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于瑮

季刊

1002-5227

xb@gxtc.edu.cn

0771-3908067

530001

广西南宁市明秀东路175号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Guangxi Teachers Education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80年,是由广西师范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创刊以来,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坚持确定的办刊宗旨,即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贯彻“双百”方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学术交流和学术繁荣,为教育教学改革和科研工作服务,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服务。办刊质量不断提高,近年来先后被评为“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及“优秀学报”。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游走人间终成地仙的漂泊者:林白创作论

    金进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林白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另类存在,从女性主义写作方式的践行,到对人民苦难底色的关怀,她走着一条从精致到大气的写作之路.通过对她早期小说的鬼魅气质、中期女性主义践行之作以及近些年来底层写作尝试的研究,勾勒出一个不断超越自我的作家形象,也展现了广西地方文化与林白创作之间割不断的关联.在分析其二十多年创作的同时,也探讨她深耕底层经验的创作精神,从而对这位卓越的当代作家的创作精神进行更全面和准确的把握.

    女性主义现实迷魅苦难底色穿越生命

    网络女性快穿文的叙事伦理

    王萌
    8-1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古典文学基础上产生的快穿文在网络平台上出现,并日趋繁盛,网络女性快穿文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受市场和读者影响极大的商业化写作,因故事结构的独特性,传统男权思想与现代女性主义的碰撞和冲突在网络女性快穿文中几乎是无处不在,使其在叙事伦理方面充满了复杂性和矛盾性,主要体现为空间结构与多重伦理的共存、情节模式与女性情感的宣泄、角色设定与女性身份的建构.这无疑影响到小说伦理意蕴的展现和读者的伦理取位,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下部分女性群体的伦理困境.

    网络小说女性快穿文叙事伦理

    隐忍与僭越——乔叶小说女性人物论

    杨珺
    16-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乔叶是一个颇富潜力的女作家,她在小说中创造了一个富于地域特色的女性人物群体.就人格特质而言,这些女性大体可分为隐忍型与僭越型两大类.隐忍型女性表面上对当下生活采取认同姿态,通过对自身角色意识的强化来抑制超越的冲动,隐忍型人格本质上是个人与生活妥协的产物,包含着长期压抑形成的被动承受的生命惯性;僭越型女性与当下生活采取激烈的对峙姿态,是其生活环境中的异类,她们更多是把自己作为一个权利个体,通过现实性行动实现自己的超越性冲动,包含着女性认识自我的沉重体验.乔叶自身对隐忍与僭越的双重体验形成了观念上的矛盾,这种矛盾使得她往往将隐忍型人格与僭越型人格进行对照式书写,呈现这两种人格相互胶着的状态.

    乔叶小说隐忍型僭越型对照式书写

    论20世纪女性写作叙述声音的艰难生成

    高小弘
    2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女性主义与结构主义叙事学在文本批评实践的结合,女性写作中的叙述声音不应被简单看成一种写作技巧与叙述行为,由于性别特有的"政治性",叙述声音与社会历史、意识形态与象征寓意有着不可切断的重要关联.就20世纪的女性创作实践来看,女性写作中的叙事声音分为三种,即作者型叙述声音、个人型叙述声音和集体型叙述声音,这些叙述声音是特定时代的女性作者对于社会性别文化权力关系的具体回应,是女性作者在想象中试图建构一种与生命体验相连的表达方式,并以一种迂回而巧妙的策略建构话语权威,从而消解男性中心的价值观念与话语霸权.

    女性写作作者型叙述声音个人型叙述声音集体型叙述声音

    论齐邦媛的自传书写与性别主体建构

    李孟舜
    27-33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传是女性建构身份,形塑认同,反思诸如阶级、民族、宗教、性别等社会权力关系的重要文类.新世纪以来,我国台湾文坛的女性自传写作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在以往兼顾个人性与社会性的书写之上,融入了更多的历史意识和时代价值.齐邦媛的自传《巨流河》通过一位知识女性80年的生命历程,呈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离散经验和历史记忆的复杂曲折.女性传主跨越时代和地域的多重经验有助于理解个体的离散境遇与历史时代的关系,"诗的真理"和"史诗格局"的写作策略透过自传文本的书写脉络得到丰富呈现.《巨流河》的女性生命史述聚焦于集体记忆的文学书写和个体经验的表达,在历史意义不断消解的现代社会语境中发出了独特的反思声音,也提供了性别主体建构的深层意义.

    齐邦媛《巨流河》自传书写"诗的真理"史诗格局

    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理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陈学璞
    34-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理念的提出,揭示了人类社会文明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人类漫长悠久的文明史,就是一部文明互鉴史.中华文明、犹太文明等文明的形成和演变,证明文明交流互鉴是人类由野蛮到文明以及文明自身的不断提升的必由之路.文明交流互鉴理念强调文明的平等、多彩、共存、交流、互鉴,是反对"文明冲突论",破除丛林法则,挫败弱肉强食、残忍屠戮、自身文明至上的有力武器.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推行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国际合作共赢的命脉.

    习近平交流互鉴文明提升

    论中国改革开放的六大国际影响力

    何成学
    39-53页
    查看更多>>摘要:40年的实践表明,中国改革开放既深刻改变中国,又深刻影响世界.对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评判,只有放在中国和世界发展历史的进程中,才能客观地给出足够的理论高度、广度和深度.文章意在从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速度、发展贡献、发展引擎、发展道路、发展理念、民意反响等六个方面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国际影响力试作陈述.

    中国改革开放40年国际影响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要素市场化改革的理论内涵

    魏玲玲
    54-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新发展理念和现代化经济体系.新时代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由推进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中国要素市场以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为重点,推进基础性关键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在开放的范围内进一步拓展,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好开局、奠定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要素的健康流动、要素配置的效率及要素市场化改革等相关要素理论,不只是单纯的理念和论断,而是从政治保障、发展理念、发展策略方法和主要矛盾中汲取出的审时度势科学理论体系.梳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发展的相关理论内涵,对要素市场化流动的内涵、原因、要素配置的结构及效率等进行归纳性述评,以提出要素市场配置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方向和举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生产要素流动要素市场化配置供给体系理论内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选择与分析

    董强聂开吉
    60-65页
    查看更多>>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它植根于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孕育、发展的历史长河之中.大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我国民族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主基调和主旋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本文从历史形塑、现实存在视角来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通过关注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过程中意识形态的培养、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政治认同、坚持正确道路、联络感情等路径,对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选择进行了思考.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

    中国近代以来的六次文化转型:从文化自满、文化自卑、文化自省、文化自立、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副主席张继焦教授访谈

    张继焦杨林
    66-7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自信是当今我国的时代命题,也是当前我国各级政府、企业界、学术界、媒体和社会大众的热议话题.通过我们的讨论得知,中国近代近180年间经历了六次文化转型:从鸦片战争之前的文化自满,到鸦片战争之后的文化自卑、民国时期的文化自省,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文化自立、改革开放之后的文化自觉,现如今才演变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化自信.

    文化转型文化自满文化自卑文化自省文化自立文化自觉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