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百色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百色学院学报
百色学院学报

卞成林

双月刊

1673-8233

bsxb@163.com

0776-2848267

533000

广西省百色市中山二路21号

百色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Baise University
查看更多>>本刊于1988年创刊,至1998年第3期为内部刊物,1998年第4期准公开出版发行。从1988年至2002年的学报为季刊,从2005年起改为双月刊,本刊以树立精品意识为办刊导向,坚持突出学术性、师范性和地域性,为高校教师、科研人员提供发表学术论文的园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神话叙事的活态传承与功能比较——以中国《布伯》和老挝《蛤蟆国王》为例

    李斯颖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与老挝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比较中国壮族的《布伯》与老挝佬族的《蛤蟆国王》两则神话,可发现它们在母题与叙事模式上的相似之处及其不同仪式、风俗之间的关联.两则神话中高度相似的母题与情节,揭示了中国壮族人民与老挝佬族人民深厚的稻作农耕文化传统.他们还有着相似的雨(天)神、蛙类以及水神信仰,但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不同的叙事侧重,塑造了新的神话形象,展示了神话与时俱进的生命力.如今,《布伯》主要是壮族人民在求雨、酬神等仪式中演述,这与他们对人类始祖伏羲(盘古)兄妹的信仰相关,《蛤蟆国王》则解释老挝佬族人民放"芒飞"的由来,主要用于阐释风俗节庆的形成.可见,相似的神话叙事推动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风俗与节庆的形成,具有强大的塑造功能.重视对神话及其塑形功能的考察,将有助于理解和发现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文化共性,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文明交流互鉴,助力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

    神话叙事活态传承母题演变功能发展文学比较

    生态人类学视域下中原生计策略"赶羊抑旺"的文化阐释

    马烈魁覃娜娜
    9-15页
    查看更多>>摘要:"赶羊抑旺"是一种冬小麦经营区域普遍适用的传统生计策略,通过控驭羊群啃食冬季麦田进行,可有效解决冬季牲畜养殖的青储资源匮乏问题与冬小麦旺长带来的自然风险,不会带来粮食减产等负面影响,北方农民称之为"啃青".遗憾的是,该生计策略长期以来未能得到应有的介绍与阐释.事实上,该策略蕴含着深刻的生态经营理念和文化内涵,发挥着区域资源合理配置与自然风险有效规避等重要作用,对于新时代乡村振兴及绿色生态农业发展具有借鉴与启示意义.

    生态人类学生计策略"赶羊抑旺"文化阐释

    基于文化记忆的梧州骑楼城金龙巷历史街区研究

    陈建高元志
    16-25页
    查看更多>>摘要:金龙巷是广西梧州市新晋的历史文化保护街区,为当代梧州河东老城区的居民生活圈.金龙巷现存的晚清民居群、"女儿墙"、天井等,透露出当年苍梧王城的遗风和当代城市的特色;百年老街、老字号商铺、传统美食以及粤语方言等,是街区文化记忆的活化石,独具岭南地域风格;周边的学堂、教堂与梧州地委博物馆构成了街区的记忆空间,留存着近百年来梧州城市发展的印记与人们的城市生活记忆,是近代梧州发展的缩影.随着时间的推移,金龙巷的人流量逐渐减少,从而导致居民共有文化记忆消退和身份认同的危机.金龙巷文化记忆的传承应该通过重拾文本、承继意象和重构仪式场所来实现.

    梧州骑楼城金龙巷历史街区文化记忆文化符号

    桂西地区民族传统技艺的生态意蕴及其当代价值

    张晓帆
    26-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桂西地区山清水秀、生态优美,这里的传统技艺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意蕴,体现了在这片土地上世代繁衍生息的人们顺应自然的造物哲学,凝聚了他们从大自然中吸取丰富造物灵感的智慧.这些传统技艺以其特有的质朴之美,展现了创造者对自然的赞美.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之下,传统技艺的实用性日渐减弱,但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之下,通过传承和发展桂西传统技艺丰富生态意蕴,能够唤醒人们心底世代相承的生态文化基因,将生态文明意识根植在当地民众的生活当中,强化人们的生态认知,促进各民族生态观念的交流互鉴和交融,在推进具有广西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中起到积极作用.

    生态文明建设传统技艺生态意蕴当代价值

    广西传统生态智慧的文化内涵与民俗表达

    李萍
    35-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千百年来,在广西这片土地上,人们依附地域资源优势安土重迁、携手共进,在与大自然不断斗争、不断磨合、不断协作的过程中,开启和丰富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和生态传统.其中,在精神层面,形成了以"尊崇—挑战—敬畏"为特点的自然认知与环境信仰;在物态层面,开创了"于外索取"与"于内守护"相结合的生产模式与生活习俗;在制度层面,孕育了以"天人合一、物尽其用"为原则的乡规民约与礼仪习俗.3个层面文化推动了广西生态环境和谐特质的形成,为我国南部边疆地区的稳定与安宁奠定了深厚而扎实的根基.

    广西生态文明文化内涵民俗表达

    从"瓦氏"到"瓦氏夫人"——瓦氏夫人历史形象的演进与构建探析

    李慧
    45-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清以来,关于瓦氏夫人抗倭事迹的叙述散见于官修正史、笔记文集及史学著作等各类文本,其称谓及形象经历了多重变化.明代各类文本侧重于书写瓦氏夫人抗倭功绩,其形象特点为英勇善战,治军严明.清代时期,由于个人选择的史料不同,立场不同,因此构建出的"瓦氏夫人"突破了原有的单一的英雄形象.民国时期,瓦氏夫人开始以号召民族团结、一致对外的英雄形象进入大众视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瓦氏夫人忠义勇猛、维护国家领土与民族团结的形象更为深入人心.文章通过不同时期不同文本的对比,剖析瓦氏夫人形象与社会变迁、时代需求的联系,探索其形象历史变迁的过程及内在逻辑,从而挖掘其增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意义.

    瓦氏夫人民族英雄土司

    他山之石:贺大卫的壮学研究

    肖昉
    54-61页
    查看更多>>摘要:贺大卫是壮学研究的他者,也是壮族典籍英译的重要学者.文章通过梳理贺大卫三十多年来的学术轨迹及主要研究成果,探讨其在壮学研究领域的贡献及影响力.集中讨论了他在壮语言文字及文化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尤其是在壮族典籍翻译、方块壮字和董永故事研究上的独到见解.

    贺大卫壮学壮族典籍翻译

    彝语圣乍话假设复句的语用功能

    鲁阿呷
    62-7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通过理论分析及问卷调查对彝语圣乍话假设复句的语用功能进行了系统分析.首先,根据具体使用场景中的交际意图将假设复句的语用功能分为 12类;其次,对各种语用功能中假设标记的选用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统计出考虑了性别差异的优势假设标记音节及优势假设标记;最后,根据不同语用功能下的句法特征与句法表现,将 12类假设复句的语用功能整合为 5类语法特征,5类语法形式,分别是反已然、反未然、推断性、比照性和反自然.

    彝语圣乍话假设复句语用功能假设标记句法特征

    上林西燕壮语第三人称代词研究

    韦茏珍
    74-8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上林西燕壮语第三人称代词有两种类型,分别指人和物,并各有多种形式.指人的第三人称代词中,单数形式有ʔduːi5、ʔai1、kwaːn1、ta6、ʔbɯk7、pa2 6种,使用情况受性别、年龄等条件限制;复数形式ti1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不分性别.指物的第三人称代词中,tu2、kai5分别指动物、物件.ti1源于指示代词,其余人称代词源于分类词.第三人称代词可作主、宾、定语.只有指人的 7种形式能出现在"中心词+表领属结构的结构助词tu4+第三人称代词"的结构中.

    壮语第三人称代词来源语法特征

    数字乡村建设的内源式发展机制研究——以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为例

    卢智增谭雪婷
    86-95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乡村建设作为数字中国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结合点,有利于缩小城乡发展之间的"鸿沟",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助推乡村全面振兴.文章以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为案例,基于内源式发展理论框架分析数字乡村建设的内源式发展机制,探究恭城瑶族自治县数字乡村建设的具体实践过程、所取得的实际成效,发掘数字乡村建设内源式发展逻辑,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数字乡村建设的优化路径.资源内生、公众参与和身份认同 3个要素相互衔接,共同构成数字乡村建设的内源式发展动力.在新发展阶段,广大农村地区要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决策部署,进一步培育乡村数字产业新业态,提高公众参与乡村治理积极性,发挥乡贤文化引领示范作用.

    数字乡村内源性动力乡村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