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百色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百色学院学报
百色学院学报

卞成林

双月刊

1673-8233

bsxb@163.com

0776-2848267

533000

广西省百色市中山二路21号

百色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Baise University
查看更多>>本刊于1988年创刊,至1998年第3期为内部刊物,1998年第4期准公开出版发行。从1988年至2002年的学报为季刊,从2005年起改为双月刊,本刊以树立精品意识为办刊导向,坚持突出学术性、师范性和地域性,为高校教师、科研人员提供发表学术论文的园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古代蝉形雷神考

    宋亦箫刘兰兰
    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先秦文物中有一些装饰有蝉纹的图案,其实是古人崇信的雷神的化身之一,在这些刻画有蝉纹的器具中,古人还喜将数种雷神化身如饕餮、龙、凤、猴、虎、猪、牛等组合到一处,甚至合为一体,以象征雷神.蝉能成为雷神的化身,与其能上天入地、有蝉蜕和羽化等蜕变现象有关,鸣叫季节也与雷鸣高发之夏季一致及喜栖身于杨树、柳树等"雷击木"有关.

    蝉纹雷神龙凤饕餮

    人与自然互动的视觉表达:桂西瑶族服饰图案中的生态内涵

    张晓帆
    14-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桂西瑶族丰富多彩的服饰蕴含着多元的生态观:一方面,他们认识到自然的强大,对自然表现出崇敬赞美和感恩;另一方面,在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桂西瑶族的视觉文化也表达了人类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积极有为的主张.文章通过对桂西瑶族服饰图案信息的分析,阐释桂西瑶族服饰文化的生态内涵价值及当代应用路径,可以挖掘出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桂西瑶族服饰的时代性文化价值,传承桂西瑶族服饰文化的生态之美,体现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和热爱自然的共性认知,为形象展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更多的例证.

    瑶族服饰文化生态内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莫氏土司箴训家规的德育思想研究

    方迪盛
    23-30页
    查看更多>>摘要:莫氏土司箴训家规是古代土司制度创建和推行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历史文化现象.受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莫氏土司箴训家规形成了"文行交养"的修身之道、"耕耘勤俭"的齐家之要、"忠君爱民"的为官之道的"身—家—国"一体的德育思想.当前,我们要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其进行审视,促使其中蕴含的德育思想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促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莫氏土司箴训家规德育思想社会主义道德

    哈尼语勐松阿卡话示证词类型特点分析

    土南
    3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哈尼语勐松阿卡话的示证词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了阿卡话示证词的类型、与人称的搭配关系和来源.文章认为,勐松阿卡话表示语气的语气助词和表示信息来源的示证词应区分开,其中表达信息来源的示证词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只表示示证的,包括推测示证词和传闻示证词;另一类是既表示示证又表示时的语法意义的,包括亲见示证词和非亲见示证词.文章还指出,阿卡话表示亲见、非亲见、推测和传闻等不同功能的示证词与人称存在不同的搭配关系.来源方面,文章指出阿卡话的示证词主要来源于存现动词、能愿动词、情态词和言说动词,其语法化过程与藏缅语的其他语言具有共通性.文章最后认为阿卡话示证范畴的特点受其语言类型特点的制约.

    哈尼语勐松阿卡话示证词分析性

    湘西土家语汉借词果摄的历史层次

    张思雨
    40-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围绕龙山他砂土家语汉借词果摄字的历史层次展开研究.先围绕汉借词果摄字的读音形式,梳理了果摄字读音的层次;然后将这些果摄字与湘西其他土家语汉借词果摄字的语音层次做了比较,同时指出湘西土家语汉借词果摄字ai、i、e、uai、ua是上古层,属于歌戈有别层;a 白、au是中古层,a 文、o、u、ʉ、(u)是近现代层,中古层和近现代层均是歌戈合流层.

    湘西土家语汉借词果摄历史层次

    "革命民间文艺"概念的生成与演化

    毛巧晖
    48-53页
    查看更多>>摘要:"革命民间文艺"作为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上一个特殊的文艺样式,其中的"歌谣""故事""传说"等与"革命"意涵相互结合、交织.从晚清时期运用民间文艺形式宣传新思想的主张与实践,到20世纪20年代初期运用民间文艺发动群众,再到延安时期工农通讯员的培养和相关创作,"革命民间文艺"的内涵及外延已然清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革命民间文艺"作为民间文艺研究之主要对象,成为民间文学乃至文学研究取得重要成就的领域.近年来,"革命民间文艺"研究在遗产化语境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革命民间文艺延安文艺工农通讯人民文艺

    从地方传统到文化记忆:革命歌谣的"经典化"

    杨赫
    54-62页
    查看更多>>摘要:歌谣是民众用以描绘生活、抒发情感的民间文艺形式.在近现代的文化运动中,承载地方传统的歌谣被视为宣传"启蒙""革命"思想的有力精神武器.伴随中国革命出现的革命歌谣就承担了宣传革命思想、动员民众参与革命的重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革命歌谣中的优秀作品被奉为"经典",并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革命歌谣的"经典化"是在时代变迁下,知识分子、民间艺人与民众的协作中共同推进的,其歌词里的革命思想被不断提炼,超越了地方的限制,成为全国民众共享的文化记忆."经典化"的革命歌谣成为人们对革命年代的共有记忆,强化了人们对"革命中国"与中华民族的认同.

    革命歌谣文化记忆"经典化"

    从"移民"书写到"我们"的歌——《东方红》的历史演进与文化想象

    张歆
    63-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民间酸曲"《芝麻油》《探家》到蕴含革命叙事的《骑白马》,再到《移民歌》及严肃革命歌曲《东方红》,内容的创编与主题的演进不仅凸显了民间歌谣自我"赋形"的历史过程,还指向民众思想在不同社会语境中的迭代.《东方红》及其文化衍生蕴含着新中国关于政治理念、文化生产和阶级主体的设想,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借鉴.

    《东方红》自我"赋形"多元主体通俗文艺

    杨映川小说的生态美学特征——以《逃跑的鞋子》和《蓝百阳的石头城》为例

    沈明黄金献
    7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广西当代女作家杨映川的文学创作,近年来呈现为由都市成人小说向儿童小说转变的态势.当代生态美学具有追求欲望控制、家园意识、诗意栖居等特征,透过文本分析,发现杨映川的创作恰好显现出以上三个方面的特征.她的儿童小说创作承续其都市小说欲望控制、家园意识、诗意栖居的理想追求.《逃跑的鞋子》中的都市孤独者与《蓝百阳的石头城》中的石头城"怪人""反物质性"的行为范式,最终指向其诗意栖居的审美旨归,即回归纯粹本我的生态家园意识,体现了杨映川小说的生态美学特征.

    生态美学"童话性"对话石头城互文性家园情结

    "不谋而合"的返乡——略论杨映川的小说创作

    潘颂汉
    79-84页
    查看更多>>摘要:杨映川的小说作品既有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传承,又有对现代社会的敏锐洞察和反思,而"返乡"叙事则成为其小说描写人物内心复杂的情感转换历程,以及日常生活对人性的冲击与考验的重要依托.从情感牵绊、创业与理疗,以及寻找和等待等多个维度观察,"返乡"成为杨映川众多小说人物的"不谋而合"的情感冲动与行为选择.

    返乡情感牵绊创业与理疗寻找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