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西植物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西植物
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广西植物学会
广西植物

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广西植物学会

李先琨

双月刊

1000-3142

guihaia@gxib.cn

0773-3550074

541006

广西桂林市雁山 广西植物研究所《广西植物》编辑部

广西植物/Journal Guihai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81年,是创刊较早的植物学专业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现已成为植物科学研究发表论文的主要学术性刊物之一,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我国生命科学的常用期刊。主要刊载植物学及相关学科的有创新性的具有较高水平的中英文研究论文,以及植物学领域的新方法、新技术、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新成果快报,酌登反映本学科重要领域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的综述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马醉木二萜成分及其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研究

    李慧娟全伟罗娥娥秦徐杰...
    327-3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马醉木叶中的二萜成分及其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该研究根据薄层色谱显色特征,使用硅胶、MCI和半制备高效液相等色谱技术对其进行分离与纯化,并通过波谱数据(NMR和MS)分析且结合文献报道数据进行对比,鉴定了所得化合物的结构,同时采用Ellman法首次对其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从马醉木叶中分离并鉴定了 8 个二萜化合物,分别是 pierisformoside F(1)、3-epi-grayanotoxin ⅩⅧ(2)、3-epi-grayanotoxin B(3)、asebotoxin-X(4)、pierisformosin B(5)、asebotoxin Ⅲ(6)、rhodojaponin Ⅲ(7)和pierisformosin C(8).其中,化合物 1 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 8 表现出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综上表明,马醉木中含有丰富的二萜成分和活性成分.该研究结果丰富了马醉木的化学成分多样性,为其后续综合开发和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也为寻求更多的活性成分提供了借鉴.

    杜鹃花科马醉木二萜pierisformosideF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

    花魔芋软腐病原真菌分离鉴定

    李竹梅董坤张延安高永...
    333-344页
    查看更多>>摘要:魔芋软腐病是魔芋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病害,也是限制魔芋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目前,已有报道魔芋软腐病主要由细菌引起,鲜有真菌引起魔芋球茎软腐发病的报道.为明确云南曲靖市花魔芋(Amorphophallus konjac)软腐病的病原种类和侵染特征,该研究通过组织分离法,对采集自云南曲靖市的花魔芋病样进行了真菌的分离,通过形态学结合基于ITS与LSU序列分析的分子鉴定方法对分离真菌进行鉴定,并根据柯赫氏法则进行致病性测定,并对鉴定出的病原真菌同魔芋软腐病原细菌进行了双回接试验分析.结果表明:(1)从形态学和分子水平鉴定了轮纹镰刀菌(Fusarium concentricum)、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和F.ambrosium 3 种镰刀菌,1 种毛霉属真菌(Mucor sp.),1 种根霉属真菌(Rhizopus sp.),1 种青霉属真菌(Penicillium sp.)和1 种粉红螺旋聚孢霉属真菌(Clonostachys sp.).(2)统计分析发现,轮纹镰刀菌的相对丰度最高,为 45.45%.(3)柯赫氏法则检测发现轮纹镰刀菌具有致病性.(4)轮纹镰刀菌和病原细菌胡萝卜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 aroidearum)双接种魔芋球茎发现软腐病发病更快,病变组织重量显著高于单接种轮纹镰刀菌或果胶杆菌处理.综上表明,魔芋软腐病可能是由真菌和细菌复合侵染引发.该研究结果为魔芋软腐病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花魔芋软腐病病原真菌系统发育分析致病性

    白及根腐病病原菌的鉴定及抑制效应研究

    马晓雅路茜吴巧芬杨燕妮...
    345-3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鉴定白及块茎腐烂病(根腐病)的病原菌,并筛选能够抑制病原菌的中药材提取物.该研究利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致病菌株进行鉴定,同时观察了7种中药材提取物对病原菌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1)从感病叶片、叶鞘及块茎中共分离得到 14 株真菌和4 株细菌,病原菌室内和室外回接表明菌株 GF-1 致病症状与田间一致,致病率均达到 100%.(2)经形态学鉴定,菌株GF-1 为附球菌属(Epicoccum)病原菌,菌落白色绒絮状,圆形;菌丝匍匐向外、向上生长,气生,无色,有隔膜,有分枝,具有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3)菌株GF-1 的ITS序列(全长522 bp)与GenBank中已登录的甘蔗的高粱附球菌(E.sorghinum,MN493119.1)序列一致性最高,达 99.62%,与已报道的白及叶斑病致病菌高粱附球菌(E.sorghinum,MF948994.1)的一致性为 98.88%.(4)培养基中含有 0.1~0.2 g·mL-1的青钱柳等 7 种中药材提取物,能够完全抑制GF-1 菌落的生长;当培养基中含有 0.05 g·mL-1的提取物时,肉桂和丁香提取物仍然能够完全抑制菌落的生长.综上认为,引起白及根腐病的致病菌为附球菌属高粱附球菌(E.sorghinum),培养基中分别含有 0.1~0.2 g·mL-1的青钱柳、白及、厚朴、八角、肉桂、蛇床子和丁香 7 种中药材提取物且均能完全抑制致病菌的生长.该研究结果为白及根腐病的防治提供了理论指导.

    白及根腐病病原菌分离和鉴定高粱附球菌中草药提取物

    甜茶的化学成分及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研究

    阳丙媛何瑞杰王亚凤颜小捷...
    354-3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甜茶(Rubus suavissimus)中具有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该文利用多种现代色谱分离技术对其干燥叶进行提取分离纯化,综合运用质谱、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方法确定了单体化合物的结构,并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了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测试.结果表明:(1)从甜茶的干燥叶中分离鉴定出 10 个化合物,分别为甜茶苷(1)、山奈酚-3-O-洋槐糖苷(2)、没食子酸(3)、二聚松柏醇(4)、5-甲氧基二聚松柏醇(5)、云实酸(6)、斯替维单糖苷(7)、斯替维醇(8)、16α,17-二羟基对映贝壳杉烷(9)、槲皮素-3-O-β-D-吡喃半乳糖苷(10),其中化合物 2、4、5、9 均为首次从甜茶中分离得到.(2)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化合物 2、3、5、6、10 具有较强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该研究结果丰富了甜茶中具有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化合物,并为降血糖相关产品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甜茶α-葡萄糖苷酶悬钩子属蔷薇科糖尿病

    刺五加新品种'紫加1号'多糖分离纯化及抗氧化活性分析

    周锦燕张芸刘良燕张慧...
    362-3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紫加 1 号'为该课题组选育的刺五加(Acanthopanax senticosus)新品种,嫩茎叶灰紫色且味甘.为分离纯化'紫加 1 号'嫩茎叶多糖,并测定各组分的单糖组成和分子量大小、评价各组分的抗氧化活性.该研究以'紫加 1 号'嫩茎叶为材料,采用水提醇沉工艺,经大孔树脂吸附法除杂脱色得到粗多糖(A.polysaccharides,ASPS);通过DEAE-Cellulose 52 离子柱和Sephadex G-100 凝胶柱分离纯化得多糖组分;采用离子色谱和凝胶色谱-示差-多角度激光光散射色谱,测定各均一组分的单糖组成和分子量;通过测定均一组分清除羟基自由基(·OH)、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DPPH)的能力,分析其体外抗氧化活性强弱.结果表明:ASPS经分离纯化得到 4 种多糖组分,即酸性多糖ASPA-1-1、ASPA-2-1、ASPA-3-1 和中性多糖ASPN-1,其分子量依次为 8.10、26.15、0.91、0.89 kDa,主要是由阿拉伯糖、鼠李糖、半乳糖、葡萄糖、木糖、甘露糖、核糖、半乳糖醛酸和葡萄糖醛酸等按不同比例组成的杂多糖.ASPA-1-1、ASPA-2-1、ASPA-3-1、ASPN-1 均具有明显的抗氧化活性,其中ASPA-2-1 清除·OH、DPPH的能力高于ASPA-1-1、ASPA-3-1、ASPN-1,而ASPA-3-1 清除O2-·的能力最强.综上认为,从'紫加 1 号'中分离纯化得到的多糖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该研究结果为'紫加 1 号'作为天然抗氧化剂的深度研究和进一步开发与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

    紫加1号嫩茎叶多糖分离纯化单糖组成分子量抗氧化活性

    红凉伞根化学成分及抗炎活性研究

    叶洪波周永强廖张蓉魏鑫...
    373-3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凉伞(Ardisia crenata var.bicolor)为贵州苗族常用药,具有清喉利咽、消肿止痛、祛风除湿等功效.为研究红凉伞根化学成分及体外抗炎活性,该文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 凝胶柱色谱、ODS反相柱色谱及半制备HPLC等方法对红凉伞根 70%乙醇提取物进行系统性研究,结合NMR、MS等现代波谱技术分析及文献对比进行化合物结构鉴定.采用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RAW 264.7 巨噬细胞的NO生成模型,评价化合物的抗炎活性.结果表明:(1)从红凉伞根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 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 11-O-没食子酰岩白菜素(1)、11-O-(4-O-甲基没食子酰)岩白菜素(2)、11-O-香草酰岩白菜素(3)、6-O-(4-羟基苯甲酰基)岩白菜素(4)、11-丁香酰岩白菜素(5)、11-O-(3′,4′-二甲基没食子酸)-岩白菜素(6)、去甲氧基岩白菜素(7)、micractinin A(8)、monomethyl olivetol(9)、邻苯二甲酸二丁酯(10),其中化合物 4、8、9为首次从紫金牛属中分离得到.(2)体外抗炎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 1-4 对小鼠RAW 264.7 细胞的NO生成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1),在 20 μmol·mL-1 浓度下,NO 抑制率分别为 67.09%、66.50%、59.83%、36.47%.该研究结果丰富了红凉伞根的化学成分,明确了其部分抗炎活性物质基础,为其药材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红凉伞根化学成分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岩白菜素抗炎活性

    小黄花茶内生真菌的多样性分析及抑菌活性初筛

    易航何静杨希荣姝恬...
    382-39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小黄花茶内生真菌种类和种群分布规律以及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该研究采用组织分离法对小黄花茶内生真菌进行分离纯化,基于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进行鉴定并结合统计学分析评价其多样性,再通过平板对峙法筛选出具有抑菌活性的菌株.结果表明:(1)从小黄花茶 324 份组织块中分离得到内生真菌 261 株,隶属 1 门 5 纲 9 目 22 属,其中优势属包括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间座壳属(Diaporthe)、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分离频率分别为 21.84%、16.86%、10.34%.(2)研究发现小黄花茶内生真菌在不同季节分布不同,冬季分离出的菌株数量最多,为72 株(占27.59%,隶属16 个属),春季62株(隶属 13 个属),夏季 59 株(隶属 15 个属),秋季 68 株(隶属 13 个属),冬季的香农-维纳指数(H′)、辛普森指数(D)、Pielou's均匀度指数(E)和Margalef's丰富度指数(M)最高,春季与冬季内生真菌种类相似性较高,夏季与秋季内生真菌种类相似性较高.(3)小黄花茶内生真菌不同部位分布不同,茎中内生真菌的分布最多,有 102 株(占39.08%,隶属15 个属),根61 株(隶属10 个属),叶98 株(隶属15 个属);茎的H′、D、E、M最高,叶部与茎部内生真菌种类最为相似.(4)平板对峙结果显示,在 35 株供试内生真菌中,有 26 株内生真菌至少对 1 种植物病原真菌有抑制作用,占 74.29%,其中CJ-Ⅱ-2、XY-V-3、QY-Ⅱ-4、QJ-Ⅲ-2、DJ-I-2 对 8种植物病原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XY-V-3 对 8 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效果最佳,抑菌率均高于50%,XY-V-3 和QJ-Ⅲ-2 对 2 株小黄花茶病原真菌的抑菌率高于 50%,具备防治小黄花茶自身病害的潜力.综上所述,小黄花茶内生真菌多样性丰富,部分菌株表现出较好的抑制植物病原真菌的作用,为生物防治产品的研发和小黄花茶病害的防治奠定了基础.

    小黄花茶内生真菌分离鉴定多样性抑菌活性

    黔产剑叶凤尾蕨的化学成分研究

    肖丽申琳燕张敬杰何康...
    396-40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剑叶凤尾蕨(Pteris ensiformis)的化学成分,该研究选用硅胶、凝胶、MCI、C18 等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结合1 H-NMR、13 C-NMR、MS、IR等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并通过MTS和APTT、PT以及TT等方法对所分离得到的部分单体化合物进行抗肿瘤和抗凝血活性筛选.结果表明:(1)从剑叶凤尾蕨中分离得到 15 个化合物,分别为 2-羟基-乙酰基吡咯(1)、N-(3-羧丙基)-2-乙酰基吡咯(2)、3-羟基-2-甲基吡啶(3)、N-甲基羟胺(4)、pterosin S 13-O-glucoside(5)、obtupterosin C(6)、ent-11α-hydroxy-15-oxokauran-19-oic acid(7)、ent-11α-hydroxy-15-oxokaur-16-en-19-oic acid(8)、β-谷甾醇(9)、ent-11α-hydroxy-15-oxokaur-16-en-19-oic acid-O-glucopyranoside(10)、5,5′-二丁氧基-2,2′-双环呋喃(11)、5,5′-二(2-乙基-己氧基)-2,2′-双环呋喃(12)、黑麦草内酯(13)、丁二酸(14)、富马酸(15).化合物 1 为新的吡咯生物碱类天然产物,化合物 1-7、10-15 为首次从剑叶凤尾蕨中分离得到,化合物 1、3、4 为首次从凤尾蕨属植物中分离得到.(2)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在浓度为 40 μmol·L-1时,化合物 1、2、3、5、6、10 对肿瘤细胞HL-60、A549、SMMC-7721、MDA-MB-231 及SW480 的体外肿瘤生长有抑制作用;在样品浓度为2.0 mmol·L-1时,化合物1、2、3、6 对APTT有缩短作用,化合物 1、5、6 对PT有延长作用.该研究结果丰富了黔产剑叶凤尾蕨的化学成分,为抗肿瘤药物的研发提供了物质基础.

    剑叶凤尾蕨化学成分结构鉴定抗肿瘤活性抗凝血活性

    《广西植物》期刊被国际知名数据库DOAJ收录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