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西植物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西植物
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广西植物学会
广西植物

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广西植物学会

李先琨

双月刊

1000-3142

guihaia@gxib.cn

0773-3550074

541006

广西桂林市雁山 广西植物研究所《广西植物》编辑部

广西植物/Journal Guihai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81年,是创刊较早的植物学专业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现已成为植物科学研究发表论文的主要学术性刊物之一,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我国生命科学的常用期刊。主要刊载植物学及相关学科的有创新性的具有较高水平的中英文研究论文,以及植物学领域的新方法、新技术、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新成果快报,酌登反映本学科重要领域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的综述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四川毛茛属五新种和一新变种,其中一新种代表一新组

    王文采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文描述了自四川西部发现的毛茛科毛茛属五新种.其中:三新种,即石棉毛茛(Ranunculus shimianensis)、细叉叶毛茛(R.tenuifurcatus)和细裂叶毛茛(R.perdissectus)隶属于美丽毛茛组(Sect.Auricomus);第四新种,即泸定毛茛(R.ludingensis)隶属于毛茛组(Sect.Ranunculus);第五新种,即丝茎毛茛(R.filistolonifer)代表一新组,特征为植株平卧,匍匐茎十或十多条辐射状开展,花的花瓣3片,雄蕊2枚.此外,还描述了叉裂叶云生毛茛(R.nephelogenes var.furcatilobatus)一新变种.

    毛茛科毛茛属新种新变种四川

    四川毛茛科二新种——乌头属一新种和唐松草属一新种

    王文采
    10-13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文描述了自四川西部发现的毛茛科二新种,包括四川乌头属一新种,即泸定乌头(Aconitum ludingense W.T.Wang),此新种隶属于乌头属乌头亚属,以及四川唐松草属一新种,即狭药唐松草(Thalictrum stenantherum W.T.Wang),给出了此新种与其近缘种六脉萼唐松草之间的形态区别.

    毛茛科乌头属唐松草属新种四川

    被子植物同域物种形成研究进展

    汪章沛陈林王贤荣
    14-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同域物种形成是指在缺少地理隔离的情况下分化出新种,相比异域物种形成更为罕见,存在较多的研究空白.该文分析了近十年来与被子植物同域物种形成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着重论述同域物种形成的影响因素和种对间的生殖隔离.考虑到历史上的地理隔离难以确定,加之种对间亲缘关系很近,同域物种的判定容易引发争议.其成因可分为生态因素和突变因素:生态因素即特殊小生境产生的分化选择压,促使原始群体分化出差异显著的偏好,并借助资源竞争和协同演化不断加强;突变因素涉及杂交和多倍化,以异源多倍体成种的贡献最大,而同倍体杂交成种和同源多倍体成种虽广泛发生但少见成功案例.生殖隔离是影响物种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可分为前隔离和后隔离,其中以花期隔离和传粉者隔离为主的前隔离起主导作用,而花粉竞争、配子不亲和以及杂种不活、不育和杂种衰退等后隔离会带来高额的生殖成本,从而加速前隔离或自交的演化.同域物种的形成是各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种间通常同时存在着较强的生殖隔离和一定的基因交流,以生态位竞争为前提,尤其是在充足的分化选择压下,即使基因流较为频繁也能分化形成同域物种.

    被子植物同域物种形成分化选择模型生殖隔离

    利用叶绿体基因组数据解析锦葵科梧桐亚科的系统位置和属间关系

    黎若竹蔡杰杨俊波张志荣...
    25-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子系统学研究将传统梧桐科与锦葵科、木棉科和椴树科合并为广义锦葵科,并进一步分为9个亚科.然而,9个亚科之间的关系尚未完全明确,且梧桐亚科内的属间关系也未得到解决.为了明确梧桐亚科在锦葵科中的系统发育位置,厘清梧桐亚科内部属间系统发育关系,该研究对锦葵科8个亚科进行取样,共选取55个样本,基于叶绿体基因组数据,采用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1)广义锦葵科中,刺果藤亚科和扁担杆亚科组成Byttneriina分支,Malvadendrina分支中山芝麻亚科为其他亚科的姐妹群,随后分出梧桐亚科(WCG、LSC和SSC矩阵构成的数据集),以及Malvatheca分支(木棉亚科和锦葵亚科)与非洲芙蓉亚科-椴树亚科的姐妹关系.(2)在梧桐亚科中,可乐果属分支(Cola clade)是独立一支,随后是酒瓶树属分支(Brachychiton clade)与苹婆属分支(Sterculia clade)+银叶树属分支(Heritiera clade)形成姐妹关系(WCG、LSC和CDS矩阵).(3)在可乐果属分支中,可乐果属为梧桐属(含闭果桐属)和胖大海属+舟翅桐属的姐妹群.该研究基于叶绿体基因组数据基本澄清了广义锦葵科的亚科系统关系以及梧桐亚科内各属关系,系统发育树框架基本明晰,但梧桐亚科在Malvadendrina分支的位置和酒瓶树属在梧桐亚科的位置,以及梧桐属的概念及范围仍需进一步研究,尤其是结合核基因组数据进行分析.

    梧桐亚科梧桐属锦葵科系统发育基因组叶绿体基因组

    猴欢喜叶绿体全基因组及杜英科系统地位分析

    王一麾谢宜飞张志翔金佳怡...
    39-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最新的分子系统发育(APG IV)研究中以猴欢喜属(Sloanea L.)为代表的杜英科(Elaeocarpaceae)所在的酢浆草目(Oxalidales)被置于豆类分支(Fabids),且与卫矛目(Celastrales)、金虎尾目(Malpighiales)组成一支(COM分支),但支持率较低.为提高COM分支支持率,该文以杜英科猴欢喜属猴欢喜(Sloanea sinensis)为材料,应用Illumina Hiseq 2500对猴欢喜叶绿体基因组进行测序,并通过Geneious 11.0,PGA和Shiny软件进行组装,注释和绘制基因组图谱,之后使用MISA和IRscope软件对叶绿体基因组特征进行分析,并使用PhyloSuite软件构建豆类分支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1)猴欢喜叶绿体基因组全长157546 bp,GC含量为37.0%,包含一对25984 bp的反向重复区、大单拷贝区(87903 bp)和小单拷贝区(17675 bp).(2)在猴欢喜叶绿体基因组中有113个非重复基因,包括79个蛋白质编码基因、4个rRNA基因和30个tRNA基因;共检测到81个SSR位点,其中大部分是单核苷酸重复序列;通过IR边界区比较分析,发现日本杜英(Elaeocarpus japonicus)和猴欢喜在LSC/IRb和IRa/LSC边界上存在明显差异.(3)构建豆类分支叶绿体全基因组最大似然法系统发育树,猴欢喜同日本杜英亲缘关系最近,与酢浆草科(Oxaliadaceae)阳桃(Averrhoa carambola)、红花酢浆草(Oxalis corymbosa)和O.drummondii聚为一支,支持杜英科归于酢浆草目并且处在豆类分支中,且卫矛目、酢浆草目和金虎尾目演化支(COM分支)支持率高达100%.该研究基于猴欢喜叶绿体基因组进一步确定了杜英科和COM分支的系统地位.

    猴欢喜叶绿体基因组系统发育分析基因组比较COM分支

    53个猕猴桃品种(品系)亲缘关系的SCoT分析

    齐贝贝王发明莫权辉叶开玉...
    49-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有主流猕猴桃品种的遗传背景相对单一,亲本来源地理分布狭窄,亲缘关系不清晰.为充分利用杂种优势,该研究以广西植物研究所猕猴桃种质资源圃收集的53个猕猴桃品种(品系)叶片为材料,使用SCoT分子标记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10条引物在53份猕猴桃供试材料中共扩增出110条条带,各引物扩增的条带在8~15条之间,引物平均扩增条带数为11条;其中多态性条带101条,引物平均扩增多态性条带数为10.1条,多态性比例为91.81%.(2)聚类分析显示猕猴桃品种(品系)没有按类型、倍性或选育地等形成明显有规律的聚类关系.但相对来说,同一杂交后代个体之间的亲缘关系比亲本与后代个体之间的亲缘关系更近;芽变品种与原品种并没有表现出特别近的遗传距离,说明芽变材料的突变可能在基因组或染色体层面发生了较大范围的重组、复制或丢失;'楚红'桂红'湘吉红'和'龙藏红'4个红肉品种与'红阳'亲缘关系明显较远,说明其可能由不同亲本衍生而来;初步验证了'桂海四号'可能为'Hort16A'亲本之一的推测.

    猕猴桃品种中华猕猴桃亲缘关系SCoT分子标记

    中国吊钟花属植物核DNA含量(2C-值)与倍性水平研究

    梁华蒋露朱大海周建伟...
    58-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物核DNA含量(2C-值)与倍性水平是重要的植物学基本特征,是进行种群进化、物种分类和生态学等研究的有力证据.为确定中国吊钟花属(Enkianthus Lour.)各物种的核DNA含量与倍性水平并探究该属植物在种间、种内核DNA含量差异,该研究以6种中国吊钟花属植物共23个居群60个样品为试验材料,以水稻品种'日本晴'(Oryza sativa spp.japonica'Nipponbare')为内部参照,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该属植物核DNA含量.进而以二倍体植物齿缘吊钟花(Enkianthus serrulatus)为倍性参照推测其他种的染色体倍性,并采用染色体压片计数法验证倍性的准确性.结果表明:(1)该属植物核DNA含量介于1.77~5.62 pg之间.(2)吊钟花组4个种——吊钟花(E.quinqueflorus)、齿缘吊钟花、晚花吊钟花(E.serotinus)、台湾吊钟花(E.perulatus)均为二倍体(2n=2x=22);总状花序组2个种——灯笼树(E.chinensis)和毛叶吊钟花(E.deflexus)均存在四倍体和六倍体.(3)该属二倍体植物核DNA含量在种间、种内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四倍体和六倍体植物在种间和种内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该研究为吊钟花属系统发育、生物地理、引种驯化、遗传育种等研究奠定了基础.

    吊钟花属多倍体基因组大小流式细胞术染色体压片

    10种金花茶组植物的花粉形态及分类学意义

    石思云吴雯霏崔佳张伊伊...
    68-77页
    查看更多>>摘要:金花茶组(Sect.Chrysantha)植物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但其分类存在争议.为探讨金花茶组植物花粉的形态特征和分类学意义,该研究用扫描电镜观察了10种金花茶的花粉形状、外壁纹饰以及穿孔特征,统计了极轴长、赤道轴长和萌发沟长,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10种供试金花茶植物花粉为中粒花粉,大部分花粉形状呈近球形,仅有东兴金花茶为扁球形及凹脉金花茶为长球形;花粉的外壁纹饰可以分为脑纹状纹饰、拟网状纹饰和疣状纹饰三类,不同种花粉表面穿孔大小和密度存在明显差异.(2)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0种金花茶可以分为4大类:四季金花茶、中东金花茶、金花茶以及显脉金花茶的花粉形态较为相近;淡黄金花茶、中越山茶、小花金花茶、东兴金花茶的花粉比较相近;而凹脉金花茶和毛瓣金花茶的花粉形态与其他金花茶区别较大.金花茶组植物花粉的外壁纹饰和穿孔状况各异,结合极轴、赤道轴以及萌发沟长等特征可区分10种供试金花茶.从孢粉学角度来看,金花茶组植物的花粉具有山茶属植物的一般特征,不具有特异性,该组植物可能不是一个独立类群,但其花粉形态存在明显种间差异,可以作为分类学依据.该研究结果可为金花茶组植物种间分类提供依据.

    金花茶组扫描电镜外壁纹饰花粉形态分类学

    铁线莲属21个类群的染色体核型分析

    李明阳刘彦泽王鑫刘冬云...
    78-89页
    查看更多>>摘要:铁线莲属(Clematis L.)为毛茛科大属之一,具有重要的园艺与药用价值.为探讨铁线莲属植物染色体组演化规律,揭示属下组间及种间的亲缘关系,该研究采用常规压片法对铁线莲属21个类群的根尖进行处理、压片,对染色体的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及核型分析,同时利用Ward联接法进行聚类分析研究.狭裂太行铁线莲、毛果扬子铁线莲、卷萼铁线莲、中印铁线莲、钝萼铁线莲的染色体形态为首次报道.结果表明:铁线莲属21个类群均为二倍体,染色体数均为16(2n=2x=16),除中印铁线莲外其他类群均具随体;长瓣铁线莲、钝萼铁线莲、芹叶铁线莲、褐毛铁线莲、C.flammula、毛果扬子铁线莲的染色体为"2B"型,其他类群染色体为"2A"型;铁线莲属核型不对称系数在60.29%~63.79%之间;铁线莲属植物染色体组表现的较为原始,种间核型存在广泛变异.综上结果表明,铁线莲属植物染色体数目应由二倍体向多倍体演化后通过多倍体的二倍化过程产生非整倍体方向演化.铁线莲属染色体的演化主要在二倍体水平上进行,通过产生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方式实现,通过产生杂合染色体、加强核型不对称性、染色体类型改变以及随体染色体的变化四种途径进化.同时,核型特征在分组水平与物种水平上的划分与传统分类基本一致,说明核型分析可为铁线莲属下组一级分类提供一定的线索.该研究结果为铁线莲属植物系统分类、遗传演化与资源利用等研究领域提供了新的参考资料.

    铁线莲属染色体聚类分析核型分析细胞学

    荷叶铁线蕨孢子体解剖结构和组织化学特征研究

    李林宝黄桂云张国禹吴笛...
    90-99页
    查看更多>>摘要:荷叶铁线蕨为岩生珍稀蕨类植物,分布在中国重庆市万州、涪陵等极少地区.为揭示荷叶铁线蕨生长特性,采集栽培在种质资源圃中的荷叶铁线蕨根样、根状茎、在阳光下生长和在阴暗环境下生长的叶片,固定于甲醛-酒精-乙酸溶液中,用双面刀片进行徒手切片,分别用三种0.1%苏丹红、0.1%硫酸氢黄连素-苯胺兰、0.05%甲苯胺蓝染色剂染色,之后在莱卡光学显微镜、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研究荷叶铁线蕨适应生长的环境解剖学和组织化学特征.结果表明:(1)荷叶铁线蕨孢子体具初生结构,不定根内皮层具凯氏带和栓质化,厚壁组织层,皮层和表皮.(2)茎具网状中柱,内皮层具凯氏带且栓质化,厚壁组织层,皮层和薄的角质层.(3)叶具内皮层包围维管束,周缘厚壁组织层,等面叶,木质化表皮和薄角质层.(4)该植物的网状中柱、内皮层、厚壁组织层和木质化表皮等结构表明荷叶铁线蕨适应旱生环境,而其薄的角质层和等面叶则表明该植物适应阴生环境.因此,荷叶铁线蕨的解剖特征表明其适应阴生、干旱的岩生环境.

    内皮层网状中柱厚壁组织层栓质层薄角质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