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西民族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西民族研究
广西民族研究

俸代瑜

季刊

1004-454X

gxmzyjs@163.com

0771-5589053

530028

广西南宁市云景路1号

广西民族研究/Journal Guangxi Ethnic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民族学类核心期刊。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广西民族问题研究中心主办。主编俸代瑜。1985年创刊,季刊。主要栏目有:民族理论政策研究、民族学人类学研究、壮学研究、瑶学研究、民族历史与文化研究、民族经济研究、民族旅游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学者与成果评介等。两度被评为广西优秀期刊,同时被认定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时代中越边境固边睦邻建设的路径研究——基于靖西市龙邦镇的调查

    罗彩娟韦顺华
    93-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针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治理问题与振兴边境、富裕边民的目标,党和国家先后提出了兴边富民行动及脱贫攻坚战、乡村振兴等一系列措施,极大促进了边境地区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在新时代背景下,面临严峻复杂的边疆问题,边疆治理需要打破原有的传统模式,从多元化、多视角路径实现边疆的有效治理.推进中越边境固边睦邻的建设,需坚持以政府为导、边民为主体的多元化角色,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文化介质作用,增强边民国家意识,从而促进边疆和谐稳定与边民共同富裕.

    边疆地区多元共治固边睦邻

    民族村寨乡村民宿空间重构与影响机制研究——以广西龙脊平安壮寨为例

    侯玉霞胡宏猛
    101-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民宿作为文旅融合的新业态,是促进乡村振兴建设与乡村旅游产业兴旺发达的重要抓手.识别乡村民宿空间重构既能客观地揭示其空间重构过程中所存在的差异和不足,也能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以龙脊平安壮寨乡村民宿聚落为例,应用空间重构理论、文化变迁理论,以民族学田野调查为基础,梳理平安壮寨乡村民宿聚落外部空间、实体空间及文化空间的重构历程与特征,进而构建其空间重构的影响机制模型,并提出空间优化建议,以期构筑高品质的民族村寨旅游住宿空间.

    乡村民宿空间重构影响机制空间优化平安壮寨

    稻作神话的空间叙事与族群互动——以西南民族为例

    罗秋洪杨筑慧
    111-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西南民族中广泛流传的稻作神话,蕴含了稻作历史及相关文化事象的诸多信息.作为一种空间叙事,西南民族的稻作神话展现了其共生的自然空间,以及在此空间中共创的稻作生计和共享的稻作信仰,既表露出西南民族稻作文化的多样性,又凸显了各民族的共通性与共享性.多元一体的稻作神话源于频繁族群互动中的互学互鉴,西南民族则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发展出多样的稻作耕作方式及稻作文化,西南空间也形成了人、自然、神灵、社会之间多元和谐共生的图景.西南民族的稻作神话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一个例证,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民间叙事基础,为我们理解地方社会文化提供了一条路径.

    稻作神话西南民族空间叙事族群互动

    论广西壮族蚂信仰的文化价值与审美意义

    周碧琬
    120-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蚂信仰是广西壮族众多信仰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类别,它衍生和发展出多种多样的祭祀活动,形成了该民族特有的民族信仰与审美意识.蚂是壮语对蛙的俗称,它作为崇拜和信仰对象的文化现象具有悠久的历史,寄托了壮族的民族情感.至今留存的蛙纹铜鼓、花山岩壁画等艺术表现形式,是壮族审美意识的体现,也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尊重和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壮族蚂信仰文化价值审美意义

    从"天下"到国家:清代的边界与边疆治理

    吴曼
    127-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天下"体系中,中央对边疆一直延续着一种忧患意识,这一意识无形中建构了中央与边疆的"区隔".伴随着清代天下观的转变,这种区隔转变为一种融合.边疆在空间划分上呈现出从界线模糊到边界清晰的特征,在治理上呈现出从拱卫中央、维护统治到维护"国家主权完整"目标的转移,清代从而完成从"天下"到近代"国家"的转变,其边疆治理呈现出陆海兼顾的企图以及维护国家主权的倾向.在清代面临边疆危机的同时,中国边疆的近代化历程也由此展开,这一历程始终伴随着根植其中的"大一统"理念,并作为中华民族的黏合剂发挥重要作用.

    天下观国家边界边疆治理大一统

    非物质文化遗产共生要素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赵博文李克军
    137-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长期的传承和发展进程中,有效地连接了历史与现代、时间与空间,其内容和形式历经时代的汰选不断走向适应包容,其具有的共生思想和表现形式,是坚定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兹利用的载体.以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多关注其内涵、分类、保护和开发等,但对其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关联则关注不足.新时期,应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价值引领,通过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各级立法,推动社区主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体系,增强民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认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共生要素价值引领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生态重塑的现实困境与纾解策略——基于广西贺州瑶族乡村的样本分析

    李凯龚晨刘煜
    146-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建乡村文化生态系统、重塑乡村文化生态,既是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新发展阶段乡村经济现代化的应然选择,又是满足乡村各族人民精神文化需要的应有之义,还是实现乡村治理水平和能力现代化的实然之举.以广西贺州瑶族乡村文化生态重塑为分析样本的研究表明,其在取得成就的同时,在重塑理念、重塑支撑和重塑机制等方面仍面临诸多现实困境,需要以先进性理念推进重塑的科学运行、以特色化举措营造重塑的良好环境、以强有力领导强化重塑的协同合作、以系统化体系保障重塑的持续有序,进而提升乡村文化生态重塑效果,持续推动乡村文化的蓬勃发展和乡村的全面振兴.

    乡村振兴乡村文化生态重塑

    女性主义视角下中国七夕节的文化解构与重构

    苏黄菲菲宋新凤
    153-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七夕节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之一,肇始于汉晋,繁荣于唐宋并延续至今.七夕节是我国古代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的产物,也是古人对万物认知演变的体现.由星辰转换而衍生出的牵牛织女星神话,在汉代逐渐世俗化,神秘的天象逐渐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生产劳作方式、生活技艺和价值追求连结起来.本文基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七夕节中女性角色的演变,对比女性在古今七夕节中社会、家庭和自身认知三方面角色的差异,以重塑社会性别理念以及重构女性的当代价值.

    女性主义七夕节角色理论

    "落后"资源资本化:民族乡村发展路径研究

    李军明
    162-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乡村的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乡村资本、技术、人才匮乏,不能走发达地区的老路实现自身的发展."落后"资源具有核心资源的特征,"落后"资源资本化能够促进民族地区人力资本的积累,民族乡村可以通过"落后"资源资本化,走出一条适合本地区的独特发展路径:"落后"资源资本化形成主导产业—市场细分和发展互补性产业避免同质化-象征价值的开发提升产品价值—通过创意不断开发新的产品;同时利用"落后"资源避免市场失灵.

    "落后"资源发展路径核心资源人力资本象征价值

    1910~1920年间两广经贸交往及其对广西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影响探析

    刘玄启
    173-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1910~1920年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两广经贸交往活动空前繁荣,交通运输、商人队伍、交往地域、商品种类在这一时期都有明显的变化.其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直接原因则是粤桂两省经济互补性的增强,及旧桂系军阀当局出台促进两广经贸交往的相关政策.两广经贸交往的繁荣发展使广西民族地区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提高,也加快推进了广西民族地区商业的发展,给广西民族地区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新变化.

    1910~1920年间两广经贸交往民族地区社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