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西民族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西民族研究
广西民族研究

俸代瑜

季刊

1004-454X

gxmzyjs@163.com

0771-5589053

530028

广西南宁市云景路1号

广西民族研究/Journal Guangxi Ethnic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民族学类核心期刊。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广西民族问题研究中心主办。主编俸代瑜。1985年创刊,季刊。主要栏目有:民族理论政策研究、民族学人类学研究、壮学研究、瑶学研究、民族历史与文化研究、民族经济研究、民族旅游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学者与成果评介等。两度被评为广西优秀期刊,同时被认定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人口规模历史变动的分民族研究——基于1953~2020年七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

    毕忠鹏段成荣黄凡
    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规模是人口的基本属性,也是考察和分析其发展状况的基本维度.本文基于1953~2020年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对中国各民族人口规模的历史变动过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953年以来,少数民族与汉族人口规模始终呈增加之势,但少数民族人口增长幅度更大、增长速度更快、增长周期更长.在此过程中,各民族间人口规模变动迥异,主要表现在各民族人口规模量级不断分化、人口增幅与增速差距巨大、人口增长变动强度差异明显、人口增长变动过程类型分异等方面.由此,各民族人口规模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历史变动模式,也预示着未来各民族人口规模仍将朝着差异化的方向发展.为此,需要深入理解不同民族人口各类变动模式的内在机制与外部条件,促进各民族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保障中华民族的多元基础,巩固中华民族的一体格局,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人口规模少数民族人口普查

    互嵌与分殊: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关系再审视——兼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于春洋凡若天
    14-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当代中国的时空场域中观察,党的民族理论之于一般社会理论而言具有民族性、政治性、综合交叉性和对比性,党的民族政策之于一般公共政策而言具有相对敏感性、有限自治性和长期性.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紧密联系,民族理论决定民族政策的方向,民族政策落实民族理论的原则,两者在民族工作过程之中实现互嵌.虽然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具有一体两面性,但两者之间在性质、内容和功能上也存在差异.党的民族理论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理论基础和原则立场的根基,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提供认知基本盘;党的民族政策则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带来解决方案和政策措施的助推,回答"如何做、怎么办"的问题,提供实践压舱石.两者彼此协调,相辅相成,在中国共产党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策略实施中发挥关键作用.

    民族理论与政策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建党百年民族语言文字工作的历史进程与经验启示

    韦钰
    23-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是党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复兴事业的重要基础.一百年来党领导的民族语言文字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民族语文工作的正确道路,为推动各民族文化教育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坚实基础.回首建党百年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发展历程,总结历史经验与启示,对新时代我国民族语言文字事业的守正创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建党百年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历史进程经验启示

    "民族团结":基于党和政府重要文献的概念史考察

    鲁特
    3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团结"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概念,但既有研究侧重于从不同学术视角的界定,缺乏从历史情境对其进行概念考察,不足以展现其丰富意涵.基于党和政府重要文献的文本考察,系统梳理"民族团结"的提出及历史演变,可以厘清这一概念独特而深刻的内涵."民族团结"由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联合",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政治平等",再到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经济互助",最后到新时代以来的"意识铸牢",其内涵不断丰富,程度更加深刻."民族团结"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与中国共产党百年探索的总体性特征和阶段性特征密切相关.理解"民族团结"是维护民族团结的前提和基础.

    "民族团结"中国共产党重要文献概念史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机理与实践进路

    张利国刘莹
    40-48页
    查看更多>>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建构和集体精神凝聚的应然要求和实践进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表征共同体团结统一的典型标识,能够持续塑造共同体的团结和夯实共同体的基质结构,是保障超大规模多民族国家内聚力凝结的重要途径.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遵循"意识共识—情感共鸣—行为共振"的逻辑进路,通过深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强化以共同性为原则的知识生产;突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文化濡化功能,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发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社会资源功能,持续赋能共同体建设三个方面系统部署、协调推进,从而确保我国语言文字事业朝着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正确方向前进.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在机理实践进路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价值定位与内涵体系

    裴圣愚
    49-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为中华各族人民谋划好了新的时代征程.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世界历史思想的新探索,从而超越了西方民族建设的理论话语,进一步指明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秉持"大团结"和"铸牢"的根本立场,包含以实现中华民族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经济建设、以法治维护中华民族安全为目标的政治建设、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目标的文化建设、以促进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目标的社会建设和以中华民族在绿水青山中永续发展为目标的生态文明建设,其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集中反映在掌握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构建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价值定位内涵体系马克思主义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路径研究

    刘强勋刘宇杰卜爱丽
    56-62页
    查看更多>>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要用红色文化培根铸魂,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着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密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智慧和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前进力量,要读懂红色文化"精神密码",在传承红色基因中汲取奋进力量.要在提升教育效果中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进"五个认同",助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创新传播方式,推动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开展"有吸引力"的新媒体传播,开发"有吸引力"的文创产品.要教育引导到位,完善分众分层教育机制.要提升人员素养,确保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稳定化.

    红色文化红色基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五个认同

    试论经济学视角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

    黄基鑫
    63-72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是由于复杂的地理环境与多元的经济类型,形成了农牧互补格局的分工,在经济的强大动力下,各民族在交换中逐渐形成交往,由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兼容并蓄的特点,各民族形成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并在相互渗透中进一步发展了中华文化,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认同感,促进各民族源源不断地加入到中华民族共同体,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向更高一级的人类社会文明形态的迈进和发展,促进了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最终,各民族凝聚成为统一而不可分割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经济学视角发展历程

    从互构到互嵌:民族地区乡村振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洽逻辑

    龚晓潇曾鹏程孟楠
    73-82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经济课题,也是文化命题,二者的生发从全面互构走向深度互嵌,具有严谨的自洽逻辑,辩证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实践.二者价值互享、功能互通、作用互促,引领各族儿女共同唱响民族复兴伟业的赞歌,实现了"硬核"支撑与"软件"驱动的完美互构.本文尝试以关系嵌入为嵌入点,以角色嵌入、文化嵌入、情感嵌入为发力点,以结构嵌入为增效点,从不同维度探究、建构民族地区乡村振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全面互构走向深度互嵌的逻辑框架.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乡村振兴自洽逻辑

    "二十四节气"的集体记忆与中华文化认同

    林继富何佩雯
    83-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二十四节气在中华文明的土壤中孕育而生,包含着中华各民族共创共享自然时序与人文时序的生活实践和生活智慧,包含了多民族共同的情感体验、共同的生活经历和共同的认知观念,成为体认中华文化一脉相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践.二十四节气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是二十四节气焕发当代价值的重要转折点,二十四节气通过多种形式的记忆建构、传统复兴、生活交流,展现了其集体记忆、庆典文化和知识体系,实现了身份认同、价值认同、文化认同的回归,从而成为凝聚中华文化认同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有力促进了中华民族大团结.

    二十四节气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体记忆文化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