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西植物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西植物
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广西植物学会
广西植物

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广西植物学会

李先琨

双月刊

1000-3142

guihaia@gxib.cn

0773-3550074

541006

广西桂林市雁山 广西植物研究所《广西植物》编辑部

广西植物/Journal Guihai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81年,是创刊较早的植物学专业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现已成为植物科学研究发表论文的主要学术性刊物之一,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我国生命科学的常用期刊。主要刊载植物学及相关学科的有创新性的具有较高水平的中英文研究论文,以及植物学领域的新方法、新技术、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新成果快报,酌登反映本学科重要领域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的综述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气候变化条件下苦参在我国潜在分布区的预测分析

    张涛胡菀贾天娇赵三增...
    349-3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气候变化情景下苦参在中国的潜在分布区变化,探讨生物气候因子与苦参适宜分布格局的关系.该文通过收集苦参的地理分布点并结合19项生态因子,运用最大熵模型(MaxEnt)和地理信息系统(ArcGIS)对末次盛冰期、当前气候、未来气候三种气候情景下苦参在我国适生区的分布格局进行模拟,并分析影响苦参生长的主导生态因子.结果表明:(1)当前气候条件下,最暖季度平均温度(bio10)、最湿季度降水量(bio16)是影响苦参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2)苦参的适宜生境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的35.90%,高适生区主要分布在我国800 mm等降水量线与400 mm等降水量线之间的地区.(3)在末次盛冰期至未来气候情境下,苦参在我国的适宜生境面积逐渐减少,呈现递减的趋势,且整体有向高纬度地区移动的趋势.(4)当前气候条件下苦参的适宜生境面积较末次盛冰期减少0.3%,未来气候条件下苦参的适宜生境面积较当前气候减少0.75%.全球气候变暖对苦参潜在分布区具有一定负面影响,造成苦参的适宜生境缩减、实际生态位变窄,一定程度上不利于苦参的生长.该研究结果为苦参的野生保育及人工栽培的合理布局提供了理论依据.

    苦参MaxEnt气候变化生态因子潜在分布区

    基于优化的MaxEnt模型预测赤水蕈树的潜在适宜区

    文国卫叶兴状施晨阳赖文峰...
    363-372页
    查看更多>>摘要:赤水蕈树(Altingia multinervis)具有较高的经济和药用价值,但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使其野生种质资源已近枯竭,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为重建末次间冰期以来赤水蕈树地理分布格局变化过程、了解环境因子对潜在适宜区的制约机制,为赤水蕈树及其周围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保护和引种栽培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该文运用MaxEnt模型结合地理信息系统ArcGIS软件模拟赤水蕈树潜在适生区及其空间变化格局,利用贡献率(PC)、置换重要值(PI)和刀切图评估制约现代地理分布的主导因子.结果表明:(1)优化的MaxEnt模型预测精度极高,AUC值大于0.97;赤水蕈树现代潜在适生区主要集中分布在贵州、四川和重庆交界的长江流域周围,其中以贵州赤水河流域为最佳适宜区;昼夜温差月均值(bio2)、年降水量(bio12)、降水季节性变化(bio15)和温度年较差(bio7)四个关键环境因子影响赤水蕈树的地理分布.(2)现代赤水蕈树潜在中高适生区面积2.6926×104 km2,末次间冰期、全新世中期、未来时间段(2041—2060年、2061—2080年)低浓度(RCP2.6)和高浓度(RCP8.5)的中高适生区面积分别是2.2773×104、2.8310×104、2.1596×104、2.6051×104、2.3304×104、2.4604×104 km2.(3)在未来4种排放情景下,赤水蕈树新增的面积集中在四川和贵州区域,而在过去的全新世中期则集中分布在重庆区域.综上结果表明,赤水蕈树分布范围狭窄,而赤水河流域独特的地形优势可能是其避难的主要场所.

    赤水蕈树MaxEnt模型潜在适生区环境因子避难所

    基于数字标本探究绿绒蒿属植物花期的变化

    蔡宝坤王英伟唐中华
    373-38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随着全球气温的明显升高,气候变化引起的全球变暖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气候变暖会使植物物候发生改变,花期的变化能够直观地反映出植物对周围环境的适应,尤其是高山植物对气候变化更为敏感,因此探究高山植物的花期更具有代表性.为了解植物在气候变暖背景下花期的变化特征,并制定出合理的植物保护措施,该文以典型的高山植物绿绒蒿属为例,基于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保存的自1880年至2017年的3056份高山植物绿绒蒿属标本数据,其中,有花标本归属年份共计104年,具有统计意义的有花标本为1539份,利用相关性分析对分布于中国的绿绒蒿属植物的花期和年份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随着年份的增加,绿绒蒿属植物的花期整体呈现延后的趋势.(2)种类之间存在差异,其中,全缘叶绿绒蒿(Meconopsis integrifolia)、红花绿绒蒿(M.punicea)、总状绿绒蒿(M.racemosa)、川西绿绒蒿(M.henrici)、长叶绿绒蒿(M.lancifolia)、椭果绿绒蒿(M.chelidonifolia)6种绿绒蒿,随着年份的增加,花期呈现延后的变化趋势;多刺绿绒蒿(M.horridula)、五脉绿绒蒿(M.quintuplinervia)和滇西绿绒蒿(M.impedita)3种绿绒蒿,随着年份的增加,花期呈现提前的变化趋势.(3)花期延后天数最多的为红花绿绒蒿,在1880—2017年之间,平均花期延后6 d,花期提前天数最多的是滇西绿绒蒿,在1880—2017年之间,平均花期提前5 d.综上所述,该研究结果表明绿绒蒿属植物的花期受气候变暖的影响整体呈现延后的趋势,且多数种类的花期均延后,少数种类会有花期提前的趋势.

    绿绒蒿属花期气候变化高山植物植物标本

    藏南布丹拉山南坡种子植物区系海拔格局分析

    王俊伟明升平杨坤何敏...
    384-3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群落交错区通常因物种丰富、区系成分复杂而被视为关键带.藏南布丹拉山处在半湿润向半干旱的生态环境过渡带上,因其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而有着丰富的山地植物多样性,但这一重要生态过渡区的种子植物组成和区系成分海拔分布格局目前尚缺乏了解.为了理清布丹拉山南坡种子植物区系成分及其垂直分布变化格局,该文通过野外植物群落的样方调查、实验室标本鉴定与相关文献资料查阅,系统地研究了布丹拉山南坡种子植物属种区系地理成分性质,探讨了优势属丰富度和属区系地理成分沿海拔梯度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该区种子植物约有45科156属316种,其中单种属和小属最丰富,区系地理成分在属种水平上温带分布型占主导地位.(2)在地理成分垂直分布梯度上,温带分布型属在海拔4000 m时出现峰值,含53属,之后随海拔的升高而呈下降的趋势.(3)该区植物区系地理成分的性质和物种丰富度的垂直分布变化格局可能主要受当地半湿润的气候条件与局域环境因子和地形因子综合作用的影响.该研究结果可为该区域的植物多样性保护与资源利用研究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

    植物区系海拔梯度植物多样性植物地理布丹拉山

    濒危种观光木小枝生物量分配与功能性状的纬度变异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蒙检罗应华于瀛刘朝阳...
    394-40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讨观光木当年生枝条生物量的分配规律和叶片功能性状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该研究以濒危物种观光木(Michelia odora)为对象,测定了广西地区5个不同纬度上观光木当年生小枝及叶片功能性状.结果表明:(1)随着纬度的增加小枝总重和总叶重总体呈异速生长关系,其生物量更多趋于对小枝的构建.(2)观光木叶功能性状呈现一定规律,即从南向北随纬度的增加,其叶面积、叶重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叶厚度、叶干物质含量、气孔长、气孔大小、气孔密度呈逐渐上升的趋势,比叶面积、叶含水率、气孔宽先增大后减小,总体呈逐渐减低的趋势,叶组织密度先减小后增大,反映观光木可通过叶片形态可塑性以应对地理环境的变化.(3)比叶面积与叶含水率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叶鲜重、叶干物质含量、气孔密度呈显著负相关;叶干物质含量与叶含水率呈显著负相关,说明观光木可以通过叶片性状组合的调整和平衡从而响应环境变化.(4)CCA分析显示,坡度是影响观光木功能性状的最显著变量,年平均温度对观光木功能性状也具有显著影响,年均降水量和相对湿度对植物功能性状具有一定强度的影响,但不起显著作用.该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观光木对环境的适应特征,其对纬度变异的响应机制等具有重要意义.

    小枝纬度生物量分配功能性状环境因子

    施氮和短时光辐射变化条件下毛竹幼苗光合限速因子分析

    黄润霞孟金柳周本智程信金...
    406-4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析施氮和短时光辐射变化下毛竹幼苗的光合限速因子,该文对毛竹幼苗进行施氮处理,并在不同光照辐射条件下(高光:1200μmol·m-2·s-1,低光:200μmol·m-2·s-1)测定其光响应曲线和CO2响应曲线,并利用改进的FvCB模型研究了毛竹幼苗的光合特性.结果表明:(1)经过施氮处理的毛竹幼苗生物量显著高于对照,且光饱和最大净光合速率(PLmax)、表观羧化速率(CE)、最大羧化速率(Vcmax)和最大电子传递速率(Jmax)均显著高于对照.(2)短时的高光照条件下,毛竹幼苗的CO2饱和最大净光合速率(PCmax)、CE、叶肉细胞导度(gm)、磷酸丙糖利用率(Tp)、CO2饱和点(CSP)均显著大于低光照水平的植株.(3)施氮处理并未改变毛竹幼苗的gm大小,而短时光辐射的降低则使得植株的gm减少了60.31%.因此,氮素处理可以通过较高的Vcmax和Jmax使得毛竹幼苗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催化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氧化酶(Rubisco)蛋白酶的数量和活性较高,促进了光合磷酸化和NADPH的合成,提高了1,5-二磷酸核酮糖(RuBP)的再生速率,促使毛竹幼苗能够充分进行光合碳同化,促进毛竹的高生长以及生物量积累.可以推断对未添加氮素的植株来说,Rubisco的含量、活性和RuBP的再生能力是其光合限速因子.综上所述,光照异质性影响了毛竹叶片内部的光合生理生化变化,光照强度的降低能够有效地调控gm和Tp的变化,毛竹幼苗的光合作用主要受到gm和Tp的限制.该研究表明,施氮和短时光辐射的改变影响了毛竹幼苗的光合作用和碳获取,同时对毛竹幼苗的生长和更新造成了影响.

    毛竹氮处理光辐射变化光合限速因子FvCB模型

    等氮滴灌对宿根蔗产量及土壤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

    赵国胜李伏生农梦玲
    413-4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得到合理的水肥管理措施,研究等氮量下不同滴灌施肥比例对宿根蔗产量以及不同生育期蔗田土壤氧化亚氮(N2 O)通量和无机氮含量的影响,并分析蔗田土壤N2 O通量与无机氮含量之间的关系.该文以自然降雨W0为对照,设置2种滴灌灌水量水平W1(田间持水量的75%)和W2(田间持水量的85%),等量氮肥(N 300 kg·hm-2)下设4种滴灌施肥比例F10(100%基肥)、F55(50%基肥,50%滴灌追肥)、F37(30%基肥,70%滴灌追肥)、F19(10%基肥,90%滴灌追肥),测定不同处理宿根蔗产量、农艺性状(单茎重、株高、蔗茎直径、公顷有效茎数)、3个生育期蔗田土壤N2 O通量以及土壤硝态氮、亚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含量.结果表明:(1)W1 F55和W2 F55处理甘蔗产量较高,分别为102.4 t·hm-2和97.8 t·hm-2;相同灌水量下F55处理土壤N2 O排放通量较低.(2)蔗田土壤N2O通量与土壤铵态氮含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497(P<0.05,n=24);合理的滴灌施肥比例能有效提高甘蔗产量并减少土壤N2 O的排放.因此认为,等氮条件下滴灌施肥比例为5:5的处理,不仅宿根蔗相对高产,而且能减少蔗田土壤N2 O的排放.

    氧化亚氮甘蔗生产无机氮灌溉施肥N2O排放

    无机氮供应对甘蓝型油菜组培苗盐耐受能力的影响

    张开艳吴沿友李海涛杭红涛...
    422-428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研究以甘蓝型油菜组培苗为材料,使用硝酸钠来提供唯一氮源和盐胁迫条件,测定甘蓝型油菜组培苗的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和叶片稳定碳同位素值,通过稳定碳同位素值评估甘蓝型油菜组培苗的自养能力,并基于自养能力研究甘蓝型油菜组培苗的无机氮供应与盐耐受能力的关系.结果表明:(1)供应40 mmol·L-1硝态氮能消除轻度盐胁迫的不利影响,供应80 mmol·L-1硝态氮能有效缓减中度盐胁迫的不利影响,但在重度盐胁迫条件下,即使供应过量的无机氮,甘蓝型油菜组培苗的生长仍然受到显著的抑制.(2)甘蓝型油菜组培苗的叶绿素含量随盐胁迫程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3)甘蓝型油菜组培苗的自养能力在轻度盐胁迫时达到最大,但盐胁迫程度的加剧会显著降低甘蓝型油菜组培苗的自养能力.由此可知,当植物的无机氮需求得到满足后,自养能力的强弱将决定植物的盐耐受能力,而过量的无机氮供应不能提高重度盐胁迫条件下植物的自养能力.

    甘蓝型油菜组培苗硝酸钠盐胁迫稳定碳同位素自养能力

    中国西部地区归化植物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李龙沁许光耀高越莫训强...
    429-4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归化是外来植物越过一系列障碍成为入侵植物的基本前提,对归化植物的种类组成及分布规律进行研究,有助于预防和管控植物入侵.该文基于文献报道和标本记录,对中国西部地区共12省(区)126个地级市的归化植物进行统计(包含所有维管束植物),并分析了这些植物的组成和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西部地区共有归化植物826种,分属107科473属,约占全国归化植物总数(1099种)的75.16%.(2)时间上,根据回归拟合,15世纪前,西部地区的归化植物累积增长平稳,随后呈Logistic模式增长,1936年增长速率最大.目前,增长速度趋缓,但无意引入比例显著高于其他时期.(3)空间上,物种数及密度均呈自西北向东南、内陆向边境递增的趋势,且存在"强省会"现象.(4)回归树分析表明,年降水量、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气温和耕地比例是西部地区归化植物分布格局的主要驱动因素.该研究结果丰富了西部地区归化植物的基础资料,有助于摸清西部地区外来植物入侵现状,并为其综合管控提供科学依据.

    生物入侵西部地区归化植物时空分布格局驱动因素

    南亚热带四种不同演化程度禾本科植物夏季光能利用策略差异分析

    张雅芳王海玲朱师丹张小燕...
    440-4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甘蔗、地毯草、芦苇、佛肚竹这四种禾本科植物的光能利用策略,该文以大田或原生境植株为材料,于炎夏伏天最热时节活体监测其叶绿素荧光和光合气体交换特性,并分析其色素含量.结果表明:(1)C4甘蔗和C4地毯草具有高净光合速率(Pn),是消耗利用光能的主要手段,并且高Pn和高水分利用效率(WUE)、高量子效率(Φi)耦合在一起;(2)C3芦苇也具有较高的Pn、WUE和Φi,其较高的类胡萝卜素与非光化学淬灭热耗散(NPQ)相结合消耗多余光能;(3)C3佛肚竹Pn、WUE和Φi值均最低,但具有最大的叶黄素库容和较高的叶黄素循环转换效率(DPS),通过叶黄素循环和NPQ的偶联消耗多余光能.此外,四种植物光能利用策略也与其生活型有密切关联.该研究结果对甘蔗、地毯草和佛肚竹培育具有重要的现实参考价值,对芦苇生境生态修复和生态规划有科学指导价值.

    光合演化光适应禾本科植物高温南亚热带