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西植物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西植物
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广西植物学会
广西植物

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广西植物学会

李先琨

双月刊

1000-3142

guihaia@gxib.cn

0773-3550074

541006

广西桂林市雁山 广西植物研究所《广西植物》编辑部

广西植物/Journal Guihai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81年,是创刊较早的植物学专业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现已成为植物科学研究发表论文的主要学术性刊物之一,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我国生命科学的常用期刊。主要刊载植物学及相关学科的有创新性的具有较高水平的中英文研究论文,以及植物学领域的新方法、新技术、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新成果快报,酌登反映本学科重要领域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的综述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AA野生种花生Ty1-copia类反转座子RT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蔡铁城刘俊仙张冲刘菁...
    100-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研究旨在克隆Ty1-copia类反转录转座子RT(reverse transcriptase)基因,为分离花生属Ty1-copia类反转录转座子全长序列和研究其功能提供序列基础.根据RT基因的保守区设计简并引物,以两份AA染色体组野生种花生Arachis duranensis为试材,利用PCR扩增其基因组DNA,回收、克隆和测序目的条带后,对所获得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1)目的条带大小约为260 bp,分别从两份野生种花生材料中克隆到41条和27条RT基因序列,68条序列的长度变化范围为256~270 bp,AT所占比例范围为55.86%~68.42%,AT与GC比例范围为1.27~2.17,核苷酸序列间相似性范围为49.8%~99.2%,存在较高异质性.(2)68条序列被分为6个家族,家族Ⅰ和Ⅳ为主要家庭.(3)68条序列中的19条发生了无义突变,A.duranensis(PI219823)要比A.duranensis(PI262133)的无义突变率高.(4)氨基酸序列间相似性为4.7%~100%,呈现高度异质性.(5)各家族中代表序列的蛋白质三级结构在整体构型上一致,但在螺旋结构数、折叠结构数、转角数和氢键数上存在较大差别.(6)序列间保守基序总体一致,但也存在一定变异,呈现一定异质性;系统进化树将68条序列分为10类,大部分序列都聚在A和B两大类中.(7)另有部分AA染色体组野生种花生的RT基因序列与其他物种植物的RT基因序列亲缘关系较近,推测不同物种植物间可能发生过Ty1-copia类反转录转座子的横向传递.该研究为花生属基于Ty1-copia类反转录转座子的新分子标记开发和应用奠定基础.

    花生Ty1-copia类反转录转座子反转录酶野生种异质性

    紫玉兰'红元宝'花芽分化阶段基因定量分析的内参基因筛选

    章颖佳程少禹王卓为戴梦怡...
    113-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筛选紫玉兰'红元宝'(Magnolia liliflora'Hongyuanbao')二次花芽分化阶段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该研究以'红元宝'不同花芽分化时期的花芽和叶为材料,基于转录组数据,筛选出8个候选内参基因,即泛素酶基因(UBC)、肌动蛋白(ACT)、微管蛋白 β 链(β-TUB)、微管蛋白 β-5链(β-TUB5)、微管蛋白 α-3链(α-TUB3)、磷酸烯醇丙酮酸羧化酶(PEPC)、酰基载体蛋白2(ACP2)、酰基载体蛋白3(ACP3).运用Primer Premier 5设计引物,简单克隆和熔解曲线验证引物特异性;利用qRT-PCR技术检测各个候选内参基因的表达情况,结合GeNorm、NormFinder、BestKeeper软件和RefFinder在线工具综合评估其表达稳定性,并通过目的基因TFL1的表达分析验证其可靠性.结果表明:(1)8个候选内参基因条带位置正确,熔解曲线呈单一峰,说明引物特异性良好.(2)β-TUB、β-TUB5和α-TUB3是'红元宝'不同花芽分化时期较为稳定的内参基因,而UBC和ACT为稳定性最低的内参基因.(3)β-TUB5、α-TUB3、β-TUB及其组合的相对表达量趋于一致,而ACT和UBC并未对目的基因的表达量进行有效的标准化.因此,β-TUB、β-TUB5和α-TUB3可作为'红元宝'二次花芽分化研究中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该研究结果将为木兰属植物二次成花分子调控机制研究提供依据.

    紫玉兰内参基因两次成花qRT-PCR微管蛋白基因

    中国花楸属单叶类群叶脉序特征研究

    田昌芬李蒙黄亚健周源昊...
    122-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花楸属单叶类群(24种)包含落萼组与冠萼组,亦有学者将其分为两个属(白花楸属和水榆属)或合并成为一个属(白花楸属).由于其花序和果实的高度相似性,长期以来分类地位具有争议,而叶脉序特征在花楸属单叶类群中的分类作用尚不明确.因此,该研究以国产花楸属落萼组的13个物种和冠萼组的7个物种作为研究对象,以清净法制作标本对叶脉序特征进行观测研究,辅助部分叶形态特征进行主成分分析及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单叶花楸在叶脉构架上存在一些共性:脉型都为羽状脉、网眼发育情况中等、间二级脉频度在每个粗二级脉间区少于一条.(2)不同物种的粗二级脉构架及对数、有无细二级脉、粗二级脉与主脉夹角的大小、二级脉间三级脉结构、盲脉分支情况、锯齿类型、叶片大小等性状存在一定差异.(3)冠萼组和落萼组组间的脉序特征存在较大的相似性,如粗二级脉构架、叶片大小、盲脉分支情况等多个脉序特征组间存在交叉,基于脉序特征的系统聚类结果不支持冠萼组和落萼组的划分.综上结果可知,叶脉序特征虽然无法作为冠萼组和落萼组的分组依据,但可以为部分单叶花楸的分类提供依据.

    苹果亚科蔷薇科叶脉序特征形态分类聚类分析

    甜荞pin型花与thrum型花雌雄蕊发育的比较研究

    王旋陈艳刘志雄
    133-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从形态上研究甜荞(Fagopyrum esculentum)二型花发育的差异性,该文运用石蜡切片技术对甜荞pin型花和thrum型花大、小孢子发生和雌、雄配子体的发育过程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表明:(1)甜荞2种花的雌蕊、雄蕊发育的细胞学特征有很高的相似性,具直生胚珠、双珠被、厚珠心;大孢子四分体直线型排列,合点端为功能大孢子,蓼型胚囊.花药4室,花粉囊壁由表皮、药室内壁、一层中层和一层绒毡层组成,其中绒毡层发育为腺质型,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的胞质分裂为同时型,小孢子四分体常为四面体型,但thrum型花花粉囊中偶见十字交叉型小孢子四分体;成熟花粉粒多数为2细胞型,少数为3细胞型.(2)从2种花雌蕊、雄蕊的发育进度来看,与pin型花相比,thrum型花小孢子发育相对较慢,雄配子体发育较快,但开花时,两者雌蕊、雄蕊均发育成熟.(3)综合甜荞两种花生殖发育的过程来看,其有许多相对原始的胚胎学特征,但也出现一些如直生胚珠、3细胞型花粉等相对进化的性状.该研究完善了甜荞二型花生殖发育的形态细胞学资料的同时,也为理解石竹目物种间的亲缘关系提供了胚胎学证据.

    甜荞pin型花thrum型花大、小孢子发生雌、雄配子体发育

    笔竹大小孢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发育研究

    赵婉琪国春策王燕肖姣...
    143-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笔竹(Pseudosasa viridula)结实率低的原因,该文通过采用石蜡切片的方法结合显微技术对笔竹大小孢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的发育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笔竹的雄蕊多为3枚,极少有6枚,每枚花药具有4个花粉囊.(2)花药壁发育为基本型,由4层细胞构成,由外向内依次为表皮细胞、药室内壁细胞、中层细胞和绒毡层细胞,绒毡层发育为腺质型.(3)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中的胞质分裂为连续型,四分体为左右对称型.(4)成熟花粉粒为2-细胞型和3-细胞型,出现畸形或空腔花粉粒,败育多发生在花粉单核期.(5)笔竹的子房1室,胚珠倒生,珠被2层,厚珠心.(6)胚囊为蓼型,成熟胚囊由卵器、极核和3个反足细胞构成.从大小孢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发育的整个过程看,雌蕊结构完整,胚囊发育正常,而花粉败育可能是导致结实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该研究阐明了笔竹大小孢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发育过程,初步揭示了该物种低结实率的原因,为笔竹杂交育种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笔竹大孢子发生小孢子发生雌配子体雄配子体

    凤仙花近缘种间核型分析与叶表皮微形态研究

    梁晓丽舒慧娟王婷蔡秀珍...
    152-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凤仙花近缘种植物的细胞学和微形态学方面的亲缘关系,该文选取荔波凤仙花(Impatiens liboensis)及近缘种赤水凤仙花(I.chishuiensis)和管茎凤仙花(I.tubulosa)的根尖和叶表皮为实验材料,采用体细胞染色体常规压片法和叶表皮光学显微镜观察法对凤仙花近缘种植物进行染色体及叶表皮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3种近缘种凤仙花核型均为2B.荔波凤仙花染色体数目为2n=16,核型公式为2n=2x=16=6m+4sm+2st+4T;赤水凤仙花染色体数目为2n=14,核型公式为2n=2x=14=12m+2sm;管茎凤仙花染色体数目为2n=14和2n=18,核型公式为2n=2x=14=4m+4sm+6T和2n=2x=18=4m+2sm+12T.(2)3种近缘种凤仙花叶表皮细胞均为不规则形,垂周壁式样有浅波状、波状两种;上表皮不具气孔器,下表皮均具气孔器;气孔指数和气孔密度差异大,可作为种间的分类依据.该文首次报道荔波凤仙花和赤水凤仙花的染色体数目、核型情况和叶表皮微形态特征.综上结果认为,凤仙花属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可反映在高度可变的染色体数目和叶表皮形态上,染色体核型特征和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对探讨凤仙花属种间亲缘关系、地理分布格局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也可作为其分类的参考依据.

    荔波凤仙花赤水凤仙花管茎凤仙花细胞学微形态学亲缘关系分类学

    不同生境三种杜鹃属植物花特征比较

    胡德美董溪吴江明胡莲宇...
    161-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境影响植物花部特征的分化.为探究不同人为干扰强度生境是否影响杜鹃花特征分化和资源分配,以及不同颜色杜鹃花分布情况,该研究以百里杜鹃保护区高、中、低人为干扰强度生境的马缨杜鹃、迷人杜鹃和露珠杜鹃为实验材料,采用五点取样法统计不同生境杜鹃花的植株数量,游标卡尺测量花部特征,光学显微镜统计花粉数,海洋光谱仪测定花色的反射光谱,Gephi软件绘制植株数量的网络图.结果表明:(1)迷人杜鹃植株数量显著多于马缨杜鹃和露珠杜鹃.(2)低强度干扰生境中,马缨杜鹃的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特征指数大于高、中强度干扰生境;不同干扰强度生境对迷人杜鹃花部特征的影响不明显;中、低干扰强度生境露珠杜鹃的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特征指数显著大于高强度干扰生境.(3)马缨杜鹃和迷人杜鹃的花色在400~500 nm波长有较高的反射,露珠杜鹃的花色在400~700 nm波长有较高的反射.(4)在高、中强度干扰生境中,迷人杜鹃与其他两种杜鹃花分布紧密,在低强度干扰生境中马缨杜鹃和迷人杜鹃分布更紧密.该研究对杜鹃花的种群管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杜鹃花属生境花部特征花色网络结构图

    青秆竹花的解剖观察与分析

    龙昊初彩华金点坤吕卓...
    174-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自然状态下青秆竹(Bambusa tuldoides)不同发育阶段花器官的形态以及雌雄配子体的发育状态,总结其败育类型,该文通过采用解剖和切片等方法对青秆竹花器官的各部分外观形态以及雌雄配子体的发育过程进行观察,并分析其结实率低下的原因.结果表明:(1)青秆竹小穗为无限花序,下部的小花先发育,但基部具有潜伏芽,因此又具有有限花序的特征;小穗柄不发达,簇生花枝节部.(2)每朵小花拥有内、外稃各1枚,花药6枚,浆片3枚,雌蕊1枚;浆片透明,边缘具有发达的纤毛;子房具棱,子房上部具绒毛,子房1室,侧膜胎座,倒生胚珠,三分枝羽状柱头.(3)青秆竹花药具有4个药室,花药壁由表皮、药室内壁、中层、绒毡层4层结构组成;绒毡层为腺质型,花药发育后期极度退化;小孢子母细胞分裂类型为连续型,产生两边对称型小孢子,花粉粒细胞成熟后为3核.(4)雄蕊和雌蕊出现多种败育类型,可能是导致结实率低的主要原因.综上结果表明,青秆竹花器官的形态结构发育正常,而雌雄配子体发育过程中出现异常,造成了其结实率低.

    青秆竹雄蕊雌蕊败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