响当地归侨生计变迁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外部和内部的因素,这些具体因素共同形成了推动其生计变迁的力量.通过探讨当地归侨生计变迁与农场经济发展的关系,找到目前存在的影响经济发展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帮助农场获得良好的、可持续性的发展.

    耿马华侨农场生计方式生计变迁经济发展

    跨界流域民族地区文化遗产利益补偿的法治保障

    邵莉莉
    157-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跨界流域建设开发与民族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共生关系尚未形成,在现有的跨界流域生态补偿实践中未考虑对民族地区文化遗产的补偿,造成民族民间艺术面临诸多保护问题.跨界流域是水文化遗产的载体,其民族地区的文化遗产具有"活态"特征,需活态"传承".《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的国家对输出自然资源的民族自治地方给予一定的利益补偿,也应当包括对流域所承载的文化遗产.保护流域民族文化遗产就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国家在跨界流域民族地区文化遗产利益补偿的公法属性不可磨灭,为此应该从利益共享、国家预警、创新保护传承利用三方面予以法治构建.

    跨界流域民族文化遗产利益补偿利益共享传承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